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攝影技術的不斷提高和設備的不斷升級,航拍逐漸成為常見的拍攝手段之一。航空攝影改變了傳統概念上、人們長期習慣於以自己的身高,以自己的步行速度來看待周圍一切的視覺習慣,它豐富了創作手段,帶來了新的審美愉悅。今天,藝考大師就來盤點6部航拍紀錄片,影視專業的藝考生們,不妨在寒假期間開始補片吧!
《遷徙的鳥》是由法國、德國、義大利、西班牙、瑞士聯合拍攝的紀錄片,由雅克·貝漢、雅克·克魯奧德聯合執導,於2001年12月12日在法國上映。 該片圍繞候鳥南遷北移的旅程,講述了候鳥如何在大風沙中尋找出正確方向,在冰天雪地中保護自己,歷經了重重危機,只為了尋找一個溫暖之地生存的故事。
《遷徙的鳥》最令人叫絕的,是其鏡頭與被攝候鳥之間的距離之近。攝像機可謂與遷徙中的候鳥比翼齊飛,許多人都很好奇,攝製組究竟是如何在如此近的距離內拍攝,還不使拍攝與滑翔飛行設備驚嚇到候鳥的。後來,該片幕後團隊發布了一個製作花絮,這才揭秘了其中原委——原來,從被攝候鳥一出生起,攝製組便開始悉心照料他們。正是靠這種最費力、最原始的方法,攝影師才與候鳥間建立了最牢固的親暱與信任。
鏡頭距離候鳥之近,令人叫絕
該片前後共600多人參與拍攝,歷時3年多、耗資4000多萬美元,景地遍及全球50多個國家和地區,記錄膠片長達460多公裡。這部動用了17個世界上最優秀的飛行員和兩個科學考察隊的電影甫一出世,就引起轟動。有豆瓣網友評價,「能把一部科教性質的影片拍得如此完美,如同一首優雅的抒情詩,一支美和力的芭蕾作品,堪稱奇蹟。」
《鳥瞰英國》是英國廣播公司(BBC)2008年播出的六集紀錄片,該片利用航拍技術,從空中俯瞰整個英國,視角獨特、維度新穎。其中,片頭主持人Andrew Marr站在摩天大樓之巔、坐在直升飛機之內侃侃而談的場景,如今已經成為紀錄片主持人的經典出鏡方式。
主持人Andrew Marr的獨特出鏡方式
《鳥瞰英國》利用航拍技術,不僅給觀眾帶來極致的視覺震撼,甚至還帶來了思維方式的顛覆。該片使用陌生化的手法,從高空俯看人類社會,觀者得以從日常生活中抽離出來,換一個視閾打量業已司空見慣的日常生活,於是海灘上享受日光浴的遊人竟顯得如此渺小,早高峰的車流則透出漫無目的的荒誕感。
除了航拍技術,數據可視化也是《鳥瞰英國》的一大特點。第一集《24 Hour Britain》片頭,紀錄片就以衛星雲圖的方式呈現出英國一天之內的交通軌跡與運輸頻次,將數據視覺化。
《鳥瞰英國》被BBC描述為「從一個引人注目的新角度揭示生活的秘密、模式和隱藏的節奏的史詩之旅」。該片以高清晰度拍攝,並於2008年8月10日開始在英國廣播公司1、2、4臺播出三周,定期重播。
《家園》是一部由揚·阿瑟斯-伯特蘭(Yann Arthus-Bertrand)執導的紀錄片,於 2009年6月5日在法國上映。該片用簡單而直接的方式描述了人類是怎樣只用了20萬年的時間,就破壞了地球已經存在40億年的平衡。它向世人展現了地球的絕美,以及日趨危急的現狀。
人類對環境的破壞
《家園》是一部有著濃厚作者氣質的紀錄電影,航拍和長鏡頭是它影像呈現上的兩大特徵。該片導演揚·阿瑟斯-伯特蘭是法國著名的航拍攝影師,其航拍攝影集《從空中看地球(Earth From Above)》享譽業界。由於揚·阿瑟斯-伯特蘭平時多航拍靜態照片,所以《家園》的航拍鏡頭也明顯帶有靜態照片的特點,長鏡頭、動勢不強,但每一幀畫面都極具美感。
為了拍攝《家園》,揚·阿爾蒂斯-貝特朗醞釀了15年,用了5年進行拍攝布置,向動物學家請教不同物種的遷徙時間。《家園》運用直升機拍攝,跨越了54個國家的120個拍攝點,拍到的素材多達400餘小時。它對地球的審視真摯而客觀,在嘆為觀止與觸目驚心共存的自然畫面中,《家園》對人類過度現代化和隨之而來的惡劣後果進行了有力反思。
《看見臺灣》是齊柏林執導,侯孝賢監製,由臺灣阿布電影股份有限公司出品的紀錄片。該片於2013年11月1日在中國臺灣上映。它以高空航拍的方式,將臺灣的山川美景一一呈現,同時也展現了這片土地飽受摧殘和破壞的一面。
為了完成《看見臺灣》,導演齊柏林毅然辭去公職,四處向朋友借錢,甚至還將房子抵押籌措資金,最後歷時5年、耗資耗資9000萬元新臺幣完成拍攝。《看見臺灣》也成為臺灣紀錄片歷史上耗資最高的作品。《看見臺灣》通過鳥瞰的視角,為觀眾呈現出人類不曾看過的、震撼人心和令人落淚的臺灣至美景色,收穫2億元新臺幣的票房佳績,拿下第50屆金馬獎最佳紀錄片的殊榮。
航拍鏡頭下的臺灣
然而,遺憾的是,該片導演齊柏林於2017年6月10日在執行航拍任務時墜機遇難。《看見臺灣》系列作品也成為他生命的絕響。
《改革開放20年》拍攝於1998年,正值中國改革開放二十周年之際。此片的第一集《飛越神州》,是全片的「鳳頭」。它的創意令人叫絕一一對全國31個省、自治區首府和直轄市、以及在改革開放中佔有重要地位的城市進行航拍。雖然,該片的航拍效果在今天看來粗糙簡略,但在當時的情境下,可謂是中國電視史上的一次創舉。
航拍呼和浩特地標建築
直升機快速掠過北大荒上空
在7個月的時間裡,攝製組總共動用了6架直升飛機,飛行約200個小時,第一次飛越神州作全景式航拍。這一集以空中俯瞰的視角,展現了祖國20年來的巨變。這種視覺感受在通常情況下一般人是無法獲得的,加上片中全景式、近景式、盤旋式、地毯式快速移動等多種拍攝手法所生成的畫面語言,觀眾可以充分發現美、享受美。
當年攝製組航拍時的錄影
飛躍神州在畫面語言上所應用的大量航拍對電視創作手段的探索具有開拓意義,從此,航拍在中國電視文藝作品創作中被大量應用。
大型航拍系列紀錄片《航拍中國》,以空中視角俯瞰中國,涉及23個省、5個自治區 、4個直轄市和2個特別行政區,共計34集。
2017年1月28日晚20:00,央視紀錄頻道播出兼顧中國東、西、南、北、中地域特點的6集,包括海南篇、陝西篇、新疆篇、黑龍江、上海篇、江西篇。《航拍中國》第一季囊括了地形地貌、氣候環境、自然生態各不相同的6個省級行政區域,分屬中國的東、西、南、北、中。這一季的拍攝歷時一年,動用了16架載人直升機、57架無人機,總行程近15萬公裡,相當於環繞赤道4圈,積累了大量珍貴的4k空中影像。
航拍下的黑龍江霧凇
航拍下的新疆伊犁杏花溝
《航拍中國·第一季》於2017年春節在CCTV-9紀錄頻道上映。 據悉,《航拍中國·第二季》已經進入全面拍攝製作階段,預計今年將在紀錄頻道播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