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探狄仁傑》系列是廣受大家喜愛古裝探案劇,鬼才導演錢雁秋用他獨有的「神探模式」創造了一個神探世界,這部系列劇中的案子大多是震動朝野、波及面巨大的大案、要案,使團案、湖州案、滴血神鷹案、蛇靈案.......皆是如此。
但有一個案件,它波及面很小,僅止於江州一地,但此案波詭雲譎、環環相扣,比起其他案件可謂是有過之而無不及,更為離奇的是,一向嫉惡如仇的狄仁傑竟然把元兇首惡,一個錘殺四個朝廷命官、一位侯爵的罪犯不但沒有被狄仁傑治罪,反而被從七品縣令提拔為四品長史,這其中的原因絕不僅僅因為他的才幹和狄公對他的賞識。
才幹和能力是林永忠逃過一劫的重要原因,他進士及第後,因為清正耿直屢遭排擠,做了近十年的縣令,這一點和狄仁傑的另一個學生曾泰幾乎是一樣的,狄仁傑看到了林永忠,自然也就想起了曾泰。
林永忠為人謙和有禮、治政公允平和、敢於伸張正義、不畏強暴,這樣的官員是狄仁傑最喜歡的,還記得狄仁傑在幽州案時說的官員標準:
第一是時刻有替天子巡牧之心,安撫百姓之舉;
第二是勸課農桑,水利諸要;
第三是刑獄訴訟,曉民以理。
三者皆備者上品,三有其二者中品,三有其一者下品,三者俱無者罷官。
無疑林永忠是官中上品,狄仁傑從初見他就從沒吝惜對他的肯定,尤其是在整治和處置平南侯時,狄仁傑對林永忠的辦事能力和愛民之心十分認可。狄仁傑是個惜才之人,曾泰、溫開、林永忠俱是。
這句話是狄仁傑對林永忠暴露後的評價,也是林永忠悲劇的寫照,趙富財五人在潯陽江上殺人越貨,做盡了壞事,這些人本就是該死之人,林永忠為了躲避梁王讓他栽害黃國公之事舉家遷徙,路過潯陽江竟然遇到了這些窮兇極惡的匪徒,不僅把他一家搶劫一空還幾近滅門,這樣的血海深仇任誰也是無法釋懷的。
在古代,讀書人把名聲看得很重,他們珍惜名聲生命,林永忠當年拒絕梁王,就是不忘舊恩,不願意做對不起黃國公的事情,而趙富財五人不僅殺了林永忠的至親,還以自己的身份去誣陷黃國公,讓天下人恨透了「薛青麟」這個名字,而「薛青麟」也成了恩將仇報、無情無義的代名詞,人與名俱滅,這也是心懷仁義、感恩之心的林永忠萬不可能接受的。
狄仁傑的特質不僅是他聰明的頭腦和對李唐王朝的忠心,也是他永遠都能以同理心去判斷,永遠都能在顧全大局的情況下維護那些願意改惡向善的人,虎敬輝、曾泰、蘇顯兒不都是這樣。
狄仁傑是武周時期著名的政治家,也是李唐王朝守護者,他在武周朝其實沒少被世人議論對李唐不忠,但是他從不在意,始終儘自己最大的努力維護李唐王朝的神器,不管是歷史上還是電視劇中,「李」字也是狄仁傑心中最脆弱的地方。
在狄仁傑處置李青霞時,他曾說:
我曾不止一次的懷疑過你,但是有一個堅定的信念始終佔據在我的腦海當中,那就是太宗皇帝的子孫絕不會做出出賣家國之事,可是我真的沒想到啊。
最後在呈奏皇帝時還是說李青霞服毒以抗暴,後來對越王之子李規和對太子的盡心營救都能一次次證明這一點。
在五平時,狄仁傑曾對元芳和如燕說:
黃國公李靄是太宗皇帝的侄子,先帝的堂兄弟,為人謙和有禮,謹言慎行,從不仗勢欺人,在江州一帶威望極高。
狄仁傑的惋惜和痛心溢於言表,元芳和如燕也是聽的氣憤無比。如燕還說出一句堪稱神預言的話「這樣的人必定不得好死」。而狄仁傑在公堂上怒罵薛青麟(趙富財)更是把這種憤怒發揮到了極致。
在馮萬春醒來道出真相時,狄仁傑還讚嘆薛青麟(林永忠)是個有良知的人,並對五人栽害黃國公之事表達了至深的憤慨,直言「我對你們做的一切萬分憎恨。可見狄仁傑對他們是欲置之死地而後快,而林永忠正是做了狄仁傑想做卻不能做的事情。
《血色江州》是錢雁秋導演的一個神作,他所創造的這個案子意在表明這世上沒有絕對的善惡,趙富財等人雖然在案中是受害者,可他們卻是真正的罪大惡極之人,林永忠雖然是殺人犯,但他身負的血海深仇卻能讓人理解他的行為,傳統的善惡觀似乎並不能輕易套在他身上。
江州案的結局頗為意味深長,林永忠的話、錦娘的神智恢復,有一種言已盡而意無窮的感覺,在江州的山水和錦娘的笑容裡,這一部也宣告了終結,這種留白也讓人感到一種別樣的螢屏體驗,或許一切盡在不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