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洋網訊 頸動脈堪稱人體命脈,大腦約70%的血液供應來自頸動脈,足以見得其重要性。43歲的成女士,頸動脈竟被罕見的腫瘤「侵襲」,實在驚險!近日,南方醫科大學珠江醫院耳鼻咽喉中心聯合胸外科、口腔科、麻醉科、影像診斷科等多學科,解除重重險情,成功為成女士實施了頸動脈體瘤切除術。
頸動脈被罕見腫瘤「侵襲」
成女士是一名教師,來自清遠,年僅43歲。幾個月前開始,成女士老覺得右耳有點刺痛,在右邊頸部還隱約摸到一個腫物,甚至有脹痛感,前往當地醫院就診,被診斷為「急性淋巴結炎」。然而,經過一段時間的抗炎治療,情況並沒有明顯改善,腫物也有越長越大的趨勢。
1個多月前,成女士到廣州一家三甲醫院就診,通過頭頸部增強MRI和MRA檢查後發現,她的頸動脈分叉處確實有個不小的腫物,直徑約有3.5cm。「可能右側頸動脈分叉上長了罕見的頸動脈體瘤」,接診的教授告訴成女士,但手術風險實在太大,建議找找別的專家。
幾番周折無果後,成女士在一位醫生朋友的推薦下,找到南方醫科大學珠江醫院耳鼻咽喉中心咽喉頭頸外科鄧澤義教授。通過仔細查體及詳細查看患者相關檢查資料,面對患者的堅定和信任,鄧澤義教授表示,「雖然手術難度大,風險也很高,但希望我們共同努力,攻克這個難題。」
什麼是頸動脈體瘤?
鄧澤義教授解釋,頸動脈體瘤是一種較為少見的化學感受器腫瘤,發生於頸總動脈分叉部位的頸動脈體,女性的發病率較男性稍高。這種腫瘤通常早期沒有明顯症狀,隨著腫瘤逐步增大,會出現局部壓迫的症狀。
頸動脈體瘤多為良性,雖然惡變可能性小,但如不積極治療,腫瘤繼續增大,壓迫血管可導致腦缺血,壓迫喉返神經會導致聲嘶嗆咳,壓迫舌下神經會導致伸舌偏斜,壓迫交感神經則會出現頸交感神經節麻痺症候群等。
手術完整切除是主要治療方式。但是,鄧澤義教授表示,由於腫瘤位置特殊,而且瘤體血管極為豐富,與頸動脈常粘連緊密甚至包繞,因此術中頸動脈損傷出血的風險很高。
周密術前準備降低術中腦栓塞風險
周密的術前準備是手術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在耳鼻咽喉頭頸外科中心主任邱前輝、咽喉頭頸外科主任李永賀的支持下,鄧澤義教授為成女士完善頭顱MRA及CTA檢查,明確了腫瘤部位及毗鄰關係,結果顯示腫瘤已經包繞部分頸內動脈及頸外動脈(分型二型,共三型)。
為提前鍛鍊大腦側支循環,以防術中需要結紮頸動脈導致出現腦缺血、腦栓塞甚至死亡等風險,鄧澤義教授團隊為成女士進行了Metas訓練(壓指試驗)——通過壓迫頸總動脈來鍛鍊對側頸動脈的代償。克服頭暈等不適,持續堅持訓練,10天後,數字減影血管造影(DSA)及頸內動脈暫時性球囊阻斷試驗(TBO)結果顯示,成女士大腦側支循環良好。
為在完整切除腫瘤的同時盡最大可能保留患者各項功能,鄧澤義教授邀請胸外科張家慶教授及頜面外科張小根醫師參與多學科會診,優化最終手術方案。
多學科保駕護航順利「拆彈」
去年12月初,手術如期舉行。在切開頸動脈鞘後,可以見到腫瘤位於頸動脈分叉處,與血管呈現「高腳杯」形態。由於腫瘤與頸動脈粘連嚴重,需要精神高度集中、小心翼翼地分離;由於瘤體位置較高,一旦損傷頸內動脈導致大出血,血管重建或結紮都會極大地增加手術難度和風險。
在一旁的胸外科張家慶教授全程「保駕護航」下,鄧澤義教授與張小根醫師成功將頸動脈體瘤完整切除,並完好保留了頸動脈及迷走神經、舌下神經等重要神經。歷經5個多小時,腫瘤完整切下的那一刻,全場人員都鬆了一口氣,「兩周的所有努力都是值得的」,鄧澤義教授表示。
術後成女士沒有聲嘶、嗆咳等嚴重併發症,留置的引流管拔除後順利出院。出院前,成女士高興地給醫護團隊送上鮮花。承受了幾個月巨大心理壓力的成女士一家終於放下了心裡的大石頭。
廣州日報全媒體文字記者周潔瑩 通訊員 伍曉丹、曾潔、韓羽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