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亞洲通訊社社長徐靜波 靜說日本
大阪維新會又賭輸了,慘得跟5年前一模一樣!
大阪市是日本的第二大城市,有人喜歡把它比作中國的上海。大阪人勤勞,也精明。
大阪市是一座有著270萬人口的工業城市,有錢,最有代表性的是,可以把垃圾焚燒場的煙囪與外牆,畫出最有畢卡索風格的抽象作品,讓許多外國人以為到了藝術村。
大阪市屬於日本政府指定的「政令指定都市」,類似於中國的直轄市。自然,大阪市也是日本關西地區的行政、經濟、文化、交通的中心。
有趣的是,大阪市的地盤上,還有一個政府,叫「大阪府」。大阪府管轄著包括大阪市在內的33個大小城市,總人口883萬人,GDP的總量僅次於東京都。
理論上來說,大阪府在上,大阪市在下,但是,因為大阪市實在太牛,從來不聽大阪府的話,所以一直有「倔強的兒子」的雅號,其微妙的關係,就好像廣東省與深圳市。
大阪府的府衙,就在大阪市內,因此,在大阪市內出現了一個很有趣的現象,同樣的公共設施,一定會有兩處,一處是市立的,另一處是府立的,譬如大學,就有一所「大阪府立大學」,同時也有一所「大阪市立大學」。
日本把這一種狀況,稱為一個地盤上的「雙重行政」。「雙重行政」的弊端,是行政資源與社會資源的浪費,一個人能夠幹的活,偏偏要分成兩個人幹,而且還各幹各的,還搞得像井水不犯河水似的。
2007年,日本政壇鬧出了一場不大不小的地震,一位38歲的年輕律師,宣布要競選大阪府知事。結果在次年1月的選舉中,他居然當選了,成了800多萬大阪府民的「父母官」。
這位年輕的政治家,名叫「橋下徹」,精力旺盛,已經生了7個孩子。
對於橋下徹的評價,日本輿論是毀譽參半。
橋下坐鎮大阪府,眼盯著大阪市,就想一口吞了這一座城市。
「消除二重行政」,是橋下掀起的「地方革命」的最大口號。橋下拋出的計劃是,撤銷大阪市,設立4個特別區,整個行政區域併入大阪府,大阪府升為「大阪都」,與東京都平起平坐。
但是,大阪市不是橋下想撤就可以撤,因為大阪市長不是大阪府知事任命的,而是大阪市民一票一票選出來的。你要撤市撤市長,首先得問問市民是否答應?
這就是日本民主體制國家的特點,上級領導說了不算。
反對派認為,大阪市已經有130年的建市歷史,你不能想撤就撤。同時,大阪市比大阪府有錢,你變成「大阪都」之後,能否保證大阪市民們繼續享受良好的社會福利?
面對反對派的意見,怎麼辦?
橋下不能單槍匹馬,他必須要有一批志同道合者陪他一起改革。
於是,橋下在2010年,團結一批「大阪鬥士」,組建了一個地方政黨,叫「大阪維新會」,意思是說,要像明治維新時期的那些鬥士們那樣,為了日本的未來,頭可斷,血可流。
橋下的魅力,就在於他的「忽悠」。
當時,推特還不發達,LINE(日本版微信)還沒有出現,橋下就憑藉他的知名度,頻頻在電視上曝光,吸引了大阪乃至全國一批有志於改革的年輕人,投奔到他的旗下。
大阪市政府卻沒有一絲的恐懼感,因為掌控大阪府議會和大阪市長的,是日本長期執政的自民黨,一個有著半個多世紀歷史的大黨,面對剛剛成立起來的地方小黨,就好比螞蟻與大象,力量相差不是一個等級。
偏偏,橋下不買自民黨的那一套,所謂「有志不在年高」。
既然大阪市成了改革的攔路虎,那就要把它拔掉。怎麼拔?
2011年11月,剛好遇到大阪市長的換屆選舉,橋下想出了一個奇策:辭去大阪府知事,去競選大阪市長。
這就是說,橋下是要辭去「廣東省長」的職務,去競選「深圳市長」。
橋下這一辭,令大阪地區出現了40年來第一次的大阪府知事與大阪市長的同時選舉。
於是,橋下率領一群年輕的革命同志舉行了聲勢浩大的選舉活動,結果,橋下以高出20萬票的微差,擊敗了擔任大阪市長多年的平松邦夫,一舉攻下了大阪城,成為第19代大阪市長。而大阪府知事,則由橋下的戰友、維新會幹事長松井一郎當選。
小小的維新會,在短短的幾年時間裡,一下子成了整個日本最大的地方政黨,自民黨在大阪地區從此偃旗息鼓。
橋下做事一根筋,他從政的目標,就是要建 「大阪都」,所謂「日本革命從地方包圍東京」。
經過幾年的籌備,2015年,橋下啟動了「大阪都」建設的最關鍵的一道程序——大阪市民投票。
「已經有130年歷史的大阪市,該不該撤銷?」大阪市民立即形成了兩大派:贊成票和反對票,兩派的背後都有政黨的支持。反對派的背後,除了旗幟鮮明的自民黨之外,還有與自民黨聯合執政的公明黨、在野的共產黨和民主黨、社民黨等。而贊成票的背後,只有區區維新會一個小黨。
橋下背水一戰!
市民投票結果,反對票比贊成票多出了約1萬票。
深夜,橋下滿眶淚水,說了一句話:「既然我的改革志向得不到市民們的贊同,我繼續擔任市長,已經毫無意義。」
當天,橋下宣布辭去大阪市長職務,從政界引退,繼續去幹老本行——律師。那年,橋下46歲。
橋下倒下了,但是,他的同仁沒有倒下。
剛滿40歲的吉村洋文立即辭去眾議院議員的職務,奔赴大阪市,參加市長競選。結果,他守住了橋下留下的江山。
吉村與北海道知事鈴木一起,是日本最年輕的地方知事。
此時,「大阪維新會」已經改名為「維新黨」,從一個地方政黨,變成了全國性政黨,在國會中擁有了52個議席。
2019年,大阪府知事和大阪市長的4年任期到期,為了實現「大阪都」的夢想,松井一郎與吉村洋文商量,倆人對換競選。
於是,大阪市長吉村洋文競選大阪府知事,大阪府知事松井一郎競選大阪市長。府民和市民一齊投票,結果倆人又雙雙當選,並在今年的新冠病毒疫情期間,天天在電視上曝光,知名度飆升。
既然民眾如此支持,松井與吉村認為機不可失時不再來,於是決定在今年再一次舉行大阪市民的「撤市建都」投票。
這一投票日,就是昨天(11月1日)。
與2015年的那一次投票情勢不同的是,這一次,原先持反對立場的公明黨,宣布投奔維新黨,支持「撤市建都」計劃。而反對派在自民黨和其他政黨的全力支撐下,死扛!
讀賣新聞事先做了一次民意調查,結果顯示,贊成票為45%,反對票為41%。
昨天,我沒有去大阪,呆在東京收看開票直播。
正反新聞稿已經寫好,我社的「亞通社速報」公眾號就等著最終的計票結果。一直等到夜裡10時40分,開票率已達85%,贊成票超過反對票約1萬票。編輯問我:「大局已定,是不是可以發稿?」我說:「就發贊成派獲勝稿」。
結果,公眾號發出10分鐘,電視上卻傳來速報:「反對派獲勝,大阪市保留」。
懵了一陣,明明是贊成票超過反對票,為何還是「反對票獲勝」?實際情況只有計票現場才知道。
最終結果,100多萬市民參加投票,反對票比贊成票多出了1萬7000票,橋下的戰友們齊齊倒在了大阪城下。
消除「雙重行政」的「撤市建都」計劃,相隔5年,第二次遭到慘敗。
在深夜的記者會見中,松井一郎市長重複了當年橋下的那一句話,並宣布自己在市長任期結束後也將從政界引退,把革命的接力棒,交給年輕的後起之秀——吉村洋文。
松井一郎(右)和吉村洋文(左)在1日深夜的記者會上
150多年前,日本的一批維新志士為了打開國門建設近代國家,開始了一場流血革命,明治維新的主要發起人福澤諭吉(1萬日元紙幣人物)是大阪人,著名志士坂本龍馬和新選組的活動據點,也多以大阪為中心。
雖然,橋下領導的這一場「撤市建都」的革命,只是一場小小的行政改革,他們也沒有那麼偉大。但是,這一場行政改革,在碰觸到利益牆壁時,同樣遭到阻擊,並令一部分改革志士犧牲自己的政治生命。
尊重民意,是民主社會的根本。投票表決,是體現民意的最佳手段。橋下、松井等一批新一代的維新志士,當自己的思想與理念無法得到多數人理解和支持的背景下,唯有堅持不懈的努力,才有可能最終實現自己的政治目標。
在保守的日本社會,這一個過程很痛苦,甚至時間會很長。
原標題:《激戰大阪城——日本剛剛結束的一場革命》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