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主刊發表山東農大段巧紅團隊科研成果,揭示被子植物受精...

2020-12-28 大眾日報

被子植物的受精過程是作物種子形成的關鍵環節。已有研究表明,單一花粉管進入胚珠後破裂,釋放精細胞,進而完成雙受精過程。但是花粉管與胚珠如何相互作用以保證這個過程的精確進行,還有很多未知。

2020年3月19日,《自然》在線發表了山東農業大學與美國麻薩諸塞州立大學阿默斯特分校共同完成的科研成果,經過長期努力,兩校科研團隊成功揭示了被子植物阻止多個花粉管進入胚珠的分子機制。

論文第一作者,山東農業大學園藝科學與工程學院段巧紅教授向記者介紹,一般情況下,一個胚珠只允許一個花粉管進入,以防止遺傳紊亂。團隊研究發現,多個花粉管進入同一個胚珠這一不正常現象,在擬南芥FERONIA受體激酶的缺失突變體(fer)中很常見。進一步研究表明,FERONIA受體激酶調控了低甲酯化果膠質在絲狀器的積累,進而調控了第一個花粉管誘導的一氧化氮在絲狀器的積累。一氧化氮對誘導花粉管進入胚珠的誘餌蛋白進行亞硝基化修飾,一方面阻止其分泌,另一方面使其失去誘導花粉管的活性,其他花粉管因此不能進入這個「名花有主」的胚珠。而fer突變體胚珠,低甲酯化的果膠質及一氧化氮在絲狀器部位的含量都顯著低於野生型胚珠。

據了解,FERONIA受體激酶調控包括植物生長發育、響應生物及非生物脅迫、及有性生殖等多種生物學過程。段巧紅教授之前的研究表明,FERONIA在調控花粉管破裂以釋放精細胞這一過程中也發揮重要作用。本次研究成果進一步解析了胚珠如何協調「花粉管破裂」與「防止多個花粉管進入胚珠」這兩個不同而又緊密相連的生物學過程,為進一步研究被子植物受精過程的調控機制提供了重要啟示。

論文通訊作者,美國麻薩諸塞州立大學阿默斯特分校Alice Y. Cheung教授表示,此項研究在分子與生化水平上揭示了被子植物防止多個花粉管進入胚珠的作用機制,進一步解析了植物有性生殖機理,對於生殖發育研究、作物產量提高、保護稀有物種的種質資源等具有重要意義。成果有望應用於作物雜交育種以及利用遠緣雜交育種,在豐富種質資源、提升育種品質領域發揮重要作用。

附:人物簡介

段巧紅,山東農業大學園藝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長期從事植物有性生殖過程研究,取得多項重要成果,相關文章發表在Nature、Nature Communications、PNAS、eLife、The Plant Journal、Molecular Plant 等學術期刊,研究成果廣泛應用於大白菜等十字花科蔬菜的育種與種質資源創新。

(大眾日報客戶端記者 王桂利 通訊員 王靜 報導)

相關焦點

  • 中外團隊揭示被子植物受精過程關鍵機制—新聞—科學網
    段巧紅供圖 被子植物的受精過程是種子形成的關鍵環節。防止多個精細胞與卵細胞結合,即多精受精,對於維持後代基因組的穩定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 3月19日,《自然》在線發表了山東農業大學與美國麻薩諸塞大學阿默斯特分校共同完成的最新成果。經過多年努力,他們發現了被子植物阻止多個花粉管進入胚珠的分子機制。
  • 中美科學家合作揭示被子植物繁衍關鍵機制
    新華社濟南3月19日電(記者蕭海川)被子植物的繁衍受精講求「獨一無二」,然而原理卻一直雲遮霧繞。來自山東農業大學和美國麻薩諸塞大學阿默斯特分校的科研團隊,近日聯手攻關揭示了背後的關鍵機制。取得的成果已在線發表於國際知名學術期刊《自然》雜誌。
  • 復旦大學4月-5月部分科研成果:抗新冠全人源納米抗體,小型基因編輯...
    復旦大學科研團隊近期又取得了數項成果和突破。小編為你整理了2020年4月-5月部分科研成果,快一起來看看吧!  公共衛生學院餘宏傑課題組研究揭示增加社會距離對新型冠狀病毒傳播的影響 成果登《科學》主刊
  • 華南農大獸醫學院:科技自立自強守國門
    獸醫學院教授楊世華在國際上率先研製5種基因突變猴及模型,模擬人類自閉症的SHANKS基因突變食蟹猴的子代揭示了基因突變可遺傳,開啟了研究人類自閉症發病機制、精準治療的新階段,成果在《自然》刊發。楊世華還建立了模擬人類重症地中海貧血表型的動物模型等。這些成果支撐了獸醫學院開創比較醫學新方向,為獸醫學科服務人類健康開闢了新領域。
  • 安農大培育出安徽首例「試管豬」
    9月9日,記者從安徽農業大學獲悉,該校動物科技學院與亳州市產學研合作再傳捷報,4頭可愛的豬寶寶於9月1日在利辛縣中疃鎮皖北黑豬保種場暨大鵬養豬合作社順利誕生,而這更是我省首次利用體外受精技術獲得的「試管豬」。  體外受精就是通過模擬體內自然受精過程,在體外生產動物胚胎的一種輔助生殖技術,由此生產獲得的動物常常被稱為「試管動物」。
  • 武漢大學科研人員在《自然》發表新冠病毒氣溶膠研究成果!
    4月27日,國際著名學術期刊《Nature》雜誌在線發表了一篇名為Aerodynamic Analysis of SARS-CoV-2 in two Wuhan Hospitals」(武漢兩所醫院的新冠病毒氣溶膠動力學分析)的研究論文。
  • 芡實與金魚藻三代基因組揭示早期被子植物演化
    2020年2月24日,國際著名植物學研究期刊Nature Plants發表了題為」Prickly waterlily and rigid hornwort genomes shed light on early angiosperm evolution」的文章,該研究公布了被子植物的兩種早期演化分支代表種:芡實和金魚藻的染色體水平基因組序列
  • 深圳先進院自然指數位列廣東省科研機構第一—新聞—科學網
    12月17日,記者從中科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以下簡稱深圳先進院)獲悉,最新數據顯示(統計時間範圍為2019年9月1日至2020年8月30日),按照自然指數排名,深圳先進院指數從去年同期的23.45提升至29.92,再創歷史新高,在廣東省科研機構中的排名由原來的第二躍居第一,在中科院體系內排名17,全國高校排名85。
  • 湖北教授團隊發表最新科研成果,登上國際權威期刊
    素材來源:湖北工業大學官微 日前,湖北工業大學生物工程與食品學院、"111"引智基地唐景峰/陳興珍課題組在生物自噬領域國際權威期刊《Autophagy》(《自噬》,IF=11.059)雜誌在線發表了題為"STYK1 promotes autophagy through enhancing the
  • 山東:給青年科研人員「第一桶金」支持 明年起來魯創業博士還有...
    在基礎研究方面,山東省科技廳黨組書記、廳長唐波介紹,「十三五」以來,山東省基金累計投入15.26億元,資助項目9000餘項,累計資助科研人員3萬多人次。加大了省重大基礎研究、優青、傑青等高層次人才項目的支持面和資助額度,基金類別結構不斷優化。同時,強化對青年科技人員的支持。
  • 中科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自然指數再創歷史新高 位列廣東省科研...
    最新數據顯示(統計時間範圍為2019年9月1日至2020年8月30日),按照自然指數排名,深圳先進院指數從去年同期的23.45提升至29.92,再創歷史新高,廣東省科研機構排名由原來的位列第二躍居第一,中科院體系內排名17,全國高校排名85。
  • 南京13項科研成果獲國際關注!
    在科學創新的進程中,學術論文的撰寫發表是反映基礎研究進展的重要渠道,也是反映高校科技創新實力的重要指標。近年來,南京林業大學的最新科研成果頻頻出現在國際期刊上。本期推送,就來了解一下南林這一年在國際期刊上發表的那些硬核科研成果吧!
  • 發表8篇CNS主刊論文的博士講述連環奪命的提問
    清華大學優秀的畢業生2019年清華大學畢業典禮上,獲得清華大學畢業生大獎的白蕊作為學生代表上臺發言,這位本科畢業於武漢大學,經歷多次申請才進入清華大學的女生,只用了短短四年的時間,提前一年完成了碩博學位,順利拿到了清華大學的博士學位,並且在四年的時間內發表了5篇《科學》3篇《cell
  • 首都師大生命科學學院青年教師在《植物細胞》上發表重要研究成果
    1月4日,生物學領域國際頂級刊物《植物細胞》(The Plant Cell)在線發表首都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劉良玉課題組的最新研究成果——擬南芥葉片韌皮部伴胞和表皮細胞染色質可及性響應光周期變化(Photoperiod-responsive changes in chromatin accessibility
  • 浙江理工大學植物次生代謝調控創新團隊在中藥資源領域取得新突破
    浙江理工大學梁宗鎖教授牽頭的浙江理工大學植物次生代謝調控創新團隊長期從事藥用植物資源和中藥材規範化生產等方面的研究,在國內中藥資源研究領域佔有一席之地。近期,該團隊在國家標準樣品和中藥材土壤重金屬修複方面取得新突破。
  • 長海醫院舉行重大科研成果新聞發布會,劉建民教授團隊腦卒中...
    長海醫院舉行重大科研成果新聞發布會,劉建民教授團隊腦卒中救治臨床研究領跑全球 2020-05-09 02:2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花朵其實是被子植物的生殖器官
    記者10月10日從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獲悉,該所王鑫研究員領導的國際團隊合作完成的論文《中新世琥珀裡的獨特化石為花朵演化提供新的啟示》於近日發表在《古昆蟲學》上。他們在一塊1500萬年前的多美尼加琥珀中發現了一種奇特的花朵化石——五數丁氏花。化石清晰地呈現出該花是一個縱向壓縮的枝,為花朵演化提供了重要證據。
  • 華理科研成果又雙叒叕「上新」了!快來康康吧~
    華理科研成果又雙叒叕「上新」了!本項工作獲得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科學院、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上海和廣東超級計算中心等資助。乙炔選擇性加氫催化劑設計最新進展近期,華理化工學院段學志教授、曹約強博士等在乙炔選擇性加氫Pd催化劑次表面結構調控和Ni催化劑活性位點設計方面取得了重要的研究進展。
  • 陝西科技大學科研團隊團隊在國際知名期刊發表14篇高水平論文
    近期,陝西科技大學前沿院材料原子分子科學研究所、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陳慶彩團隊分別在《ACS Nano》《ES&T》等國際知名期刊發表14篇高水平論文。該系列成果的取得標誌著陝西科技大學大力引進高層次人才的成效日趨凸顯,科研團隊和科研平臺的建設逐漸成熟,為學校科學研究和人才培養提供了強有力支撐,也將進一步提升陝西科技大學在材料科學領域的國際影響力。1 蘇慶梅和杜高輝教授在抑制多硫化物的穿梭,提高鋰硫電池性能方面取得了重要研究進展。
  • 肝癌研究領域取得重大突破,樊嘉院士團隊發表新成果
    2020年12月23日,國際頂級生物學期刊《Cell》在線發表了復旦大學(中山醫院)肝癌研究所樊嘉院士團隊與深圳華大生命科學研究院合作的最新成果「早期復發肝癌微生態系統的單細胞全景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