變態連環殺手,向來是恐怖片中的常用題材。
然而最為恐怖的是,這些通常是取材於真實事件。
上世紀80年代,英國曾有一個名叫丹尼斯尼爾森的戀屍癖殺手。
他的故事也被改編為三集短劇——
《丹斯》
故事發生在上世紀80年代的英國。
警察接到報案說,一所公寓下水道被堵,在疏通下水道時發現了一些疑似人骨的碎骨頭。
目標很快鎖定於閣樓的住戶丹斯。
警察找到丹斯,還沒問幾句,丹斯就十分爽快地承認自己家中還藏著其他屍體。
上圖為丹斯原型,下圖為劇中大衛·田納特扮演的丹斯
隨著對丹斯的審問,警察們發現,這個看起來極為普通的中年男性,身上背負著十幾條人命。
在1978到1983年期間,丹斯殺害了15名男性,其中年紀最小的只有14歲。
通常情況下,丹斯會把受害者勒死,如果對方生命力頑強,就將他放進浴缸中溺死。
之後,再把屍體肢解、煮熟,藏在房間的各個角落或者埋藏在花園下。
而這次被發現,完全是意外。
因為在搬入公寓之前,他所居住的地方有獨立的庭院,可以將屍體埋入後院的泥土中。
而搬進公寓後,丹斯只能將屍體碎塊衝進下水道,過多的屍體殘骸造成了下水道的堵塞。
也因此,多年的殺人惡行最終被警察察覺。
被抓的丹斯一臉淡定,似乎毫不意外,也無所畏懼,仿佛自己做的事如吃飯睡覺一樣正常。
在警察的審問中,他面不改色地邊抽菸邊敘述著自己的罪行,殺人碎屍對他來說稀鬆平常。
如何殺掉十幾個人。
因為曾經在軍隊中學習過屠宰技巧,所以處理屍體易如反掌。
他知道如何解剖,可以不用處理肋骨。
他將屍體焚燒,用舊輪胎隱藏屍體的味道。
當警方問及為什麼碎屍?
丹斯說道,不是因為體驗什麼樂趣,而是屍體太多,家裡沒有地方存放。
當警察問及為什麼要這麼做?
丹斯回答:我也不知道,我倒是希望你們能告訴我呢。
他迷戀屍體,在被害人停止呼吸之後,丹斯會把屍體洗乾淨,親吻、撫摸,有時會和屍體一起聽音樂、洗澡、睡覺,甚至對著屍體手淫。
多年前他曾是一名警察,被開除的原因恰恰就是他在停屍房手淫被抓。
沒有血腥場面的展現,僅僅是丹斯這些冷漠的回答,就能讓人心生寒意。
不禁讓人想起杭州殺妻案中那個冷漠的丈夫。
根據警察的審訊,丹斯承認在這些年殺了15個人,但這15個人的身份卻不得而知。
他殺了那麼多人,卻記不起來那些人的名字。
這無疑給警察增添了不少難度,因為如果無法確定死者身份,就無法將丹斯定罪。
在向警察敘述的過程中,他將自己殺過的人從1到15編號,方便警察做記錄。
警察在丹斯家中搜集的屍體碎塊
除此之外,丹斯還體貼地把自己的分屍手法用簡筆畫的形式記錄下來,將自己的回憶寫滿50個筆記本。
這麼「替警察著想」的殺人犯實在是罕見。
這些被殺的人中,大部分都是沒有工作或者無家可歸的流浪者、同性戀者和男妓。
在丹斯被捕之後,警察們之間也產生了爭執。
一方認為,應該不遺餘力查出15個被害者的詳細身份。
而另一方認為,根據已知的線索已經完全可以定罪,繼續查下去只是在浪費資源。
這樣的態度令人絕望。
不知何時自己也會成為受害者,更不知成為受害者的自己會不會被社會忽視。
而在丹斯接受審問之時,仍有人替他辯解。
出庭作證的倖存者,被圍觀的眾人辱罵。
好在結局如眾人所願,丹斯被證實有罪,被判處終身監禁。
但那些受害者卻永遠長眠於黑暗之中。
直到丹斯死去,15人之中,只有8人身份被確認。
而剩餘的七人則被永遠遺忘,他們永遠無法得到正義的伸張。
劇中極為諷刺的一段戲是,丹斯要求為他寫傳記的作家寫上每個受害者的名字,他說:
別再奪去他們的身份了。
《丹斯》從一開始就交待了兇手,毫無懸念,配以真實的新聞素材,沒有刻意渲染情緒,整部劇平淡的講述更像是一個紀錄片。
在最開始,就告訴了我們80年代英國的糟糕環境。
當時的英國,就業環境嚴峻、社會蕭條,隨處可見無家可歸的流浪者。
很顯然,導演並不是僅僅把《丹斯》作為一個變態殺手的記錄劇。
丹斯作案時間長達五年,但在這五年之間,竟然沒有警察察覺到異常。
在1980年,就曾有一個僥倖逃脫的受害者報警。
然而,警察卻不以為意,他們和丹斯談過之後,認定這只是「情侶之間的日常爭吵」,甚至連連向丹斯道歉。
訴求不被警方重視,這就是當時的社會。
而其他的受害者同樣,正因為他們是流浪漢、同性戀者等社會邊緣人,他們的消失沒有人會在意。
就像丹斯在審問是說的那樣:
但殘酷的事實是,他們只有死了,才會有人關注他們的困境,因為那些可望而不可即的公共安置來得太遲。
這個社會對死者比對活著的人更關注。
與其說導演講的是丹斯,不如說是借丹斯這一連環殺人案件隱喻當時英國社會的現狀。
正是這樣糟糕的環境,正是警察的冷漠,才讓這些惡魔有了可乘之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