皋陶——西平郡王李晟先祖世系表——李氏文化

2021-01-15 李氏李姓家族

世序


先祖名


生    平    及    傳    承  




1





偃皋陶


即咎繇,字隤,號廷堅。李氏血緣始祖。嬴大業之子(一說為嬴叔達之子)。生於曲阜,因曲阜為偃地,故被賜姓為偃。東夷族首領,為虞、舜(約公元前2200—2100年左右在位)士師,執掌司法,制定《獄典》,連任理官,以正直著稱。以官命其為理氏。後被禹選為繼承人,因早死未繼位。一百零六歲,為上古四聖之一。葬安徽六安縣城東。其後裔封於英六。唐·天寶二年(公元743年)三月追尊為德明皇帝。

妣竇氏,生子二:仲益、伯益。




2




嬴伯益


一作伯翳,亦稱大費。為禹、啟(約公元前2050—2100年左右在位)士師。相傳善於畜牧和狩獵,掌管草木鳥獸,供應鮮食。又掌火,烈山澤而焚,禽獸逃匿。為禹所重用,佐禹治水有功,被選為繼承人,在位十年。禹死後,禹之子啟繼王位,被啟所殺。一說是他推讓,啟被選繼位。妣蜀山氏、鳳後氏。生子三:大廉、若木、恩成。




3




理恩成


字懷邦,生於公元前2170年。為太康、仲康士師。

妣鳥巢氏。生子二:仁道、嬴惠。

原各地族譜記載,自恩成之後大都直接理徵,並附有從恩成至理徵之間存在二十六代或三十餘代失考的說明。現通過網絡查找到恩成之後失考的(自仁道至玉林)三十二世資料,歷事各君,繩繩可指,謹從補以續之。



4


仁道


為帝相理官,因羿謀殺帝相,避亂不仕,隱居潁上四十年。

妣伸舒氏,生子:知周。



5


知周


少康聞其賢,聘之得仕,又為帝抒理官。

妣昆吾氏,生子:義集。



6


義集


一作羲集。為帝槐、帝芒、帝洩理官。

妣賈氏,生子:忠卿。



7


忠卿


為帝不降、帝理官。

妣聶氏,生子:勇元。



8


勇元


為帝廑、帝孔甲理官。

妣程氏,生子:孝生。



9


孝生


為帝皋、帝發理官。

妣劉累氏,生子:友儒



10


友儒


為履癸理官。

妣徐氏,生子:睦順。



11


睦順


湯(於公元前1600年建立商朝)聘而仕,為太甲理官。

妣徐氏,生子:任長。



12


任長


為沃丁、太庚理官。

妣張氏,生子:謙吉。



13


謙吉


為小甲、雍己理官。

妣施氏,生子:讓泉。



14


讓泉


為太戊理官。

妣伊祗氏,生子:中正。



15


中正


為仲丁理官。

妣文氏,生子:和豐。



16


和豐


為河亶甲、祖乙理官。

妣子氏,生子:純粹。



17


純粹


為祖辛理官。

妣蕭慎氏,生子:懿宗。



18


懿宗


為沃甲士師。

妣姒氏,生子:恭懷。



19


恭懷


為祖丁士師。

妣胡氏,生子:儉實。



20


儉實


為南庚、陽甲士師。

妣魏氏,生子:莊嚴。



21


莊嚴


為盤庚(於公元前1300年遷殷)士師。

妣何氏,生子:敬修。



22


敬修


為小辛、小乙士師。

妣餘氏,生子:齊心。



23


齊心


為武丁(公元前1250年—公元前1192年在位)祖庚士師。

妣聶氏,生子:肅炳。



24


肅炳


為祖甲、稟辛士師。

妣賈氏,生子:平明



25


平明


為康丁、武乙、文丁(文、武二王公元前1147—公元前1102年在位)士師。妣張氏,生子:康強。



26


康強


為帝乙(公元前1101年—公元前1076年在位)士師。

妣陳氏,生子:敦敏。



27


敦敏


配嬴氏,生子:存仁。



28


存仁


配讀蜀氏,生子:繼修。



29


繼修


配巴氏,生子:襄陵。



30


襄陵


配嬴氏,續配姚氏。生子:明典。



31


明典


配姚氏,生子:永樂。



32


永樂


字明神,一名少治。

配簡氏,生子:祥陽。



33


祥陽


字長明。

配伊祈氏,生子:懿培。



34


  懿培


字永興。配歐陽氏,生子:玉林。



35


玉林


字獻爵。

配鄒駱氏,生子:理徵。





36




理徵


字德靈,生於周·成王十七年壬寅(公元前1099年)。為辛帝(紂王)時為翼隸中吳伯諫議大夫。紂王昏庸無道,沉湎女色,不理朝政。理徵因進諫為紂王所不容致討而死,時在周·昭王四年壬辰(公元前1049年),五十一歲。

妣陳國契和氏,生子一:利貞。

李姓是九黎族之一的氏族的族稱,皋陶(絀猶龍)被尊為李姓血緣始祖。黎就是虎,又可以寫作貍、狸、理,通假諧音作李。李姓圖騰由虎、木、子三部分組成。虎代表皋陶的祖先少昊,木代表皋陶玄鳥族圖騰,子是鳥卵,象徵後代子孫。李姓圖騰象徵白虎少昊的後代,食李果充飢得救,故改理為李。





37






李利貞


原名理接力,生於周·康王九年辛未(公元前1070年)。二十一歲時為避紂王暴政,隨母逃至伊侯之墟(今河南安陽鹿邑地域),母子飢餓,幸逢當地李樹果熟,食李子得全生命,後安家於豫東鹿邑瀨鄉溝。念活命之恩,遂改理氏為李氏,後人便尊李利貞為中華李氏得姓始祖。歿於周·穆王十年己丑(公元前992年),享年七十八歲。

妣簡氏,生子一:理其野(保留原姓)。

繼配契和氏,生子二:裡仲師(去王為裡,留居晉南,為裡氏始祖);李昌祖(承李氏)。

續配山氏,生子一:理其靖(保留原姓)。



38


昌祖


字盛偉,原名昌意,又名苞疑。生於公元前1029年。為周朝陳國大夫。家居陳國苦縣曲仁裡(今河南鹿邑縣東)。

妣張氏。繼簡氏、方氏,生子一:彤德

繼配姬氏,生子一:運。



39


彤德


字庭朝,原名嬌。生於公元前1008年,仕西周·巡檢令尹大夫。歿於公元前924年,享壽八十五歲。

妣楊氏,生子五:裕、慶、巨、酋、施。



40



原名蓮,字永峰。生於公元前988年。任周朝掌御史博士郎。歿於公元前908年,享壽八十一歲。

妣黃氏。繼姬氏,生子:承。



41



名宏隆,字昌盛,又名瑞金。生於公元前967年。仕周為大夫。歿於公元前889年,享壽七十九歲。

妣姬氏。繼甘氏,生子:碩宗。



42


碩宗


原名勉之,又名欽蓮,字大豫。生於公元前948年。仕西周大夫,賜採邑於苦縣。歿於公元前900年,享壽四十九歲。

妣方氏,繼趙氏。

繼田氏,生子一:顯。

繼配山氏,生子三:透、遂、熊。



43



原名和,又名成,字著業。生於公元前915年。襲父職任西周大夫,封狄道侯兼理朝政。歿於公元前845年,享年七十歲。

妣王氏。簡氏,生子三:夔、奭、倫。



44



原名通佑。生於公元前885年。任周朝陞拔主簿侍郎冊箱議諫。歿於公元前818年,享年六十八歲。

妣方氏、繼康氏。生子二:環鼎、誠彰。



45


環鼎


原名重,又名光天。生於公元前860年,歿葬未詳。

妣?氏,生子:爵。



46



生於周·共和三年壬戌(公元前839年)。歿葬失考。

妣?氏,生子:寅龍。



47


寅龍


生於周·宣王十年癸未(公元前818年),歿葬失考。

妣?氏,生子:熙宏。



48


熙宏


又名希弘,生於周·宣王三十五年戊申(公元前793年),餘失考。

妣?氏,生子:堯性。



49


堯性


生於周·幽王十一年庚午(公元前771年),餘失考。

妣?氏,生子二:輝、煌。



50



一名佗。太史令。生於周·平王廿一年辛卯(公元前750年),餘失考。

妣?氏,生子二:連順、連利。



51


連順


又名林。生於周·平王四十五年乙卯(公元前726年)。餘失考。

妣?氏,生子:乾。



52



字敬一,又名元杲,別名期野。生於周·桓王十八年己卯(公元前702年)。任東周·御史大夫。唐·天寶二年(743年)追號先天大皇帝。餘失考。妣益壽氏女,名嬰敷,生子:耳。





53





字伯陽,號聃。原名元祿。祖籍河南苦縣歷仁鄉曲仁裡。生於東周·定王三年丁巳(公元前604年)九月十四日,相傳公出生時,其母已懷孕八十一年,紅光滿天,於李樹下出生,鬚髮皆白,故稱李子。二十三歲官拜周朝守藏室柱下史,二十八歲為楚相,五十六歲免職歸沛,隱於秦修道,著《道德經》上下五千言。孔子入周問禮於聃,聃曰:「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孔子曰:「老子其猶龍乎」。晚年騎青牛過涵谷關,西行至甘肅狄道,飛升於鳳臺。為道教之宗,其以「道」為核心的思想體系,對中華民族哲學思想發展有巨大影響。唐時封為「玄元皇帝」,尊為太上老君。

妣姜氏,生子:造父。



54


造父


字順禎,又名尊祖,周·靈王時封為保駕大將軍,徵東侯。後仕衛,封幹木大夫(幹木,今濮陽縣北)。

妣何氏,續配古氏、石氏。生子六:宗、室、寧、究、宇、寶。



55



生於公元前579年。晉國人,後入魏受周·敬王封為保駕大將軍,東徵侯傴有功,封於段,為幹木大夫。

妣田氏,生子四:注、滋(同)、洗、滌。



56



又名同、啟賢,字君潤、昔作。生於周·靈五洩心十九年戊申(公元前553年)。任趙國大將軍,封扶國元帥。妣張氏,生子:兌。



57



又名克,字曇,號襄寶。生於周·景王十七年癸酉(公元前528年)。善遊說,有奇謀。公元前480年為齊平王遊說士,後拜趙國宰相。

妣周氏,生子:躋。



58



原名珉,又名崇,號舜。生於周·敬王十八年己亥(公元前502年)。仕趙襄公中大夫,封陽安君御史,後入相。

妣潘氏,生子二:雲、恪。



59



原名落。生於周·敬王四十三年甲子(公元前477年)。先仕趙國佐相,後為秦太守。妣石氏,生子:洪。



60



字道宏,諱道衡,號禮元。生於周·貞定王十七年己丑(公元前452年)。仕秦為太子太傅。歿於公元前369年,享壽八十四歲。

妣耳氏,生子:興族。



61


興族


字育神,一名汪,又名林、玫、珠、棟(因累戰功常用化名)。生於周·考王十五年乙卯(公元前426年)。戰國時為秦大將軍,封元帥。歿於周·顯王元年癸丑(公元前368年),享年五十九歲。

妣潘氏、江氏、劉氏。生子:曇。




62




字貴遠,又名賢、榮、蘇。生於周·安王元年庚辰(公元前401年)。仕趙封柏人侯,後入秦任御史大夫。歿於周·顯王四十六年戊戌(公元前323年),享壽七十九歲,葬柏人(今河北唐山)西。(為隴西李氏、趙郡李氏共同祖)。

妣竇氏、繼周氏。生子四:崇、辨、昭、璣。(璣,字伯衡,仕秦為太傅,(為趙郡李氏始祖。)



63



隴西房李氏始祖。字伯佑。生於周·烈王元年丙午(公元前375年)。秦國併吞趙國後,仕秦為隴西太守,後封南鄭公。歿於周·赧珽元年丁未(公元前314年),享壽六十二歲。

妣許氏、朱氏。生子二:平燕、平瑤。



64


平瑤


字內德,又名瑤、內伯。生於周·顯王十九年辛未(公元前350年)。漢時任南郡太守,轉封隴西狄道侯。歿於周·赧王延十七年癸卯(公元前258年),享壽九十三歲。家居狄道。

妣楊氏、陳氏。生子:信。




65




字有成。生於周·慎靚王四年甲辰(公元前317年)。精兵法,七十歲為秦大將軍,帶兵出太原攻雲中,同時攻韓、魏,擄獲代王、燕王、趙王,秦·始皇封其為「西徵大將軍」。歸漢追封狄道侯、隴西公,李氏始用「隴西堂」。秦嬴政二十二年丙子(公元前225年)為滅魏而殉職,享壽九十三歲。妣石氏、張氏。生子:超。



66



又名伉,字仁高。生於周·赧珽十六年壬戌(公元前299年)。為漢大將軍,秦封漁陽太守。歿於秦·始皇廿八年壬午(公元前219年),享壽八十一歲。妣邱氏,生子二:仲洪(即元曠)、仲翔。




67



仲翔


名大齊。生於周·赧珽四十一年丁亥(公元前274年)。公元前211年助劉邦起義,漢初任河東太守,徵西將軍。漢·高祖四年(公元前203年)討叛羌戎於素昌(即狄道)戰歿,贈太尉。享壽七十二歲。葬隴西狄道東川槐裡,其子孫就居此守墓安家,此為李氏定居隴西之開端。

妣周氏,生子:伯考。



68


伯考


原名蓬。生於戰國時秦莊襄三年甲寅(公元前247年)。為隴西、河東二郡太守。歿於漢·文帝十一年壬申(公元前169年),享壽七十九歲。妣巫氏、葉氏、太饒氏。生子二:尚、向(為範陽房始祖)。



69



名賈湘。生於秦王嬴政統一全國初年庚辰歲(公元前221年)。為漢朝成紀令,因家焉。歿於漢·景帝四年戊子歲(公元前153年),享壽六十九歲。妣鄒氏、楊氏。生子三:文、廣、剛。




70




字廷禮,號誠。生於漢·高祖十二年丙午(公元前195年)。世居隴西成紀。才氣無雙,善騎射,西漢將軍,從戎以來,歷文、景、武三帝。文帝時擊匈奴立功沙漠,封散騎常侍。歷任上郡、隴西、北地、雁門、代郡、雲中郡太守。武帝時為右北平太守,匈奴畏曰「飛將軍」。漢·武帝元狩四年壬戌(公元前119年),隨衛青進擊單于,兵死數萬人,馬出塞十四匹,公被責受審,氣憤自刎,終年七十七歲。葬隴西秦州。

妣鄭氏、劉氏。生子三:當戶、椒、敢。



71



字幼卿。生於漢·景帝中元元年壬辰(公元前149年)。任漢·武帝郎中令,賜爵關內侯。卒葬失考。

妣楊氏,生子二:禹、忠(為頓丘房始祖)。



72



又名長瑀,字子通。生於漢·武帝元狩四年壬戌(公元前119年)。宣帝(公元前73年—49年在位)時任河東太守,侍中主事,北地郡太守。歿於漢宣帝五鳳三年丙寅(公元前55年),享壽六十五歲。

妣包氏,生子:丞。



73


丞公


字丞公,諱修文。生於漢·宣帝元康元年丙辰(公元前65年)。襲父職,任河南太守。歿於漢·平帝元年辛酉(公元元年),享壽六十六歲。

妣邵氏,生子:宏。   



74



一名弘,字仲元。成帝(公元前32年—公元前7年在位)時為太子太傅。妣賈氏,生子:業。



75



字巨遊。哀帝時舉明經,因王莽專權,以鎬節著。

妣王氏,生子:翬。



76



字逸仙。不求聞達,高尚其志。

妣王氏,生子:善。



77



字次遜。明、章二帝(公元58年—88年在位)時為太子舍人。

妣吳氏,生子:尤。



78



字少言,又伯仁。以文章顯,為和帝(公元89年—105年在位)時侍中,後拜蘭臺御史。

妣舒氏、劉氏,生子:先。



79



字敬宗,號武。生於漢·成帝陽朔二年戊戌(公元前23年)。任蜀郡北平太守。歿於公元48年。歿於漢·光武帝戊申二十四年(公元48年),享壽七十一歲。

妣袁氏。生子:長宗。



80


長宗


字伯禮。生於漢·王莽建國二年庚午(公元10年)。任北平太守、漁陽丞相。歿未詳。

妣鍾氏、孫氏。生子:君況。



81


君況


字子期,號叔平。生於東漢·光武帝戊戌十四年(公元38年)。任漢·博士議郎,太中大夫。歿未詳。

妣薛氏、嚴氏,生子二:本、信.。



82



原名政本,字上明。生於漢·明帝永平乙丑八年(公元65年)。以孝廉為吏部郎中、侍御史大夫。歿於漢·順帝永和己卯四年(公元139年),享壽七十五歲。

妣崔氏,生子二:次公、次恬(字仲公,渤海房始祖)。



83


次公


字仲居,號子賢。生於漢·和帝永元四年壬辰(公元92年)。任巴郡太守,徵西夷校尉。歿於漢·恆帝延熹三年庚子(公元160年),享年六十歲。

妣曾氏、許氏。生子二:軌、潛(為申公房始祖)。



84



字文(子)逸,生於漢·桓帝建和元年丁亥(公元147年)。仕魏臨淮太守、司農卿,後封巴郡太守。歿於漢·獻帝建安辛巳六年(公元201年)。行年五十五歲。

妣竇氏,魏氏。生子:隆。



85



字彥緒。生於漢·靈帝熹平三年甲寅(公元174年)。為長安令,積弩將軍。歿於三國·蜀延熙十三年庚午(公元250年),享壽七十七歲。葬蜀中龍安城東中心山。

妣馮氏,生子:艾。



86



字世績,號明。生於漢·獻帝建安六年辛巳(公元201年)四月。任晉驍騎將軍,魏郡太守。歿於鹹熙元年甲申(公元264年),享壽六十四歲。

妣簡氏,一為程氏。生子:雍。



87



字俊熙,號養訓。生於三國·蜀建興六年戊申(公元228年)。仕魏,歷尚書郎,晉濟北、東莞二郡太守。歿於晉懷帝永嘉三年己巳(公元309年),享壽八十二歲。

妣陳氏、山氏。生子二:倫(為丹陽房始祖)、柔。



88



字德遠,又名秀子。北平太守。

妣匡氏、陳氏。生子二:弇、蓋(為安邑房始祖)。



89



字季子,前涼張駿、天水太守,武衛將軍,安西亭侯。

妣文氏。生子:昶。



90



字仲堅。幼有名譽,為前涼太子侍講。十八歲而亡。建初中追諡簡公。

妣蕭氏,生子:暠。




91




字玄盛,小字長生。遺腹而誕,祖母梁氏,親加撫育。隴西狄道(甘肅臨洮)人,生於晉·穆帝永和七年辛亥(公元351年),出身涼州大族,北涼段業時任敦煌太守。天璽二年(公元400年)為西涼開國君武昭王,年號庚子。歿於晉義熙十三年丁巳(公元417年),葬於酒泉城外。次子李歆繼位。唐追尊為興聖皇帝,墓曰「建世陵」。

妣亢氏、尹氏、辛氏。共生子十:譚(早逝)、歆、讓、愔、恂、翻、豫、宏、眺、亮。(愔,為鎮遠將軍房始祖,其曾孫系平涼房始祖。翻孫三人:曰承,為姑臧房始祖;曰茂,為敦煌房始祖;曰衝,為僕射房始祖。曾孫曰成禮,絳郡房始祖。豫玄孫曰剛,武陵房始祖。)



92



字士業,西涼後主。武昭王薨,府僚奉為都督、大將軍、涼公、領涼州牧,公元417年繼父位,改元為嘉興。尊母尹氏為太后。公元420年被北涼沮渠蒙遜所滅,國亡,歆被殺。

妣郝氏。生子八:崇勖、紹、重耳、弘元、崇明、崇產、崇庸、崇佑。




93



重耳


字景順,一字康頤。公元420年西涼國亡、父親被殺後,逃亡中原轉至浙江富春,先在縣城鶴山結廬而隱,後因喧囂遷於西南八十裡之湖源棲鶴山洞中而隱,卒後葬於此。隨父而來的李熙復回隴西。李唐建立後,不忘在富春之先祖,於武德元年(618年)敕造重耳墓,改棲鶴山為千春山,又建千春亭。仕宋為汝南太守。後魏克豫州,以地歸之,拜宏農太守。復為宋將軍,後為安南將軍、豫州刺史。

妣劉氏生子:買。

繼辛氏,生子三:撫、獻、熙。



94



字洪延。北魏人。仕魏為武川刺史、太守而終於位。居隴西狄道。

妣秦氏,生子:叔仁。



95


叔仁


北魏——西魏之間人。隴西籍。驍健有武力,前後數從徵討,以功除爵獲城鄉男。洛州刺史,朔州刺史,西魏大統二年(536年)三月除涼州刺史,大都督,封司徒。

妣公孫氏,生子:超。



96



北周人。

妣柳氏,生子:景。



97



字道興。隋朝人。

妣崔氏,生子:世謨。



98


世謨


仕李密,任虎賁郎將。

妣邱氏,生子:芝。



99



唐·右翊府中將郎。貞元四年(公元788年)三月,唐·德宗以西平王勳詔封隴州刺史、岷州刺史,終贈幽州大都督。生卒年缺。

妣張氏,贈清河夫人。生子:嵩。



100



字元勝。甘肅隴西李氏徙京兆始祖。隴右節度副使,左武衛大將軍,岷州刺史。唐·貞元四年(公元788年)贈澤州刺史。生卒年缺。

妣劉氏,贈彭城郡夫人。生子二:思恭、思敬。



101


思恭


洮州刺史。貞元四年(公元788年)終贈幽州大都督。生卒葬未詳。

妣高氏,贈齊國夫人。生子二:欽、錦。




102




字文思,生於唐·景龍元年丁未歲(公元707年)。皇左金吾衛大將軍,隴西節度經略副使。後因參與太平公主謀反,被唐玄宗從輕發落到隴西守邊關(可能是因為念其撫、熙是同胞兄弟之故),逝葬當地,其墓尚存今甘肅臨洮西平山。貞元元年(公元785年)七月贈太子太保。卒未詳。

妣王氏,贈代國夫人。生子三:晟、旻、昇。



103



字良器。洮州臨潭(今屬甘肅)人。生於唐·開元十五年丁卯(公元727年)正月初一日辰時。唐朝著名將領。數歲而孤,事母孝謹。雄烈有才,身高六尺,善騎射。十八歲從軍,初為西北邊鎮裨將,隨河西節度使王忠嗣擊吐蕃,一箭射斃吐蕃守城驍將,號「萬人敵」。鳳翔節度使高昇聞其名,召補列將,因擊叛羌有功,遷左羽林大將軍同正。廣德初(763年),擊破党項羌高玉等,以功授特進,試光祿卿轉太常卿。大曆四年(769年),調任右神策軍都將,拜開府儀同三司。未久,兼左金吾衛大將軍(正三品)、涇原、四鎮、北庭都知兵馬使。大曆八年(773年)以救被吐蕃軍包圍的涇原節度使馬璘功封合川郡王,旋奉代宗留居宿衛,為右神策都將。德宗即位(780年),吐蕃、南詔合兵十萬攻西川(成都),奉命率禁兵四千往救,與諸軍配合,連破敵軍,直追至大渡河外,留守成都數月而返,授太子賓客。建中二年(781年),破魏博叛將田悅反,任神策先鋒都知兵馬使,加御史中丞。建中三年(782年)正月,又與馬燧等大敗田悅軍於洹水(在河南),復以功加檢校左散騎常侍。未幾,兼魏府左司馬。時恆冀叛將朱滔、王武俊聯兵圍趙州,遂率兵北上解趙州之圍。自魏州引軍而北,與義武軍節度使張孝忠合兵,圍幽州叛將朱滔部於清苑(今保定),王所乘馬連中流矢,王病甚,乃以輿馬還定州(今屬河北),直至五月,賊不敢逼。建中四年(783年),涇原節度使朱泚兵變擾京都,德宗出奔奉天(今陝西乾縣),詔李晟勤王,加檢校工部尚書、神策行營節度使。晟由定州搬師南下,屯兵東渭橋,以逼朱泚。是時,已起兵勤王的朔方節度使李懷光中途反叛,逼德宗再遷梁州。晟感時變倉促,遂於興元元年(784年),揮臂收復長安,德宗感言曰:「天生李晟,為社稷萬人,非為朕也。」 四月,詔加京畿、渭北、富坊、商華兵馬副元帥。六月,王破賊露布至梁州。李晟以功授尚書左僕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七月迎德宗還朝,唐室即穩,以功詔封司徒(正一品)兼中書令。不久,又詔以兼鳳翔尹、鳳翔、隴右節度使,隴右涇原節度兼管內諸軍及四鎮、北庭行營兵馬副元帥,改封西平郡王(從一品)。食邑一千五百戶,賜京兆府萬平縣永安裡,賜田徑陽園林,賜延安樂女八人,御製紀功碑,皇太子親書立於東渭橋。貞元二年(786年)九月,吐蕃用尚結贊之計,興兵掠隴州、鳳翔。王設伏擊敗於汧陽(今陝西千陽北)。十月,出師襲吐蕃,攻拔摧沙堡(今寧夏固原西北),斬其堡使扈屈律悉蒙等,迫尚結贊數遣使請和。晟公一生經歷了唐玄宗李隆基、肅宗李亨、代宗李豫、德宗李适四朝,在軍四十餘年,始終忠勇善戰,威震中外。雖屢建大功,不居功自傲,為唐王朝的鞏固統一做出了重要貢獻。因之有人對他生了「功高震主」之疑。後因吐蕃離間,宰相張延賞與王有隙,德宗納其讒言,於貞元三年(787年)罷了王的兵權,王仍泰然處之。任太尉,兼中書令(宰相)。四年(788年),三月詔立五廟,贈其高祖以下官譽。五年(789年)九月,詔圖像凌煙閣以旌功。

王之府第居雍州京兆府長安城磚塔兒巷內。

貞元九年癸酉(公元793年)八月初四日辰時薨於長安,享壽六十七歲。德宗聞之震悼出涕,御遣致祭,輟朝五日,命京兆尹李充監護喪事,百官就第臨吊。冊封太師,諡曰「忠武』。官給葬具,賵賻加等。於同年十二月十六日葬陝西省高陵縣奉正原。墓地原位於西安城東北高陵縣榆楚鄉馬北村渭水橋北,即當年平朱泚駐軍處。墓呈圓錐形,夯築,高五米,直徑十五米。元和四年(809年),憲宗李純詔令李晟家譜編入皇家附屬籍中,配享德宗廟庭。太和三年(829年),立額篆「唐故太尉兼中書令西平郡王贈太師李公神道碑」,青石,螭首龜趺,高四點三七米,寬一點四六~一點四零米。碑由集賢殿大學士裴度奉敕撰文,翰林侍書學士柳公權楷書,三十四行,行六十一字,記載了晟公生平功業。因此碑匯名將、名相、名書家,事、文、書於一體,素有「三絕碑」之稱。一九九八年經陝西省文物鑑定委員會鑑定為國家一級文物,屬陝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自唐迄今,渭水北移四公裡,為防碑沒入渭水,遂遷至高陵縣文化館,後移至高陵縣第一中學校園內,有墓亭。

原配張氏,先卒,封蕭國夫人。

繼配杜氏,封鄭國夫人。生於唐·開元二世二年甲戌(734年)二月十五日,歿於貞元十八年壬午(802年)十月十五日,附葬西平王塋右。

三配劉氏,生於開元二十四年丙子(736年)五月十八日,歿於貞元十四年戊寅(798年)二月十八日,葬高陵。

四配蕭氏,生於天寶九年庚寅(750年),二月二十七日,歿於貞元十六年庚辰(800年)六月十四日,葬臨潭縣虎形。

共生子十五:侗、伷、偕、願、聰、總、愻、恕、慿、憲、愬、懿、聼、惎、慇。《舊唐書》載有晟公與數子傳記,其中願、憲、愬、聼最孚名望。

生女二:長適劍州刺史張彧,次適崔振。



104



早逝未祿。





早逝未祿。





早逝未祿。





唐·詔命承嫡檢校司空兼河中尹,晉絳、慈隰節度使,五歷雄關,三為上公,贈司徒上柱列戟。唐·元和十一年(816年)歸隱太行山南之盤谷,韓愈寫有《送李願歸盤谷序》。

配竇氏,生子:叔玫。又一子:鴻。





唐·光祿寺主簿,歷東莞縣尉,尉州刺史。

配張氏。





唐·太子中允,御史大夫,賜兵部侍郎。

配司馬氏。





唐·左神武大將軍,洪州都督,衛尉少卿。

配凌氏,生子二:尚忠、尚質。





字治連。唐·太子洗馬,光祿寺卿,贈右散騎常侍,繼任蘄州觀察使。配項氏,一為張氏。生子一:德鸞。





唐·右威武大將軍,兼御史中丞。

配王氏。





字章武,生於唐·寶應元年壬寅(公元762年)二月初一日寅時。祖籍甘肅臨洮,生於京兆(長安)。起家於太原府參軍,醴泉縣尉。其時於顒鎮守襄陽,徵聘公為從事,令當時割據淮西之吳少誠畏之。元和八年(813年),魏博節度使田弘正奉朝廷之命闢公為幕府從事,授衛州刺史,升遷光祿卿,因管理稱善調任絳州,為解決絳州軍糧調運難題運作成功,入朝為宗正少卿。穆宗李恆繼位(821年)後,太和公主出嫁回鶻,擔任護送副使,返回後獻《入蕃道裡記》予穆宗。寶曆二年丙午(826年)升檢校左散騎常侍兼太府卿,出任洪州刺史,江南西道觀察使(四品)。居洪州(今南昌)西山。大和二年(828年)擢嶺南節度使(從二品)。平生仁孝,以禮法自矜,以治行稱善,尤精律學,詳決冤獄,活無罪者眾。大和三年己酉(829年)八月十三日辰時薨於嶺南官所,享壽六十八歲,詔封隴西郡公。其長子李遊時任江西袁州刺史,奉唐·文宗李昂欽旨,迎父柩歸葬袁州宜春縣化全鄉十二都紅花仰野猿攀果形。此地自西霞、銅嶺雙央峰聚龍過峽村、五嶺正脈匯注,壬山丙向,擁有豎碑隧道山地七十二畝。其葬時,執紼輓歌,車馬載道。有石碑篆額云:「故唐功臣江西觀察隴西公之墓」,二石翁仲、獅、象、麒麟列於墓前,祭亭、祠堂一一齊備。為奉守憲墓建西平莊於白芒,匾曰「太白坊」,由其三子李鍇定居是也。

重點說明:距憲公逝葬一百五十五年後,宋·雍熙元年甲申(984年)八月,宜春縣從東境劃出十個鄉設置分宜縣(分宜,即分自宜春之謂也),紅花仰所在的化全鄉從此隸轄於分宜,位於今分宜縣鈐山鎮冶源村委會西北八公裡。二零零八年元月闢通盤山公路抵達墓地。

原配張氏,系德宗帝李适駙馬張宗茂之女。生於唐·大曆十年乙卯(775年)正月十五日辰時,歿於大和七年癸丑(833年)十二月十八日巳時,葬宜春城月形。秦國太夫人,誥封夫人。生子二:遊、煥。

繼配韓氏,生於大曆五年庚戌(770年)七月十八日申時,歿於長慶二年壬寅(822年)七月二十二日巳時,葬失考。趙國太夫人,誥封宜人。生子四:鍇、楷、埴、欲。

三配符氏,系郡司馬符少卿之女。生於貞元十五年己卯(799年)正月二十八日戌時,歿於鹹通七年丙戌(866年)二月十五日子時,葬慄山。吳國太夫人,誥封宜人。生子一:繩。

生女一(系?氏所生待考):適宜陽(宜春)貢士宋之芳。





字元直,一字符直。生於唐·大曆八年癸丑(公元773年)。富謀略,善騎射。以父蔭入仕,曾任坊、晉二州刺史。衛尉少卿。元和十一年丙申(816年)任唐隨鄧節度使,率兵討伐吳元濟叛亂,他撫養士卒,優待降將。於次年冬,雪夜攻克蔡州,生擒吳元濟,進授山南東道節度使,封涼國公。十三年(818年)任武陵節度使,和宣武、魏博等軍共平緇青節度使副大使李師道。後歷任昭義、魏博等節度使,檢校左僕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潞州大都督,昭義軍節度使,官至太子太保。食邑三千戶。長慶元年辛丑(821年)十月病卒於洛陽,時年四十八歲。與羅氏護國夫人合葬於路安府豹山嶺。

生子五:德仁、德義、德禮、德智、德信。

一為配韋氏,生子三:珪、璋、璉。

續配唐氏,生子一:傳道。

繼配周氏,生子三:人允、人平、人準。

另見記之有九子:裕、比(王旁)、渤、海、泗、應璋、應琪、紳、偉。





唐·京兆府尹,授渭南縣尉,後至兵部侍郎。

配張氏。





字德正,一字正思,又名仲寶。唐·太常寺協律郎,自安州刺史遷神武將軍檢校兵部尚書,太原尹,西京留守武陵軍節度使,贈司馬一品河中晉絳隰節度使,太子太保,上國柱,封小涼國公,有《小涼國公傳》。有神道碑,李石撰,柳公權書。

配劉氏,繼配田氏。生子三:景圭、景山、景亮。

一為配劉氏,生子八:琢、璋、瑾、璩、餘(王字旁)、瓊、隹(王字旁)。

又二子:天賜、天澤。





唐·秘書省校書,潮州刺史,右羽林將軍,太子舍人,兵部尚書。

配曹氏。





唐·殿中丞,贊善大夫,嵐州刺史。

配張氏,生子二:璵、琮。





一百零五世各支派由此接系,詳見分述。

整理人:西平堂憲裔35世孫 李世慰

2012年6月11日於江西分宜


相關焦點

  • 李氏家譜文化——李氏文化
    在中華民族發展的歷史長河中,正因為家譜文化的記錄,才形成了今天中華文化百舸爭流的繁華。在中華民族大家庭中,李氏家族文化記錄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我們的遠祖可以追溯到四千多年前「五帝」時皋陶的氏族聯盟時代。傳至理徵時,理徵的妻子契和氏帶著幼子利貞逃難於伊侯之墟(今河南苦縣)。其後利貞畏於紂王追捕不敢姓理,以「木子」救命之恩,改為「李」氏。
  • 六安市舉行公祭皋陶典禮
    2013年04月07日 10:28  稿源:中安在線   分享到:   六安新聞網訊 4月3日上午9時30分,六安市在六安經濟開發區皋陶墓廣場舉行公祭法祖皋陶典禮。  皋陶是上古四聖之一,中國司法鼻祖。
  • 海內望族——「隴西李」——李氏文化
    據《新唐書•宗室世系表》所載,李伯考生二子,長曰尚,次曰向。「尚,成紀令,因居成紀。」向為範陽令,系範陽房始祖。尚生子廣,為漢前將軍,猿臂善射,才氣天下無雙,匈奴畏之,號「飛將軍」。廣有三子,長曰當戶,為漢中李氏始祖;次曰椒,為代郡太守;三曰敢,字幼卿,繼廣為郎中令,賜爵關內侯。敢生二子,長曰禹,次曰忠。忠為頓丘房始祖。
  • 海陽姜格莊李氏世系
    姜格莊李姓和海陽臺上村李氏是一支,但各自的世系前幾世比較亂,以下內容僅供參考。
  • 李氏遠古、遠祖世系譜錄——李氏文化
    李氏血緣始祖皋陶:又名咎繇,字庭堅。皋陶為東夷部族首領,活動中心在偃(今山東省費縣南),古以居地偃為姓。
  • 隴西堂 火德公家譜 及部分後裔吊線圖,李氏家人必看!
    李氏系顓頊、皋陶之後裔,因任理官以"理"為姓。後世利貞因避商紂王殘害,逃至伊侯之圩,得食木子而生,為感"木子"救命之恩,遂改"理"為"李"。李氏後裔居於隴西,傳至李信公時皇封為"隴西公",後世沿襲"隴西公"侯,成為隴西望族。李氏郡望就在隴西,故李氏家族以"隴西世家"或"隴西堂"為紀。
  • 武陵李氏|鄉愁地標—祖居地李家灣將添人文景觀...
    樅陽武陵李氏李家灣建祠委員會暨武陵李氏歷史文化中心揭牌儀式視頻(一)沒有傳承就沒有根,沒有祖宗就忘了一切。因為大家期待已久的樅陽武陵李氏李家灣建祠委員會暨武陵李氏歷史文化中心於今天正式揭牌,這標誌著武陵李氏將會結束無宗祠的日子,進入空前大團結時代。
  • 家譜:明辨祖宗世系、重溫先祖門風、教育鞭策後世
    家譜,是以特殊的形式記載家族世系和事跡的歷史圖籍,其價值和意義十分重要。如果沒有家譜,後輩或不明祖宗,三代之後世系無以傳承。一、明辨祖宗世系傳承家譜的基本功能是延續血脈親情的載體,是孝道文化的重要體現。
  • 李恪遠祖世系(九十九世)——李氏文化
    《李氏宗譜〈衜公湖北支系〉》為我千年大唐皇族譜牒延續,恪守綱目之嚴謹,容納傳記圖說之廣博,海納川流,興會標舉,尊宗守訓,收錄李氏遠祖世系一百世,其中八十八世世民公,八十九世恪公,九十九世衜公。    一世:皋陶。
  • 李氏源流世系通表
    原始人群一一藍田猿人一一半坡母氏一(人文始祖) 1世少典(李氏受姓前)   2世黃帝    3世昌意   4世顓頊5世大臨  6世女修    7世大業   8世女華  9世大費10世大廉  11世 龍降  12世仲容   13世叔達  14世孟戲15世皋陶(李姓血源始祖)16世英氏 17世舒寥  18世舒鳩19世舒鮑    20世舒庸  21世舒龍 22世舒襲 23世伯益 24世徐氏
  • 李氏傳奇!老人無意中發現李氏最原始的族譜,揭開了李淵的秘密
    點擊加入李氏大家庭無論您在哪裡,只要您姓
  • 隴西李氏必知的九大常識,請李收藏!
    經典山歌:《梁四珍與趙玉麟》,《歌王鬥歌仙》歡迎加入【李氏總會】,服務廣大李氏宗親,發布李氏文化、李氏歷史、李氏企業、李氏聯誼、李氏慈善、李氏尋根問祖等信息。,紫金李氏由來,火德公後裔紫金分布,龍窩黃洞宗祠重修,黃洞祭祀,黃洞村開基祖良儒公世系,官田敏公祠慶典,紫金大同外嫁女回娘家,紫金大田祖墳重光,九和宗親松林分祠拜祖,東源縣船塘鎮屋頭坑宗祠慶典,湛江市 - 粵西三柏祭祀大典,李日榮豪華四合院惠州市 - 大亞灣新裕堂,惠東白花鎮謨嶺祖祠汕尾市 - 甲西石獅村興登堂清遠市 - 青蓮鎮踏對洞祠堂
  • 官田李氏大宗祠——李氏文化
    >, 無論您在哪裡,只要您姓「李」,請您先點擊上面的藍色字「李氏宗親官網」 再點擊「關注」,即可加入中華李氏家族大家庭,和世界各地李氏宗親交流。 天地一李、李氏一家親、李氏自家的平臺、傳承先祖精神、讓我們攜手同行,弘揚李氏文化,傳播李氏正能量,打造李氏宗親交流平臺,團結髮展李氏文化、英才輩出、經邦濟世、共鑄輝煌。
  • 党家莊李氏家族
    序 譜我党家莊回族李氏,是濟南回族諸姓氏之一,歷史源流甚久,且世系輩字等較齊整。明季,李氏始祖先春公由山西洪洞縣宦遊濟南,任濟南千總,遂舉家遷至濟南西南鄉党家莊,築居曰李家樓。.二世共七人,定莊西之瑩地。
  • 不應沒落的傳統文化——李氏利貞堂祭祖感
    龍族龍地龍嘯空 立天立命立族宗華夏溯源軒轅帝 炎黃一脈九州同祭祖是民族的、專統的家族文化,應得以傳承和發揚。 他啟育我們更多的是知恩、感恩,緬懷先輩,知福而應養憂, 勿及小家而忘大家。一朝生養地,萬裡爺娘音, 漂泊千裡總有歸鄉時;少有所牽,老有所依, 行得再遠也必是葉落歸根 。
  • 博白東平火甲村李氏宗祠祖堂高升,現場人山人海熱鬧非凡,氣勢浩蕩!只因雙喜臨門……
    博白縣李氏文化研究會會長李威發言博白縣李氏文化研究會副會長、東平分會會長,國伯祠管理員會主任李昌發言步入宗祠,感恩先祖,敬畏先祖,敬宗慕祖,慎終追遠。  據族譜記載,科甲李氏,開基於北宋,乃唐朝西平王李晟之後,宋朝御史大夫開國伯李時亮之第四子李念四之裔孫。
  • 李氏遠祖世系表,108世都有了!李氏宗親都來對接一下!
    以上從利貞公得姓至應龍公共九十九世世系傳承。康熙四十九年魁星公攜六子入川落業於重慶璧山縣福裡一甲增家橋砍上李家壩開基,為入川開基始祖。一百零三世祖   李永殯,妣黃氏、李氏    永殯生歿葬處失考。生子世德。一百零四世祖  李世德,妣吳氏、劉氏、袁氏。世德公及吳氏劉氏袁氏祖妣生歿葬處失考。生四子:鍾和、鍾萬、鍾林、鍾桂。一百零五世祖  李鍾和,妣朱氏、封氏鍾和公兄弟四人均葬璧山縣璧城街道辦事處虎峰村一社增家橋砍上李家壩老屋基後竹林。
  • 姓氏旦談(10)|李姓的遠古始祖是皋陶嗎?李姓真的是因為吃「木子...
    皋陶畫像黃勇目前李姓的來源,公認的是源自源於贏姓。但這種說法,自古以來就有不少爭議。總體來說,主要集中在3個方面。第一個爭議:李姓的遠古始祖是不是皋陶?這樣一理下來,伯益就不是皋陶(gāoyáo)的兒子了。嚴格說來,伯益與皋陶沒有關係。但在《新唐書》中,記載的卻是另一種說法:「皋陶,顓頊之裔。顓頊生大業,大業生女華,女華生皋陶,字庭堅,為堯大理。」皋陶的一個兒子是伯益。在眾多李氏家譜、族譜中,都採用了這種說法。
  • 【吳之源探】淺識唐朝吳兢的世系源流
    近幾年來,全國各地吳氏宗譜的影印版及文字資料相繼發表在華夏吳氏網、吳氏在線、吳氏文化微信群等各種平臺,這對於研讀家譜的愛好者是一件大好事,更有利於推動吳氏文化的發展。  從事研究中華吳氏歷史源流世系和至德文化的專家、學者,在浩如煙海的史籍和宗譜中遴選、比對,發現歷史上唐朝至少有5個人叫吳兢,並且每個吳兢的源流世系不同,但是無一例外,這些宗譜都記載是唐朝史學家吳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