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報告題目是「小學英語教學要按規律辦事」。無論是生活、生產還是教學都是有一定規律的,而這些規律是不以人們的意志為轉移的。我們的教育教學有教學原則和原理。這些東西有些是主觀的,但是教學規律是客觀的,它有客觀規律需要我們研究和遵循。今天我就和大家一起來探討我國小學英語教學的幾個規律。
第一,我國小學英語教學的背景和類型。我認為,中國的小學英語教學應該依靠學得,而不是依靠習得。大家非常清楚,中國的英語教學客觀條件有限。法國著名作家伏爾泰上個世紀20年代曾說過:中國有不同於我們國家的民族,他們的歷史文化不同於我們,還有他們的思維方式也不同於我們西方。同樣,中國英語教學必須走中國化的道路,要走具有中國特色的第三條路(the third way)。
俄羅斯著名心理學家維果茨基在其專著Thought and Language中寫到:我們在學校學習一門外語的過程與我們學習母語的過程是不一樣的,因為這涉及到兩個完全不同的認知過程。母語是自主的過程,而外語的發展是非自主的過程,它需要我們用母語作為中介語來學習,也需要我們在課堂上通過老師的教授來學習。小學英語是起跑線,學生基礎薄弱,要進行啟蒙教育,以學得為主,靠母語式的習得英語是不行的,這是外語學習的規律。
第二,小學英語教學要遵循循序漸進、階段側重的原則。我們必須要懂得由知識到技能,再到素養的轉換過程,正如英語「四位一體」教學法中所提倡的抓住「雙基」、培養能力這樣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即由易到難,由部分到整體,此順序不能顛倒。現在的課改往往忽視了這個規律,這樣就實現不了小學英語教學應該達到的目標。因為目標決定了方向,目標錯了,方向就錯了。語言學習的「雙基」(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不容否定,如果語音、詞彙、語法這些知識不紮實,基礎就不紮實,那麼所謂的「交際能力」就根本談不上。
我們很小就不知不覺地習得母語了,但我們不會外語,就必須得學習。學習就得首先抓住「雙基」,如果我們不注重「雙基」,就好比一個人還沒學會走路就想跑,這是不可能的。我們外研中心通過開展全國性教學研討活動,包括中小學英語教師的教學基本功大賽、大中小學生英語學科競賽、夏令營活動,主要提倡英語教與學要首先從打牢基礎開始。我發現學生們最需要的一是詞彙,二是語法、語音和意義,其中,通過掌握和運用這些英語知識,掌握讀、聽、寫、說、譯各項基本技能,我們迴避不了「雙基」。
英國有一個著名學者說,我們應該把語法視作一個好的僕人,而不是壞的主人。有人把語法比作拐杖,比作建築材料中的鋼筋,而詞彙是建築材料中的水泥和磚,沒有它們是不行的,是建不成任務這棟高樓大廈的。所以說,這些東西是我們教與學的關鍵要素。學習外語是知識的積累、技能的訓練,綜合運用能力的掌握,如果沒有word-building(詞的建造),那些技能是根本掌握不了的。所以說,我們必須要強調小學英語教學的基礎性,但是我們可以適當的集中將一些知識和技能的學習與培養分別側重於某一個教學階段,比如,小學的三四年級側重於聽和說這一塊,但同時又不能忽視讀寫,不能忽視基礎語音和語法知識教學,否則我們最後還得回頭補這些東西,讀、寫、說等技能需要融入到聽、說技能當中學習,也可以在聽、說技能訓練中做到讀、寫技能的培養。
第三,英語教學當中還有必要講究精講精練,體現講練結合。多講多練已經被證明是低效的,精講多練的提法和做法也是不對的,因為多練實際上就是題海戰術,也行不通。學生的時間是有限的,所以該講的要講,該練的要練,要控制講和練的質量和數量。目前存在的問題是我們的教學過度地強調交際,強調聽說、強調意義(meaning-focused),特別是我們過多地強調在做中學、用中學,強調學以致用。這種想法最近已經被國際語言教學實驗否定了,實踐證明聚焦形式(form-focused)、以輸入為主(input-based)的教學比聚焦意義、以輸出為主的教學效果更好。聚焦形式並不等於丟掉意義,因為形式本來就承載意義,真正的交際是靠形義結合的。
意義必須要通過形式體現出來,如果學生沒有掌握正確的語言形式,沒有紮實的語音、詞彙、語法作為基礎,教師是無法進行教學的。沒有交際的內容,沒有交際的題材,相當於無米之炊,無木之林,它們是因果關係。要注重把現在教學當中的歸納法、演繹法、對比法等各種教學方法結合起來。現在的小學、初高中、大學英語教學中,教師過多地採用歸納法,我們也不提倡。
而現在,尤其在小學英語教學中,教師不歸納,把某些知識點挑出來,畫龍點睛或輕描淡寫,強調一下,就完事了。學生們不知其結構也不知其所以然,這也是不行的。教師總是和學生「捉迷藏」,就是不告訴學生這是什麼,為什麼會是這樣,該怎麼辦。這種做法不僅費時費力,還折騰學生,特別是初學者,他們自身還沒有自主建構的能力,需要老師的明示。教師不直截了當地教授、示範和輔導,學生是學不好知識的,更談不上能力。綜上所述,我認為小學階段的英語教學要以演繹法為主,以歸納法和比較法為輔,或採用綜合式教學法,主要採取聚焦形式的教學,這樣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第四,教學中要體現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原則。溫總理講,教育大計,教師為本。在我們日常的英語課堂教學中,老師的作用是不可低估、不可邊緣化的。我們強調多元原則,老師也是其中一元。現在的英語教學從宏觀上強調以學生學為主,這是不妥的。有些學者提出,語言教學就是教語言,老師如果過分地強調學生學,是不負責任的表現,因為老師的主要任務就是教。對老師角色的說法可能有上百種,但主要的稱呼還是teacher,由teach演變而來,所以說教師的主要任務是教。教體現了老師的兩個基本功:語言基本功和教學基本功。
我們的課堂少則有30餘名學生,一般為50餘名學生,多則近百名學生。學生們的學習風格多樣,個體差異比較大,但是他們有很多的共性。所以老師授課過程中應該「抓中間」,即抓大部分學生共性的部分。在課堂指導,分組對學生進行提問時,應該照顧到學生個體之間的差異,這樣可以把大部分學生的學習成績抓上來。學習方面,老師是學習動力的提供者,學習方法的指導者,也是知識的傳授者。現在我們不太提倡灌輸式教學,而是提倡採用啟發式,採用興趣教學,利用遊戲等方法輔助教學。
我認為灌輸式、接受式教學中採用啟發式教學也不是壞的教法,但是要注意用什麼教法、理念和模式教學,最終要落到知識、技能和語言上。綜上所述,老師的主導性的把握不僅不能動搖而且要加強,老師應掌握好學生、教材、考試三者的關係,把握好動態,起到主導作用。中央領導在清華大學校慶的報告中否定了現行的一種說法:由以老師為中心向以學生為中心轉換,由考試的一元評價制向多元評價制轉換。所以我們要注意中央的精神,要學習最新頒布的規劃綱要精神。老師還是要注意主要的一條:按規律辦事,這就是我今天報告的主旨。
下面我跟大家講一講目前外語教學界的一些教學熱點話題,在這裡提出來和大家一起探討。
第一個就是「小學不必要開設外語課」。從1999年開始,全國已大規模開設了十幾年,成績顯著。我們擁有理念、教材,有很多地方小學英語課程開設得不錯。中央決定小學開外語,是從國際競爭的戰略上所做的重大決策。所以說不開小學外語,或者取消小學外語的想法是不對的。那到底什麼時候適合開呢?有人說越早越好,有人說晚開好,我個人認為都不好,應該是恰當的時候開才好。應該小學三年級左右開設外語課。因為學生已經開始在課堂上學習母語,懂得一些學習規律,具備一定的母語讀寫能力了,這個時候學一門外語(a foreign language)比較合適。
國外心理學家和生物學家作過一些研究,研究表明,兒童到六歲的時候,80%的孩子的智力已經完成,七八歲的時候,孩子通常以自我為主,三四年級的時候,學生開始社會化,開始理解自主的概念,漸漸變成自主人。在這個時候學一門外語是最好的。所以國際語言學研究領域普遍認為,學生9-10歲的時候,從生理上和心理上講開始學習一門外語是最佳時間。我們國家規定在三年級時給學生開設一門外語,我覺得這個政策沒有錯。但是有些地方過早地開設英語課程,比如在幼兒階段,現在的很多雙語幼兒園,讓孩子過早地學習英語,並不符合規律,而且有可能影響其小學、中學甚至終生的英語學習效果,造成過早地產生「石化」現象,要慎重。
小學開外語存在一個最大的問題就是理念出了方向性錯誤,需要糾正,像知識、技能、習慣、興趣這些問題怎麼處理需要研究清楚,大家不能「盲人摸象」。小學教外語,教師要考慮到:初中、高中、大學各需要小學階段學生外語水平達到什麼樣的基礎,具備什麼樣的能力。但是有一點,小學外語必開,這是誰都不能否定的。現在西方國家像英國還決定從2011年全面開設外語,英國已決定從四年級全面開始開設外語。我國小學開設外語一開始要求比較低、準備不足,特別是在政策、教法、教材、教師、測試等方面不到位,走了一些彎路,但不能全面否定,因噎廢食,叫停小學外語。
第二點值得注意的問題是,小學開設外語不一定要聽、說領先。包括在座各位一定認為小學開外語一定要聽、說領先。這個看法我探尋了幾十年。為此,去年的這個時候我專門去廣州與原廣州外院院長桂詩春教授進行了面談。我問:為什麼不能聽、說領先?他說:因為這是被實踐否定了的。無論是小學、初高中、還是大學,外語教學中都不能聽、說領先,它也領先不了。那我說,聽、說不領先的話,可不可以聽、說入門?他說:那也不行,應該是讀、寫入門。讀、寫入門這個程序裡是需要有聽說作為基礎的,教學目標一定要落實到讀寫上,否則教學就會落空。
2004年,美國有關方面做了調查,調查對象是美國四年級小學生,其中38%的孩子不會讀、寫。所以美國國內也是比較擔憂的。美國著名學者沃爾夫說,必須讓學生從小開始接觸書本、文字,培養孩子的閱讀能力。因為專家說過,閱讀、讀寫、語法和詞彙都是後天學得的,不是先天就存在的。
我去參加美國波斯頓召開的TESOL年會的時候,沃爾夫展示了一幅大圖,在場教師看到後哄堂大笑。圖上顯示:一個小孩一邊含著奶瓶吃奶,一邊看書。這是不現實的,因為幼兒不識字,是根本看不懂書的,它必須通過教育具備閱讀能力後才能看得懂書。沃爾夫還說,中產階級孩子的閱讀能力要遠比低下階層孩子的閱讀能力高得多。所以我們的教育就是要解決孩子的讀、寫能力。因此,小學的外語教學一開始就不能夠忽視教師應盡的責任,比如說小學的音標教學,有些老師一開始就不教授音標,一兩年以後再來歸納、教授音標。前一兩年聽、說方面有誤,學生無法自己糾正自己的錯誤,怎麼辦?所以應該一開始就解決100個符號,把26個字母大小寫(52個)和48個國際音標全部解決,然後在一兩年之內逐漸解決重音、連讀等語音問題,因為這些都屬於基礎知識。這些基礎打不好,不掌握拼讀這個學習能力,就談不上學習單詞、語法了。
一般來說,五六年級時候,就得轉換學習重心了,要以讀、寫為主。主要以句子為單位,特別注意語篇的理解,不能老是抓住單詞不放。另外,單詞必須要記憶,語法規則該講還得講。方法可以活一些,趣味性強一些,可以將單詞一點一滴貫穿於教學中,可以採取放鬆法,也可以適當集中。但總的看來,應該直接講授,不要老是繞圈子,避開要講的詞。新的課標對語法、詞彙的要求都增加和提高了。教材卻發生了虛化、淡化的現象,教學知識點被藏起來了,不是採取顯性教學,使教學複雜化,學生學習更難了。另外,教材編寫方面理念和內容上有問題,難教難學等等。老師們要善於處理教材。
還有第三種說法:語法不必教了,點撥點撥就行。語法是一種規則,怎麼能僅靠點撥呢?必須得靠系統地教和學。因為語法點之間,各個語法項目(詞法、句法、慣用法)之間都是互相聯繫的,一個句子當中包含著各種各樣的語法點、語法現象。我個人認為整體教學法(whole language teaching)過分強調將語法整體照搬教給學生,老師容易忽視單個語法點的講授,所以語法教學宜採用直接講授法。有的老師採用發現法,這也違背了外語教學的基本規律。
外語教學聚焦形式,該講就要講,教師自身不會就需要學,但是教師不能避開知識點。實踐證明,哪個老師如果忽視了語法,就是忽視了規則和規律,那麼他必然要經受失敗,學生必然會吃虧。因為語言是由規則主導的(rule-governed language),否則語言就不會存在。英語擁有上百萬詞彙,這些都是從其他語言借鑑、發展過來的,包括漢語也是這樣。英語語法並不難,難度與漢語的差不多,正遷移比負遷移多,負遷移的地方是句子的重點、難點。抓住難點、考點、疑點就行。過去某些所謂專家說:他們不反對語法教學,而是反對直接教語法。我認為不對,是悖論。
第四個誤區,詞彙不用記憶。有人主張詞彙不要死記硬背,認為死記硬背是不好的習慣。我不這樣看,記憶是我們教育的一個非常重要的任務,是學校應培養學生的一種技能,也是學生學能中的一個關鍵能力。學生的記憶能力,認知能力,處理能力,提取加工能力都與記憶有關。如果老師不運用這些策略,學生記憶單詞就會很難。學生記單詞需要量化,積累到一定的數量才能達到質變,有規模才能有效率。由單詞到詞組到短語到句型。詞彙是語言的基礎,是語言形式最主要的方面。語法中最重要的就是詞法和句法。所以對此我們不能犯糊塗。小孩子學英語主要靠自主記憶,而成年人學外語主要靠分析、邏輯記憶,但不記憶不行 。我們教學生的時候,既要培養他的記憶認知能力,也要培養他的邏輯分析能力。
第五個誤區,教學目的是培養學生學英語的興趣。皮亞傑在上個世紀20年代就提出興趣原則(pleasure principle)。他的理論有一定道理,小學生如果沒有興趣,看見英語就煩,見到英語老師就厭倦,給英語老師找麻煩,這是學不好英語的。所以在小學階段,要玩(play games, dance, sing) 是應該的,但是不要忘了這是手段(techniques),不是目的。通過這些,不管怎麼活潑,最終一定要落到語言技能上。日本、韓國、法國等國家一直在反思教育教學寬鬆化所造成的分化問題,我們也一樣,學中玩、玩中學,但都要落到學上。小學階段如果把培養興趣作為教學的目標,教學目標就會虛化,落不到實處,就會產生嚴重的後果。目標是關係到每一節課需要實現以及達到的方向性問題,不能虛化。
第六個誤區,「做中學」。我們的語言教學需要有很多的陳述性、事實性的知識、科學、文化,包括語言類。但這些知識,我們也可以在做中學,用中學,因為技能訓練需要用到知識。行為主義語言教學在國際語言學研究領域已經被否定了。在語言知識貧乏的情況下,如果過分地強調用英語,忽視淡化了學習的過程,會使我們最終的學習不到位。這一點是非常值得反思的。當然,我們教學本身需要交際,課堂上需要很多活動。在歷屆的國際學術年會上已經得出結論,「任務」指的是一種大的練習,不是我們所提倡的那種重視過程的教法。但是我們可以把任務型教學中國化。語言教學需要動力驅動,其實做任務這只是一小部分。實際上,只有學生學到知識以後才更有信心去用,才會想獲得更好的成績,這個動力又能夠促進他們的學習。
第七個誤區,多元智能理論(Multiple Intelligences)。美國的霍華德·加德納(Howard Gardner)提出了這一理論學說。此理論只適合於個別特殊學校的個別學生,現在在很多國家也逐漸風行起來。該理論否定了主流認知智能因素,否定了學生所必需的智力,強調了一些無關緊要的東西。學生的確存在個體差異,但是教育主要是面對全體學生,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開發全體學生的智力,把他們培養成創造型人才。所以對於多元智力,我們要警惕,它的很多說法是站不住腳的。現在在很多論文當中,總是提倡元認知策略,提倡非智力因素,這是有偏頗的,大家可以深入研究一下。
第八個誤區,先學後教的「學案式」教學。現在的課堂都成表演課了,讓學生多說,老師儘量少說,運用一些教學模式,提出要多創造培養學生的學習活動。現在有一句俗語:Teaching is caught, not taught. 老師應該根據課型決定一堂課所要講的內容,而不是一律的多講或少講。所以先學後教的原則是否定教師作用和教學主導的教學,這裡面存在一些深層的所謂人本主義、建構主義的思想根基,已經受到批判和抵制,但是一些地方正大行其道,大家可以靜觀其變。
第九個誤區,分層教學。該理論實際上就是把一些不太懂事的男學生、很多有潛力的學生過早地踢出校門,過早「判他們死刑」,不給他們機會。這是一種教育不公平。無論是小學、初中還是高中,無論是公立的還是民辦的學校,這種分班式的差異性教學政策,是對學生的嚴重不公平待遇。實際上,這種政策本身違法,且負面效果非常嚴重。我認為,老師要抓住中間學生,促尖子生,帶學困生。因為小學、初中生心理和生理上都還沒有成熟,屬於叛逆期,分層教學容易造成學生心理不平衡,造成更大的「兩極分化」。
第十個誤區,多元目標。現在「多元」的說法很時髦,前面已經講過「多元智能」,但凡提到「多元」兩個字就得警惕,中國文化是一元駕多元。無論教學內容、教學目標,還是教學考試評價,都不能搞多元化。多元就是無元。所以說要警惕多元目標的說法。最近十年來,小學的教學目標不明確,教學不量化。
第十一個誤區,全腦開發。現在社會上有很多培訓班,它們打著全腦開發的旗幟,號稱左腦、右腦一併開發。根據生物語言學,左腦的前半部分是語言中心,是控制人們學習語言的。其實,後來的研究證明右腦也與語言有關,側重於人腦某一側的開發的所謂「全腦開發」是不科學的。
第十二個誤區,雙語教育(注意區分,與雙語教學是不一樣的)。我們外語教育由於需要使用母語,所以我們要經常搞一些雙語教學,即上課兩種語言都要使用。必要時,我們可以運用漢語解釋、翻譯。全用英語去上課和教學,是不實際的、不科學的,也是不經濟的。用英語去教別的學科,到最後學生既學不好外語,也學不好學科知識。個別班級可以做到,這需要教師、教材等許多條件。在中國基礎教育搞雙語教育是行不通的。而在香港、新加坡、日本、韓國、馬來西亞,搞了多年的雙語教育都不成功。像馬來西亞,利用英語來教授理科,物理、化學,最後都失敗了,只得全面取消、政府檢討。雙語教育在泰國也是失敗的。這些國家都行不通,中國怎麼能行呢?師資、教材以及語言環境都是無法解決的。
第十三個誤區,小學英語要全英語教學。上英語課不用翻譯,不用中文是錯誤的。不管是什麼樣的老師,什麼樣的學生,都不可能那麼做,都達不到全英語教學的標準。國外很多專家都出版專著,否定小學全英語教學。教授語法時,如果沒有中文轉換,學生是很難理解的。
第十四個誤區,有效教學,高效課堂。這些說法是建立在建構主義基礎上的。有學者說,建構主義本身就是無效的。要求課堂有輸入就要有產出,還有要求先產出再輸入,這一點很可笑,沒有輸入,學生得不到理解和內化,拿什麼產出呢?所以現在基本不談有效教學了,開始談多效教學、多效課堂。我個人認為對這些口號要小心謹慎。教育是一種長期投資,需要一點一點慢慢來,不要聽一些專家的奇談怪論。我們的教學不能離開規律,要按規律辦事。
我個人認為每個老師都要有自己的教學方法和教學策略,但是教師需要學習怎麼能夠更科學的教學。我本身就是一名老師,我這輩子一直致力於英語教學和研究。我深知,教師應該根據自己的教學內容、教學對象,以及自己的客觀條件,兼容並蓄,創新適合中國的教學理念,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爭取用更科學、務實、高效的方法、技巧培養學生。在教師教學基本功會議上,我們要聚焦到語言基本功和教學基本功上,並且堅定不移地走下去。具體的教學技巧我們可以在聽課當中探討,會後老師也可以相互交流,並不能偏聽、偏信專家的言論。
總而言之,中國的外語教學在改革和發展過程中面臨很多困難和挑戰,有很多的誤區、雷區,我們外語教師就像「神鬼戰士」一樣在困難中前行。但無論前進的路上多麼坎坷,多麼艱難困苦,我們必須堅持探索下去,首要一點就是要按規律教學,按規律辦事。必須要走自己的路,但是自己的路並不等於完全靠我們費時費力地慢慢探索,我們需要傳承自己好的教育教學理念,外國有些好東西可以在實踐中直接運用,有些東西可以學習借鑑。全國小學英語教師教學基本功大賽和教師研討會議是一個非常好的學習研討交流平臺,希望大家可以珍惜和把握這個機會。以上我所說的,僅代表我個人意見和感想,可能有很多不足之處,希望大家批評指正,謝謝大家!
(原文發表於《基礎教育外語教學研究》,2012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