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智元導讀】騰訊校招啟動,崗位多達5000以上。預計,其他網際網路公司也會「擴招」。秋招能否衝擊疫情帶來的求職寒冬?應屆生們紛紛表示,騰訊的擴招,華為的年薪,成功的光環,是給了應屆生,但沒給「我」。
201w、157w、89w……
這些數字是什麼?
如果說,這是一個人的年薪,而且還是個應屆生的年薪。你作何感想?
轉眼,2021秋招降至。有的人苦於求職,有的人卻年薪百萬。
8月6日,騰訊啟動校招,整體招聘規模達5000人以上,較去年提升42%,技術崗位佔比65%,被譽為騰訊有史以來最大校招。
可是,當網際網路擴招衝擊了疫情的寒冬,應屆生的求職難度就變小了嗎?時代的機遇,又給網際網路求職帶來了什麼呢?
後浪來襲,前浪得走?都挺南的
「高齡定義:80-85年出生的尚未成為高管的網際網路從業者。」
「今天90後看著80後無情的被淘汰,也許明天就是95後看著90後被淘汰。」
「辭舊迎新。」
看到騰訊公布秋招擴招的計劃,一場「為30歲的自己默哀」正在網絡平臺上激起。按照他們的意思,一個蘿蔔一個坑,有大量的新人湧入,就代表還沒什麼大作為的「老韭菜們」得讓位了。
如果說老員工的「哀嚎」有道理,那麼應屆生們應該「竊喜」了不是?
只能說,也沒好哪去!
網上類似的面錄比總結不少……大同小異,總結起來就一個字:低!
可明明是擴招,為什麼就業的卻絲毫沒被緩解?
大廠:我擴招了!應屆生總人數:我就笑笑
據統計,2020年應屆高校畢業生將近900萬,同比增長約40萬。而大廠這邊的擴招呢?以騰訊為例,其校園招聘僅比去年增加1000人左右。
雖然數字可觀,但對於更為龐大的應屆生增長人數來說,杯水車薪。
在龐大的分母面前,分子多個幾百一千的,又能怎麼樣呢?
赤裸裸的數據又直觀又殘忍。在應屆生求職這個老生常談的話題下,許多經歷更讓人「心酸」。
考研不理想的同學,也加入到找工作的大軍。但錯過了黃金時機的他,找工作又談何容易?
從行業來看,網際網路、金融、地產等領域需求量擴大,但仍不是用人荒,故存在較大競爭。
那麼,未來畢業生人數會下降嗎?答案是大概率不會的,隨著教育的深入,進入學校的人數只會越來越多。那麼相對於找到工作的畢業生來說,他們又是否覺得自己是幸運的呢?從Boss直聘發布的《2020應屆生春招趨勢報告》來看,近九成崗位招聘薪資低於期望薪資。
雖然期望薪資普遍「灌水」,但「真實」與「現實」的差距仍傳遞出一個信息:應屆生對工作薪資普遍不滿意。
如何看待技術崗佔比較重?錢多多……
這裡有一個醒目的數據:技術崗位擴招佔比在65%以上。
這意味著隨著騰訊進一步入局5G基站建設、大數據中心、人工智慧等新基建領域,「對核心技術人才的儲備當然是韓信點兵,多多益善。」
在國內一線城市的大型網際網路企業,許多技術崗位的僱員都可以拿到30w左右的年薪。以碩士及一線左右城市為例,AI算法崗的薪資普遍在25~40w以上。
但這不包括股票期權等其他方式的薪酬。
這還只是碩士。
相比而言,博士的起薪明顯水漲船高。
從數據上看,大廠們也似乎樂意給博士生開很高的薪資。很多網友表示,這是樂觀的一面,因為這說明有公司願意沉下心來好好科研。而科研力量才是這個時代最有力的競爭武器。
例如,同為算法工程師。阿里巴巴給出的博士年薪約為43~72w;華為的薪資在47~90w,加上簽字費與分紅;網易和大疆分別在40w和45w左右。
從這些數字來看,各大公司的確注重科研力量。當然,博士薪資高雖是事實,但具體也與其他條件有關。例如,學校背景。在2019屆華為頂尖學生年薪制方案中:8位2019屆應屆博士生年薪89.6萬起,其中最高的達到了201萬。8位博士均出自北大、清華、中科大、港科大等知名學府。還有這次的「天才少女」姚婷,也同時拿到了阿里、騰訊、西部存儲的offer。只不過,她最終選擇了華為。用她的話來說,「自己的研究與華為部門的方向比較契合,能發揮自己在博士期間所學。」故此,研究領域契合度也十分重要。
人才對網際網路大廠們的吸引力可見一斑。
而為了搶奪人才,各大廠也紛紛出招,加大在人工智慧、晶片、雲計算、數據中心等新基建領域的投入。華為有「天才少年」,阿里有「達摩院」,騰訊宣布「優才計劃」,百度官宣兩個「500萬」計劃。
但同時,這也意味著,沒有點真材實料是難進大廠了。
人才都在金字塔頂尖。難道下面的大眾都要失業了嗎?
應屆的迷茫:高薪是求職的唯一追求嗎?
找工作其實不難,只是找賺得多的難。
從騰訊的擴招分析下來,似乎我們都被圍困在「大廠高薪」的城牆裡了。其實在牆外,還有很多平凡卻不平淡的工作。
而能真正解決「畢業即失業」的,也不是增加的幾千個年薪百萬的崗位,而是更多的個月薪幾千的溫飽崗位。
雷軍曾說過這麼一句話:「站在風口上,豬都能飛起來。」雖然他的大意指的是只要趕上時代的潮流,想不賺錢都難,但是這種思想用在工作選擇高薪或發展的問題上也是行得通。有發展的工作就好比是一個風口,只要是在這個風口裡,就能乘風直上九萬裡。但是,應屆畢業生在選擇工作時,長遠來看更適合追求發展。
多少人羨慕姚婷的百萬年薪,但這位女博士卻表示,156萬的年薪在深圳買房也是難。
但她選擇入職華為,也必然是為了自己的長遠發展。
但細想,所謂的長遠發展未必都要與「錢」掛鈎。
「之前在摩根大通和谷歌呆過,做一個很普通的程式設計師。挺辛苦的,但是在北京依舊一無所有。」2009級清華姚班的畢業生張昆瑋說,他如今回到了老家山西,在一所二本大學當老師。「不喜歡科研,因此晉升無望,只能平淡地過一生。」張昆瑋似乎很享受現在的生活,找到了屬於自己的「長遠發展」。
「想來想去,我還是想堅定最初的夢想,當一名高中老師。」一名天津大學的在讀博士說,「我覺得高中老師會改變學生們的人生。」
世人都迷戀「天才少年」走上人生巔峰的神話,但往往卻忽略年薪不是唯一的衡量標準。
媒體所渲染的「成功學」,也並不是適合每個人的成功標準。
畢業不代表困惑,工作也不等於薪資。
2021屆畢業生,祝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