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是喜歡,請給七七點個關注,愛你呦
在觀看05版《京華煙雲》時,觀眾總會為木蘭抱一句不平:
「明明有才華又靈魂契合的孔立夫一直在等著木蘭,為何她還要選擇」渣男」曾蓀亞?」
姚木蘭,全北平最有才華的女子,從小學習詩書禮樂,又接受了西式教育,識得甲骨文,正所謂「生女當生姚木蘭。」
可是如此才貌雙全的女子,在情路與婚姻中卻異常的坎坷,她少年時認識了有志青年孔立夫,還沒等窗戶紙捅破,她就嫁給了心有所屬的蓀亞,婚後的生活,她受到了丈夫的排擠,第三者的傷害,好不容易想要離開,卻還是因為一個毫無血緣的小生命留在了「渣男」的身邊。
木蘭的結局看似圓滿,可是內核卻是傷痕累累。常言道,自古紅顏多薄命,木蘭的悲劇也是如此嗎?
其實,木蘭的婚姻都是自己選擇的,她的每一步路都是自己走出來的,而她的故事也告訴我們:
有一種貪念,叫事事完美,而追求十全十美的人,大多過不好一生。
木蘭是註定成為替嫁新娘的。
木蘭和曾家的相遇是因為一場拐賣,年幼的木蘭被人販子拐走,所幸被曾文伯所救,從此木蘭將曾家視為救命恩人。
長大後的木蘭,真真是位窈窕淑女,琴棋書畫無所不通,正所謂一家有女,百家求,當時的木蘭可以說全北京最搶手的女孩。
而這時曾家找上了門,他們家的大少爺曾平亞患上了風寒,久治不愈,有高人指點需得「衝喜」,但是平亞的未婚妻曼妮在南方失聯了。剛開始,木蘭是拒絕的,可是曾太太的三番兩次上門,讓木蘭改變了主意,即便當時她已經認識了立夫,她還是決定代替曼妮出嫁。
後來曼妮回來,一雙有情人終成眷屬,而木蘭也鬆了一口。誰也沒有想到,第二次替嫁會快又來了。
曾家本是一日娶三婦,木蘭的妹妹莫愁也要在成親那日嫁給蓀亞,因為誤會莫愁逃婚了,為了曾姚兩家的顏面,為了恩情,木蘭義無反顧的穿上了紅嫁衣,蓋上了紅蓋頭,加入了那場原本不屬於自己的婚禮,成為了新娘。
婚姻,原本兩情相悅,是一個人對於幸福的最大的寄託,可是木蘭的兩次替嫁,無關情愛,她將婚姻奉獻了恩情,奉獻了不存在的流言蜚語。
作為一個二八年華的女生,木蘭想要美滿婚姻?不渴望愛情嗎?
當然是渴望的,但是木蘭追求的是一種人生的完美,這種完美與自我無關,更多是別人對你的認可,是別人的嘴中的自己。
就像是第一次替嫁,善良的木蘭是為了救平亞,但是還有一部分木蘭不希望自己成為「忘恩負義」的人;第二次替嫁,木蘭是為了兩家的名譽,明知道前路難行,可是她不想讓曾姚兩家成為笑柄。
她把恩情當成天,把家族當成地,而自己的幸福輕於鴻毛。她在乎名譽上的完美,卻忘記了生活的缺憾。
就像傑夫 福斯特所說:
「親密與痛苦似乎總是緊密相連的,我們想要從他身上尋求更多的人,似乎有一種能力傷我們最深,但,是我們在追求的過程中不自覺地給了他們的能力。如果我們不賦予,他們就沒有這種力量,追求時我們讓別人在我們的世界舉足輕重,然後我們成為了力量的奴隸。」
木蘭的貪心,在於他人評價的追求,是一種無形的卻極賦予能量的東西,想要得到它必須有所付出,而這種代價往往是許願者本身。
有人認為這種完美,是一種虛無的,但是木蘭在乎。
如果說,當時木蘭沒有成功嫁給蓀亞,姚家第三次提出替嫁,我相信木蘭依然會答應。
一段戀情從兩情相悅走到相攜白首需要講求天時地利人和,而姚木蘭和孔立夫敗給了時間。
木蘭與孔立夫相遇的時候,木蘭還是一個涉世未深的少女, 而孔立夫是個一個滿腔熱血的青年,他們年輕充滿活力,青春的氣息讓他們互相吸引,但是那個時候的他們並不成熟。
立夫喜歡木蘭,內心有著說不出的自卑感,木蘭是有著優越生活的千金小姐,自己卻是一無所有的窮書生,他怕自己配不上那個宛若夜明珠般的女孩。
木蘭也愛慕立夫,但是她的自尊不允許她主動開口,在和孔立夫散步時,她曾問道:
「你沒有什麼想要和我說的嗎?」
滿腹心事的孔立夫,有著千言萬語,終究抵不過自慚形穢,什麼也沒有說。面對立夫的沉默,木蘭選擇將自己情感放下。後來,立夫等了木蘭很久,她終於決定離婚,可是在最後一刻,她還是回到了蓀亞的身邊。
很多人都在想為什麼?
其實木蘭是典型的完美主義者,她對於感情的追求是純潔的,不帶有任何的物質與偏見,一開始時孔立夫的退縮讓木蘭認為這段感情並不是她所嚮往的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而後來木蘭嫁人了,有了自己的家庭,她認為她已經和孔立夫有了間隔,即便是生死之交,即便是精神伴侶,但是這段感情已經不過六十分罷了。
在現實中,其實情感完美主義者並不在少數。
有專家曾表示:
在心理學上,完美主義是一種對自己、他人和社會會抱有一種過分的、完善的、理想化的思維方式與價值體系。而這種觀念一旦形成,可能會影響他生活的方方面面。
就像是木蘭與立夫,年少時的木蘭不能接受立夫的不完美,所以不願主動走出第一步;而長大的木蘭不能改變自己的不完美,所以哪怕立夫情深似海,她還是決定要放棄。
理想主義者者有著一顆純潔無瑕的心,但是他們很難獲得幸福,因為有可能感情中的一點點問題,都會被他們無限放大。他們並不是因為狹隘,也並不是因為不包容,而是他們不靠近生活,過於夢幻。
接受愛人的缺點與生活的不完美,也是一種能力。
錢鍾書先生曾經在《圍城》中寫道:
「婚姻是一座圍城,城外的人想進去,城裡的人想出來。」
木蘭嫁給的其實從來不是蓀亞,而是「賢妻」的名號。
想當初,蓀亞並不喜歡木蘭,雖然木蘭蕙質蘭心,可是蓀亞認為木蘭高高在上,和自己沒有任何共同語言,他真心愛慕的是莫愁。沒想到,陰錯陽差的誤會,木蘭成為了他的妻子。
這段婚姻沒有什麼可言,為了表達心中的不滿,蓀亞成為大家眼中的「渣男」,他冷落木蘭,對家庭毫無責任心,甚至與曹麗華有了私情。
面對蓀亞的任性,木蘭的教科書般反應讓人人稱讚,但是真的是一個深愛丈夫的妻子的反應嗎?
俗話有言,當局者迷旁觀者清,越關心一個人,一件事,反而越容易喪失理智,但是木蘭則是在曹麗華事件中完全清醒的,她不愛蓀亞,她的所作所為是為了保護自己的家庭,為了保持自己曹太太的頭銜。
剛開始的木蘭並沒有想要離婚,直到曹麗華生下了孩子,心灰意冷的木蘭才想要結束這段本不應該存在的婚姻。曹麗華的離世,博文的親近,又將木蘭困在了曾家。
如果說婚姻是一座房,那木蘭畫地為牢,她將自己禁錮在了「曾蓀亞妻子」的身份中,她知道如果離開,她可以回到立夫的身邊,但是在她決定穿上嫁衣那天,她就已經決定了自己的未來。
很多人都說,木蘭與蓀亞的複合終究是意難平,其實他們的結局才是木蘭想要的,開弓沒有回頭箭,木蘭嫁給了蓀亞後,婚姻美滿便成為了她的執念。
這種有著傷痕的結局,看似所有人都有了一個好的安排,其中的辛酸苦辣只有自己品味了。
在我們周圍也有很多「木蘭式」的妻子,她們的丈夫有了婚外情,她們不想要離婚,不是因為孩子,也不是因為經濟,僅僅是因為怕人說閒話,僅僅因為這種事情不好看,而為了不存在的面子,她們飽受委屈,卻無法訴說。
有時候,尋找內心的「裡子」,放下虛無的」,面子」才能重獲新生。
我愛木蘭,愛她的典雅端莊,愛她的聰明機智,但是我又為她一哭,她本應該有更好的生活,更好的人生。
也許是因為木蘭的優秀,所以她追求完美,可是現實哪裡有完美可言?
人生啊,沒有滿分的愛情,接受生活的瑕疵,才是獲得幸福的真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