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的木琴與夢幻的馬林巴就像一對孿生姐妹,同屬一個家族的旋律打擊樂器,很多朋友很難區分她們的不同,其實木琴與馬林巴都有各自鮮明的特點,先給大家欣賞一段木琴演奏的舞曲感受一下。
《小男孩超萌木琴演奏》
清脆明亮的木琴聲與夢幻童話的馬林巴是不是感覺非常不同呢,木琴由於音域較高發出的聲音較清脆,馬林巴的音域較低,聲音較渾厚圓潤。可是我想在茫茫的樂器群中一眼就分辨出這兩種樂器呢?請往下看:
1.外形不同,木琴的體積相對馬林巴更小。
四組半音域木琴:
四組半音域馬林巴:
2.共鳴筒不同,木琴的共鳴筒較短小,最低音的共鳴筒長33釐米;而馬林巴最低音的共鳴筒長達69釐米。
3.琴板不同 木琴的琴板較窄,馬林巴琴板較寬。
4.琴槌不同 木琴使用光頭槌,不包絨線;
馬林巴使用絨線錘,如下:
《俄羅斯藝術家的木琴表演》
木琴產生於14世紀,其多用於獨奏原始的木琴產生於亞洲、非洲和南美洲。十五世紀傳入歐洲。十九世紀30年代俄羅斯揚琴演奏家庫斯科夫旅歐表演木琴獨奏。受到蒙德爾松等音樂家的讚賞,從此名聲大振。
木琴的基本結構是以若干不同長度的音條按鋼琴的黑白琴鍵那樣排列成兩行。優良的木琴常用熱帶的紅木和花梨木等硬質材料製成。演奏者雙手執一對球形頭的琴槌敲擊演奏。木琴的音域從中央C向上有 3~4個八度,實際音高比記譜高1個八度。另外一種木琴是橫排式,音條分4行排列成梯形,槌形似一把長柄勺。上世紀70年代,我國最常用的歐式梯形木琴,這種木琴與我國揚琴的音位排列是相似的。如下圖:
80年代初,與馬林巴音板排列相同的木琴與馬林巴樂器一起傳入中國,現音板排列的木琴較常用。
因木琴的演奏方法較簡單,在幼兒樂器教學中也常用木琴樂器,奧爾夫教學法中稱之為「音條樂器」,故名為「音條木琴樂器」。音條木琴發聲原理與木琴相似,但形制發生了一些變化,最明顯的是體積變得更小了,單個的共鳴管被整體共鳴箱代替,音板排列成一排。應用於幼兒教學中的木琴,分為低音木琴、中音木琴與高音木琴,總音域大概有三個八度左右。如下圖:
音條木琴樂器也可轉調、合奏、與獨奏,不過在幼兒教學階段以合奏居多。低音音條木琴的音色與馬林巴的音色較相似,中音與高音音條木琴的音色與母親本身的音色相似。請聽小朋友們演奏的音條木琴音樂吧。
木琴在中國的形式多樣,有70年代的梯形木琴,80年代後出現的音板式木琴以及奧爾夫音樂課中的音條木琴。在此,再次提醒,切不可將馬林巴與母親混為一談。木琴與馬林巴雖同出一族--旋律打擊樂器,但是兩者的差別顯而易見!
——楊瑾 2016/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