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窮的遠方,無數的人們,都與我有關。」大數據時代,沒有人是孤獨的個體。
11月23日至24日,以「數字賦能 共創未來——攜手構建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為主題的世界網際網路大會·網際網路發展論壇在浙江烏鎮舉行。「數字經濟與科技抗疫」等話題再次成為重點。風險人群感知大數據平臺、重點醫療物資的調度和保障平臺……疫情期間,人們重新認識了大數據在公共衛生事件中的關鍵作用。
張鑫是中國電信集團有限公司雲網運營部(數據中心)大數據營銷應用處副處長,也是共青團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委員和中國電信集團團委兼職副書記,獲「中央企業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先進個人」。從支援疫情防控到支援復工復產,他和團隊小夥伴一起,連續「跑數據」上百天,當科技的力量與奮鬥的青春相匯,他說,「我是新基建時代的一個普通的新青年,我們所有的努力,都為了讓大家早日脫下口罩,回歸熱熱鬧鬧的生活。」
中國電信雲網和大數據戰線的同事們:
疫情暴發後,咱們一起並肩奮戰了上百個日日夜夜,如今回首這段難忘的時光,我有很多心裡話想跟大家說。
我是一名85後,經歷過2003年的「非典」,一線醫護人員冒著生命危險「逆行」救治病患,17年前和今天是一樣一樣的,但不一樣的是我長大了。我知道,疫情那些數字背後都是一個個鮮活的生命,一個個活生生的人!我很難受很焦灼,也希望出一份力!我相信,大家都有這種時不我待的感覺,我們的緊迫感是相同的。
機會來了!1月22日,集團組織了青年突擊隊,講了新冠肺炎疫情的事,說大家今年過年可能要加班了,當天就開始分析武漢漫出全國用戶的統計數據,為全面疫情防控做些準備。事實證明,這些準備很有必要。1月30日,中國電信正式成立大數據支撐疫情防控工作組,每天0點,別人進入夢鄉的時刻,卻是咱們「跑數據」工作最要緊的時刻,因為凌晨6點,要提交數據分析的結果。雖然每天需要面對大量的數據「頭腦風暴」,用科技和病毒「硬碰硬」,但我並不擔心工作繁重,只怕自己做得不夠細緻,辜負大家對我的期望!
那段時間,咱們還利用天翼雲3天向火神山醫院交付了雲資源,部署了50餘個業務管理系統;攜手央視頻直播武漢火神山、雷神山醫院施工過程,吸引上億網友「雲監工」;聯手上海聯影推出新冠肺炎智能輔助分析系統,將原本人工需要5至15分鐘的CT閱片壓縮到1分鐘……戰「疫」一線,到處有咱們的努力!
大數據分析支撐國家決策,容不得半點馬虎,我們有底氣。近幾年,隨著包括數據中心、5G網絡、人工智慧在內的「新基建」按下快進鍵,咱們的數據運行速度越來越快。雲網融合的優勢逐步顯現,通過關聯數據分析,快速精準研判,能有效應對疫情期間的數據統計分析需求。
這可能是我人生中一段最難忘的時光,那段時間咱們大家的工作狀態基本上都是「007」,經常通宵。如今,當一切歸於平靜,能回憶起來的就是團隊中最可愛的你們:
徐洋陽,我們的位置產品經理,懷著孕還來上班,我跟她說:「你懷著孕,別來了,別回頭感染了。」那段時間很忙,她說:「我現在負責這事,沒人比我熟悉,只要戴上口罩,做好防護,就可以繼續工作。寶寶也支持我,我工作時他都很乖,他想要做個有故事的寶寶!」
黃喆,大數據分析專家,可以根據相關數據模型,判斷某人是不是密切接觸者;
孟照方,精通關聯數據建模,把2G、3G、4G、5G等網絡數據關聯後,形成定位分析;
李鋒,構建軌跡查詢產品,支撐對用戶14天活動軌跡進行查詢;
柳清譯,中央企業優秀共青團員,負責網絡服務開通,一天時間完成相關服務上線;
王萌星,數據源保障,確保數據傳送的完整性、穩定性,並不斷優化數據質量;
晚上加班「跑數據」,白天繼續開會,我知道,大家心裡都憋著一口氣兒,就想趕緊把疫情給戰勝了……
有你們在,我內心裡真的很感激。經歷了數據中心從2015年成立至今的點點滴滴,我知道我們的平臺、我們的團隊、我們的年輕人有能力有擔當有韌勁,我們肯定能把事幹好!
每每工作到後半夜,困得快支撐不住的時候,我們就會用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成員李蘭娟那段關於大數據助力甄別無症狀感染者的話鼓勵自己。她提到,我們現在最重要的就要關注這一類人,他們自己沒感覺到接觸疫情,事實上他已經感染了。雖然無症狀感染者給我們的預防帶來很大難度,但「現在我們有一種非常好的解決方法,就是利用大數據技術梳理感染者的生活軌跡,追蹤人群接觸史,鎖定感染源及密切接觸人群,為疫情防控提供寶貴信息。」
聽到李蘭娟院士的話,我就覺得我們的付出值了!
真的,我相信,只要國家需要,只要我們能做到,我們就竭盡全力去做!這是最簡單淺顯的道理了!
我始終記得,2018年6月,我在人民大會堂參加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當時我在第6排。7月2日,總書記同團中央新一屆領導班子講話時說到,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終將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奮鬥中變為現實。
我記得那份囑託!現在,我們有這麼一個職責和使命的時候,肯定得堅守自己的崗位,為更多人、為國家做點自己應該做的事。
現在,我們用大數據助力打造「翼知疫行」查詢服務,通過電信大數據分析人員流入流出情況,構建疑似病患伴隨模型,開放全國用戶和工信部行程卡等小程序,累計調用量超過5.5億次;通過數據分析,助力復工復產大數據可視化應用構建等,繼續配合社會各界完成疫情防控和復工復產的相關工作,精準支撐國家在防疫政策方面的決策、分析、研判。
我們仍需發揚「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精神品質,保持嚴謹的工作態度,為國家各方面工作提供科學精準的數據!
我是新基建新青年張鑫,什麼都不說,祖國知道我!
同事:張鑫
記者手記:
科技是輔助戰疫的一大法寶,大數據的應用讓疫情防控更加高效。在世界網際網路大會·網際網路發展論壇的一個個展臺和會場,我們能感受到網際網路等信息技術在疫情防控、恢復社會生活秩序中的賦能增效作用,更能感受到我們利用數位技術手段應對疫情挑戰、共創美好未來的決心和信心。
在中國,還有無數和張鑫一樣的青年技術人才正在為戰疫貢獻自己的力量,他們胸膛裡跳動著戰士的心,他們手裡的專業技術就是有力武器,他們在自己崗位上勤勉堅守,不在一線勝似一線,他們的奮鬥讓武漢上空重新飄起了「煙火氣」,如今,他們依然在為守護更多人的安全不斷探索前行。
功成不必在我,是新基建新青年的胸懷。戰疫成功與有榮焉,是新基建新青年的格局。這,是「戰疫一代」的光榮和承諾!
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
中國青年作家報
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媒體學院
建設性新聞工作坊
浙江傳媒學院新聞與傳播學院
青島農業大學動漫與傳媒學院
聯合出品
┃記者:張瑞玲
┃文案:楊月 張瑞玲 陳孔鴻(實習) 陳璐(實習)
┃播音、剪輯:劉俊霞(實習) 張琦敏(實習)
┃責編:張玘雲
┃審核:曾繁華
┃覆核:王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