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2日,第三屆絲綢之路國際電影節「電影與絲路文化發展論壇」在西安外國語語大學舉行,來自歐亞各國電影界的編劇、導演和文化學者,圍繞「絲路電影—多樣性文化的合作與包容」、「一帶一路—無限暢想的絲路電影新機遇」等主題,深入探討了當代電影如何藉助新絲綢之路繁榮、發展的新形勢,開展交流、合作、共贏的話題。
第三屆絲路國際電影節(西安)執委會秘書長、曲江新區管委會主任陳吉利、西安外國語大學校長王軍哲等領導先後致辭,著名編劇劉震雲、著名文化學者肖雲儒分別做主題發言,愛德華.波曼(英)、阿涅滋.芳塔娜(義大利)、斯椰蒂.阿斯哈爾穆罕默德.拜蒂(伊朗)、樸英勳 (韓) 、肖雲儒、高建群、李震、張阿利、竹子、南華、梁英建、鄭千敏、高延東等嘉賓參與了論壇環節的討論並在最後回答了現場觀眾的提問。
在各位嘉賓發言之前,論壇還舉行了「威尼斯電影節與絲綢之路國際電影節全面戰略合作」的籤約儀式,絲綢之路國際電影節執委會副秘書長李鐵軍先生和威尼斯電影節官方代表芳塔娜女士上臺,代表雙方籤字併合影留念。「威尼斯電影節日」是威尼斯電影節的重要單元,是面向國際的重要交流品牌,絲路電影節與威尼斯電影節相互的宣傳,加強合作與交流,這次籤約將是絲路電影節國際化進程的重要一步。
劉震雲:絲路電影節發揚「西部電影」精神
攜電影《一句頂一萬句》參展的著名編劇劉震雲說,「文學作品的改編,始終要遵循影視創作的規律,要考慮影視創作的具體因素,如構成畫面,還有人物的對話臺詞儘量要簡短,大膽去掉小說中不適合影視作品表現的部分,這樣才使劇本一定要具備可操作性。絲綢之路國際電影節很好地將各類資源整合起來,並且開放化、國際化、多樣化的文化視角給予文學作品創作新挑戰,不僅促成多種類型的文學作品影視改編,並且一定程度上發揚著「西部電影」新的藝術創作精神,使其更具有活力與意義。
肖雲儒:絲路文化交流需要博望眼光
著名文化學者、絲路文化大使肖雲儒則表示「西部電影」曾經是中國電影公認的優秀品牌,曾經有過輝煌時期,近些年則因為各種原因有些「衰敗」。同時他也表示,電影與絲路文化發展給西部電影的發展提供了一個千載難逢的機遇。這就用博望眼光和絲路格局重新考慮我們的西部電影。要把西部電影擴展為絲路電影,這是一個新的機遇。最後他表示說的最重要的機遇是觀念。我們的眼界由西部由黃土地擴展到絲路之後,絲綢之路國際電影節就由地域性擴展到國際性的觀念。
李震:文化先行應首推絲路電影
陝西省評論家協會主席、著名教授李震表示,從長安到羅馬這條聞名世界的絲綢之路,目前沒有所謂的發達國家,而基本上都是發展中國家,在這個意義上講經濟上說這條路現在是一個經濟的窪地。但是,大家仔細的去考察一下,人類文明史上所有最偉大的文化,最偉大的文明都出自這條路,這是人類文明的主幹道。因此這條道路它是經濟窪地,同時它是文化高地。這個所謂文化高地上,我們要建絲綢之路經濟帶的話,我們國家有一個基本的思路,就是文化先行,而文化先行最有效的方式我覺得應該是文藝,應該是電影。
竹子:絲路電影應扛起西部電影大旗
著名作家、編劇竹子在發言中表示,西部電影的過去的輝煌和現在的沒落大家有目共睹,但如今在「一帶一路」國家大戰略的背景下,我們可以借用絲路國際電影節這個大平臺,陝西電影完全可以重新扛起西部電影的大旗。我個人認為這極有可能成為陝西電影的突破,起碼可以成為突破的方向之一。
南華:絲路電影應建立新的文化傳播秩序
西安外國語大學藝術學院院長南華在發言中表示,絲綢之路是一個空間的概念,是有參照性的,發展中也會有政治、經濟多元的含義存在,因此或許發展中的電影指的是絲路沿線國家,但是實際上這一呼聲可能會超越絲路沿線區域合作的範圍,可能是建立新的文化傳播的秩序,讓世界上多元的聲音彼此回應。因為電影從來就是一個技術與藝術,美學與經濟,文化與政治不分家的藝術。
樸英勳:中韓兩國應加強交流和探討
韓國著名導演樸英勳說,對於中韓兩國在可以在共同製作電影的技術方式上有更深入的交流和探討,此外中韓之間有著更加深入的合作與交流。
愛德華·波曼:絲路故事是最好的電影素材
愛德華·波曼認為,真正的劇本實際上就是關於人們是如何生活的,人們之間是如何產生聯繫的。我覺得這才是文化多樣性,所以我們必須首先要明確什麼叫文化多元性,什麼樣的東西可以用來創作電影?很多人會覺得我要邀請一些非常棒的演員才能夠讓這個影片取得成功,事實上我覺得這個劇本才是最根本的原因。在絲綢之路上有很多語言很多的故事,這是我們值得思考的。
張阿利:絲路電影節氛圍濃厚效果顯著
陝西省電影家協會主席張阿利在最後回答現場提問時感慨的表示,第三屆絲綢之路國際電影節這次在西安舉辦,我覺得效果非常顯著,西安電影文化的氛圍非常濃厚,這幾天所到之處西安很熱鬧,西安已經很久沒有這麼熱鬧了。什麼時候熱鬧過?記得大概是在唐朝的時候,我們非常熱鬧,很多外國朋友在大唐西市聚集,估計當年也在討論一些國際學術的問題。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