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期內容作者先拋開前兩期對風格的介紹,和大家談論一個曾經困惑我已久的問題——聽了這麼多音樂,做了這麼多歌單,真的有必要把它們分的這麼細麼?相信許多人也或多或少有著這樣的疑問。本期我就將對這個問題以我個人對音樂的一些粗略見解進行簡要回答。
電子音樂的風格,是根據製作人對音樂的探索中逐漸形成的。製作人會以自己對音樂的理解為基礎,在音色和編排上進行不斷的探索,融合現有的曲風和元素,做出屬於自己的風格,營造出獨特的氛圍。這便是我們常說的實驗電子Experimental的產生過程。當這種個體性的創新行為受到越來越多的製作人的追隨與青睞時,便會被逐漸定義為一種曲風,並經過不斷的演化,造就出我們現在所看到的眾多電子音樂曲風。
而學會區分與識別這些曲風,正是我們步入電音世界的起點。只有學會識別曲風,我們才得以知道自己真正喜歡什麼,知道自己想要追求什麼樣的音樂。識別曲風的能力像是一塊敲門磚,幫助我們打開電音的大門,精準定位出自己喜歡的音樂,使我們得以深入的探索這片令人難以置信的廣袤天地。而擁有這項能力,你便有了音樂愛好者最基本的特質,這會把你和一般聽眾區分開來,學會用曲風和一些形容詞來描述自己所愛的東西,而不是千篇一律的「好與不好,嗨與不嗨」。
有了對屬於自己音樂標籤的明確定位,我們也不能讓曲風限制自己對電音進一步的探索。正如前文所說,電子音樂的風格並不是一成不變的,而現在的許多製作人也正逐漸突破風格的界限,風格對音樂的界定變的愈發模糊。作為個體來說,我們也不能將自己圈定在一個特定的風格範圍內固守不前。畢竟,突破音樂類型的融合才是趨勢,抱著歷史不放的落後只是情懷。如果你喜歡House,那麼Trance和Techno可以是你新的選擇;如果你是Trance的忠實粉絲,在閒暇之餘也可以享受Breakbeat/Breaks的碎拍藝術;如果這些還不夠,那麼從Hardstyle到Ambient/Downtempo絕對稱得上是一次驚心動魄的改變。勇於嘗試並接受新的風格,這種行為本身也更加符合電音開放包容的特質。而不同的風格,也能為你的生活帶來營造更加豐富的體驗與氛圍,讓生活增色。
(不同音樂風格的聽眾睡姿,幽默表現出音樂對生活的影響)
往期內容:迷因電子第一期——淺談Progressive House
迷因電子第2期——Techno欣賞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