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實「六穩」「六保」·企業一線見聞】
光明日報記者 吳琳 光明日報通訊員 楊彬
9月21日,大楊集團邀請139位創業老員工來到大楊服裝文化展示中心,憶往昔,展未來,共敘創業之情,共同慶祝大楊集團創建41周年。
邀請老員工一起慶祝生日是大楊集團多年來的傳統,而對於大楊集團來說,今年的這次生日顯得格外珍貴。面對疫情大考,大楊集團嚴格落實各項防疫要求,積極推進復工復產,實現了職工零感染、復工零事故、安全零疫情,同時把國家出臺的利好政策轉化為企業發展的推動力,遵照國家「六穩」「六保」戰略部署,做到了不減員、不降薪,保就業、保民生,逐步恢復往日生機。
2020年初疫情暴發之後,全球經濟遭受重創,紡織服裝時尚行業進入寒冬,大楊集團作為我國最大的西服出口服裝生產加工基地和全球最大的服裝定製企業,一時間困難重重,舉步維艱。面對市場寒冬,遼寧省及大連市紮實做好「六穩」「六保」工作,認真落實國家出臺的一系列階段性稅費減免援企穩崗政策,全力助推企業復工復產。大楊集團黨委書記、總經理胡冬梅告訴記者,作為一家勞動密集型企業,5600餘名員工成本佔企業總成本的一半,國家為企業減免社保費用後,每個月就能節省300餘萬元,極大減輕了企業運行成本,為大楊集團在疫情面前紓困突圍提供強有力的保障。
2月中旬至3月中旬,大楊集團下屬所有企業均已正常生產。在堅持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時,大楊集團以「國內國際雙循環」為主線,憑藉多年的出口加工優勢和成熟的外貿團隊,加大對新市場、新客戶的開拓,同時以智能化和數位化運營為動力,把大楊集團40年的核心優勢保持下來,在國外市場重新煥發出生機和活力。在國內市場中,大楊集團以滿足客戶需求和消費趨勢轉型為目標,大力開拓服裝銷售新渠道、新市場,通過工廠直銷定製店以及抖音、微信、快手、小程序等營銷方式,開展線上線下一體化的全員營銷模式,在應對危機中尋找機會,在迎接挑戰中尋求突破,走出高質量創新發展之路。
「做中國自己的世界一流服裝品牌」始終是大楊集團追求的目標。1979年,迎著改革開放的春風,大楊集團創始人李桂蓮和姐妹們一起,從加工套袖開始,走出了艱苦創業的第一步。41年的創新發展,大楊集團成為我國最大的西服出口服裝生產加工基地和全球最大服裝定製企業,旗下TRANDS(創世)品牌成為當今中國高級男裝的代表品牌之一。
近年來,隨著我國製造業成本的不斷提高,服裝產業原有的成本優勢幾乎完全喪失,全球服裝加工訂單開始向成本低廉的東南亞國家轉移。面對巨大的壓力與挑戰,大楊集團堅定不移深耕服裝產業,積極融入國家發展戰略,全面推進企業戰略轉型,不斷提升品牌的設計研發能力,通過工業化與信息化融合,依託多年來形成的雄厚加工實力、信息化工作基礎,以對生產流程的再造,建立倉儲中心,購置高端智能生產設備和信息化系統相結合等措施,實現小批量、多品種、特色化、高附加值的規模化單裁定製生產模式。通過引入國際先進的智能生產設備,打造包括數字車間、智能吊掛、智能倉儲、面輔料自動存儲、面輔料自動運輸在內的全球領先的西裝智能定製工廠。2019年9月,大楊集團第二座智能工廠「大通單裁定製西裝智能化工廠」順利投產,集團自主研發的「智能懸掛式高速分揀與存儲系統」,榮獲2019年「中國服裝行業科技進步一等獎」。
「企業營銷無國界,企業家有祖國。作為受益於改革開放政策成長起來的二代民營企業家,我們要把企業發展同國家繁榮、民族興盛、人民幸福緊密結合在一起,主動為國擔當、為國分憂。」胡冬梅如是說。疫情暴發之後,大楊集團向大連市普蘭店區慈善總會捐贈1000萬元,成立「大楊集團防控新冠肺炎疫情專項慈善基金」,助力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
在確保訂單生產的同時,大楊集團積極響應大連市政府關於鼓勵本地企業生產防疫物資的號召,在極短時間內完成了從技術投入到籌備生產,建成十萬級潔淨度淨化車間,加足馬力生產一次性使用口罩、一次性隔離衣等系列產品,所有產品均已通過CNAS檢測實驗室的權威認證。7月下旬,大連出現聚集性疫情,大楊集團組織員工日夜加工趕製防疫物資,並再次向核酸檢測醫務人員、養老機構、部分中小學校捐贈口罩40餘萬隻。
「雖然經歷了疫情的衝擊,但在黨和政府的利好政策支持下,大楊集團一定會化危為機,走好創新發展之路。」李桂蓮充滿信心地說。
《光明日報》( 2020年10月08日 02版)
[ 責編:李伯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