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星球不配我死」是他的豪言壯志,不僅號稱開展火星移民計劃,更要在火星上開鋼鐵工廠直至退休。
PayPal、特斯拉、SpaceX等一個個神級企業在創世者埃隆•馬斯克手上誕生,他讓同時代的人無法逾越!
近日知投網記者有幸採訪了PayPal的早期投資人Peter Davison, 他透露在2002年10月,eBay用16億的股票收購了PayPal,因此他也獲得了過萬倍的投資回報。而PayPal的前身電子支付公司X.com,正是埃隆•馬斯克創立的。2000年,X.com收購了Confinity,更名為PayPal,馬斯克是它的最大股東,擁有11.7%的股份。就在網際網路泡沫破裂前夕,馬斯克實行套現,身價驟然飆升到1.5億美元,成為名副其實的億萬富翁。
1971年6月28日,馬斯克出生於一個南非的中產階級家庭,他的父親是一名南非的工程師。父親的工作,讓年僅10歲的馬斯克就擁有了自己的第一臺電腦,並開始學習軟體編程。
少年時代的馬斯克最喜歡科幻小說,喜歡讀儒勒·凡爾納、羅伯特·海萊因和J.R.R.託爾金的書。羅伯特·海萊因的小說裡有一本叫《伽利略火箭》,書中的主人公參與了登月火箭的製造和航空計劃,這為他日後成為改變世界的創業者埋下了種子。之後,12歲的時候,馬斯克就成功設計出一個名叫「Blastar」的遊戲,並為這款商業軟體開出了500美元的價格。1988年,17歲的他去了加拿大,而他的最終夢想地則是美國。1992年,他靠獎學金順利進入了賓夕法尼亞大學。
1995年,馬斯克開始了他的第一次創業。他成立了Zip2,做媒體電子業務,幫助全國性的網絡媒體與地方化的商家合作,客戶包括《紐約時報》和《芝加哥論壇報》。在2000年第一次網際網路泡沫前期的世紀末,康柏的AltaVista部門用3.07億美元現金和3400萬股票收購了Zip2,馬斯克成功的書寫了一夜暴富神話。
馬斯克沒有用過多的精力享受成功帶來的喜悅,他幾乎馬不停蹄地創立了電子支付公司X.com,隨後進行收購併更名PayPal。技術背景加上超凡的投資頭腦,讓馬斯克直接進軍億萬身家。
賣掉PayPal之後,億萬富豪馬斯克進行了一系列當時看起來完全不可思議的商業冒險,涉獵的行業都是罕有成功先例的前沿領域:顛覆傳統汽車概念的新能源汽車特斯拉;實現人類太空商業旅行的SpaceX;家用屋頂光伏電站SolarCity;還有從舊金山到洛杉磯只需要45分鐘的超級高鐵Hyperloop等,而這其中任何一項技術的成熟並規模化,都將永遠改變人類的生活。
馬斯克絕不投「風口」,永遠先發制人。當年他去斯坦福攻讀博士學位,目標就是研發給電動汽車供電的超級電池。在經歷了兩次非常成功的創業後,2004年,馬斯克向馬丁•艾伯哈德創立的電動汽車製造商特斯拉投資630萬美元,換來了特斯拉董事長的席位,並擁有所有事務的最終決定權。他說:「過去多年以來,幾乎所有人都認為生產電動汽車是一個愚蠢、瘋狂的主意。但我卻不同,我看到其中的巨大前景,所以我進入了。」
然後在接手特斯拉的時候,馬斯克依然認為特斯拉成功的概率只有10%,但他也曾說過:「假如某件事情足夠重要,即使成功的機率很小,你也要勇往直前。」
2008年,是馬斯克的最低谷。因為研發成本過高,特斯拉也瀕臨破產。
在危機時刻,馬斯克再次小宇宙爆發,用先進的技術打動了全球最大的商用車製造商戴姆勒股份公司(DaimlerAG)。後者最終投資5000萬美元收購特斯拉10%的股份,兩家公司也進入更緊密的戰略合作階段。不久後,特斯拉又與豐田籤訂合作協議,為豐田提供電池組以及電動發動機。為了維持現金流,馬斯克又拿出了自己僅存的6000萬美元,用於生產和工程的流動資金,轉機由此到來。
2009年,歐巴馬和朱棣文參觀特斯拉工廠,特斯拉也成功獲得美國能源部4.65億美元的低息貸款。2010年6月,特斯拉登陸納斯達克,IPO發行價17.00美元,淨募集資金1.84億美元,融資額達2.26億美元。開盤當日,埃隆·馬斯克也在帳面上瘋狂賺進6億3千萬美元,特斯拉成為目前唯一一家在美國上市的純電動汽車獨立製造商。
特斯拉總部設在了美國加州的矽谷地帶。這個號稱全球最先進的自動化工廠,是鋼鐵俠的造夢車間。這裡幾乎能夠完成從原材料到成品的全部生產過程,除了駕駛杆等少量部件從戴姆勒購買,幾乎所有零件都自給自足。僅從2015年下半年開始,特斯拉已經為其菲蒙市工廠投資約16億美元用於擴充設備和增添勞動力。其四大製造環節:衝壓生產線、車身中心、烤漆中心和組裝中心有超過150臺機器人參與工作。整個工廠幾乎都是機器人, 每一個機器人可以完成多種動作,車身噴漆、裝擋風玻璃、裝座椅、6秒完成一個發動機蓋、輕鬆將1噸重的原料鋼板捲成一個圈……整個過程機器人與機器人之間無縫對接,全程都由機器人獨立完成。
在2016年3月31日,特斯拉發布面向大眾的Model 3。並預計在2017年末開始投產。在開啟Model 3預訂24個小時內,馬斯克在Twitter上發文表示,Model 3的訂購量已達19.8萬輛。如果每輛汽車平均售價按4.2萬美元計算,特斯拉Model 3首日銷售額已達75億美元。
5月4日在財報發布會後的電話會議上馬斯克將此前提出的宏大目標的達成時間進一步提前,提出到2020年,特斯拉年產量達到100萬輛。
而馬斯克的更大目標是無人駕駛汽車。
天下無敵的馬斯克在無人駕駛汽車領域遇到了後起之秀的挑戰。
出生在1989年的喬治·霍茲(George Hotz),17歲破解iPhone,21歲攻陷索尼PS3,以超凡脫俗的黑客技術聞名的霍茲得到了年輕時候也幹過黑客的賈伯斯的惺惺相惜,同時也在2011年被索尼以侵犯版權及電腦詐騙條例的罪名告上了法庭,最終索尼勝訴。不過也引發了黑客組織Anonymous對索尼的絞殺,霍茲無意引起的網絡世界大戰,以與索尼的和解告終。
天才黑客在Google、Facebook遊歷了一遭後,投向了人工智慧的懷抱,並選擇了自動駕駛技術(Self-driving)做為自己的新事業。2015年,他的一個朋友把他引薦給了特斯拉的霸道總裁:埃隆·馬斯克。
兩人約在加利福尼亞的特斯拉工廠見面,起初相談甚歡,討論AI技術的利弊。不久他們開始商討合作,馬斯克希望他幫助特斯拉研發無人駕駛技術。
馬斯克說,只要霍茲在測試中贏了特斯拉汽車中的Mobileye無人駕駛技術,他就提供一份優厚的待遇。但是霍茲最終拒絕了,他認為馬斯克誠意不足,遊移不定,總是修改各種條款。
在他們最後的郵件裡,馬斯克寫道:「我覺得你真該來特斯拉工作,一旦特斯拉和Mobileye解約,我們倆就能進行更長期的合作,幹一番大事業。」
霍茲:「謝謝你的Offer,但是我曾經說過我不是單純地找一份打工的差事。等我研發的系統把Mobileye幹掉,下一個碾壓的就是你。」
馬斯克:「OK…」
5個月後,霍茲邀請彭博商業周刊的記者Ashlee Vance到他在舊金山的家裡看看他花了一個月造出來的大作——無人駕駛汽車。
自動駕駛汽車可不是什麼容易山寨的玩意。谷歌、特斯拉都研製了好幾年,投入數億美元,目前也還沒到成熟階段;現在各大傳統汽車公司也都在憋著勁閉門造車,比如豐田在2015年就宣布將豪擲10億美元,在未來5年全力研發人工智慧和自動駕駛。
而霍茲的「自駕車」,研發用了4個月,研發成本5萬美元;製造用了不到1個月,拆了6顆手機上的攝像頭,加上現成的電子元器件,硬體成本才1000美元……
用低成本的改裝車單挑兩個大神級公司:特斯拉和Google,他究竟是怎麼做到的?
第一步:霍茲幹起了老本行,從調試接口黑進了本田車的中控系統,徹底接管了方向盤、油門、剎車;
第二步:他在車頂安裝了一個雷達,車的前後裝了傳感器和6顆攝像頭,組成了行車視頻識別設備:兩顆位於後視鏡,一顆位於車尾,左右兩側各一顆,車頂一顆則是大視角的魚眼相機;
第三步:霍茲用了現成的Intel NUC迷你主機作為車載伺服器,外接一個21.5寸的Dell平板電腦作為輸出顯示,又拆了一個遊戲搖杆安在變速杆的位置上,作為自動駕駛系統的啟動開關。
現在,見證奇蹟的時刻來了:霍茲要用2000行代碼,讓這套京東價幾千塊軟妹幣、七拼八湊的「自動駕駛系統」活起來。而這就跟開玩笑似的造出來的「系統」,是一個擁有自主學習能力的人工智慧。這就更嚇人了,它能學習教它的人的開車方式,所以霍茲的無人駕駛汽車敢以100多公裡的時速入彎……
2016年3月,霍茲成立了無人駕駛技術公司Comma,還撬了馬斯克的牆角,讓Riccardo Biasini來做汽車控制系統。
霍茲是個走路帶風、不羈唏噓的神奇極客,無視規則和權威是他的標籤,或許很多人會說這樣的天才是來造福人類的,但他扮演的到底是天使還是惡魔,值得深思。知投網記者近日和國內首屈一指的基因大數據科學家王俊對談,對這樣的一個「天才」進入到人工智慧領域深感憂慮。一個永遠不知道規則的人,一個愛權力並以「掌控科技未來命運的力量」為目標的人,很難說他真正理解「何以生而為人」的真諦,這樣的人所塑造的「超生命體」很大可能會走向人類不可控的方向,到那一天,是永生還是毀滅,值得現在的我們好好思索。
馬斯克在2002年創立太空運輸公司SpaceX,公司成立6年之後,獵鷹1號火箭成功發射,並研發了獵鷹9號火箭和龍飛船太空飛行器。2012年,獵鷹9號火箭搭載龍飛船太空飛行器和國際空間站對接成功。創造了民間企業研發的宇宙飛船,飛行時間超過1小時的記錄。
2015年12月21日晚,SpaceX運營的「獵鷹9號」運載火箭,於美國東部時間發射升空。10分鐘後,一級火箭成功著陸地面平臺,首次實現火箭第一級推進器安全回收。SpaceX的「獵鷹9號」火箭採用可以部分重複使用的發射系統,一次費用是670萬美元,而當時最便宜的小火箭發射也要2500萬美元。SpaceX把幾千萬美元的發射成本,降到幾十萬美元。這項技術不僅能大幅降低發射成本,更意味著未來「載人返地」技術的全新突破,是人類向低成本探索太空邁出的重要一步。正如馬斯克自己說的:製造能夠重複使用的火箭,才是人類航天的未來。
2016年6月15日22時29分,在美國卡納維拉爾角空軍基地40號航天發射複合體,SpaceX的獵鷹9號火箭攜帶著Eutelsat 117W B、ABS 2A兩顆商業衛星,再次騰空而起。最後,一級火箭降落在海上回收平臺上,但是回收過程不是特別穩當,火箭著陸有些激烈和困難,伴隨著大量的火光和濃煙。
SpaceX最終宣布:主任務即送衛星上軌道成功,但是支線任務即回收火箭宣告失敗。
SpaceX的多次航天試驗都進行了現場直播,這創造了航天領域的一項新記錄,被譽為當今世界最透明的航天公司。SpaceX的目標是使人類生活「多星化」,也就是是實現太空移民。馬斯克曾經坦言,想在火星上退休。他說:「屆時將有很多組織對在火星上進行試驗產生興趣。」到2022年,馬斯克希望發射該公司當前多次提及的Mars Colonial Transporter,用於殖民火星。
想參與SpaceX項目並不是遙不可及,2016年3月「知投中國行」在全國10個省市進行了SpaceX原始股項目募集路演,各地投資人均看漲SpaceX的投資收益及可能成為首批航空旅行者的機會。
馬斯克一直拒絕透露Mars Colonial Transporter的更多細節,他稱將在9月份會議上發布這款系統。但是他顯然對火星殖民前景激動萬分,甚至無法控制自己。他說:「這將令人興奮不已。我很想談論更多細節,但我必須保持克制。」
如同霍茲那種神奇極客讓人警惕,馬斯克的種種言論也越來越讓人似乎嗅到了「復仇者內戰」的氣息,而直到目前為止,馬斯克還沒有可以與之比肩的對手。可以預見,未來的民用太空產業將會是馬斯克的天下,也許只有外星人能阻止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