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位朋友加入了寺院的志工團隊,不久前她跟我談起在寺院發心做事的經驗,說護持三寶要有「委屈求全」的精神,比如面對不同崗位的工作分配、工作量的大小、完成工作的方式方法等等,她從不過多考慮自己的得失,即使有時有不同的意見,也會從大局考慮,服從安排,默默做好分派給自己的工作。
我隨喜讚嘆這位朋友,到寺院做志工,本身就是來培福報、除煩惱的,她能有這樣的認識,我由衷替她感到歡喜。她聽到我這樣說,顯得更開心了,就問我,像她這樣「委屈自己成全大家」的做法,是不是就是佛法所說的「無我」。
就我自己的理解來說,佛法所說「無我」,是指「無我相」「無我執」。我們日常工作生活中,也會經常提到「自我」「忘我」「無我」這幾個詞,但世俗語境裡的「委屈求全」「突破小我成就大我」等等說法,跟佛法所講的「無我」,是不一樣的。
人生中每個人都經常面對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的抉擇,如何正確處理好這兩者關係,時時刻刻都在考驗著每一個人。為集體利益而放棄個人利益,是一種很好的道德品質,值得大家學習和讚揚,但這不是佛法中的「無我」。
佛法中的「無我」,是一種智慧的範疇,是認識到世界上沒有一個恆常不變的獨立個體,所謂的「我」只不過是一個相續不斷的五蘊(色、受、想、行、識)聚集體。參透這個本質,你在做事的時候,自然就不會執著於自我觀念的束縛。
所謂的「委屈求全」,還是「有我」的,因為「你」還是會考慮外界對「你」的看法。「你」還是會考慮到「你」的感受。
而當你去除了我執的時候,你所做的行為,可能呈現出來表象是「委屈求全」的,但你內心實際上根本就沒有「委屈求全」這種想法。因為你深刻了知,一切生命,一切事物,一切現象,都是因緣和合而成的。所謂的「我」,其實只是五蘊和合的,有名無實的。
五蘊的色、受、想、行、識,每一蘊都是無常的,所以根本就沒有一個獨立的、自主的、恆常的、實體的「我」,既然沒有一個「我」,又何來「委屈自己」呢?
「無我」是佛法對「我」的徹底否定。「無我」不僅是在做事時完全沒有考慮自己,也沒有考慮到做這些事會不會給我帶來利、衰、毀、譽、稱、譏、苦、樂。做事時認真投入,無怨無悔地無條件付出,做了事情,卻如船過水無痕、雁過潭無影,這般態度,就是無我的境界。
若 有 受 益 | 隨 喜 轉 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