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需要怎樣的成熟女性劇?

2020-09-03 光明網

作者:桂琳

今年以來,由《乘風破浪的姐姐》這樣的30+綜藝節目和《三十而已》這樣的30+女性劇的熱播,成熟女性成為近期大眾文化產品中一個亮眼的存在。在30+女性劇不斷襲來之時,有對國產熱播30+女性劇在女性問題的處理上看似進步,實際是退步的痛惜;也有呼籲將海外成熟30+女性劇作為我們學習的榜樣。

小歡喜》中的宋倩呈現出渴望成為家庭之主的強勢女性形象

《三十而已》中顧佳的形象擊中了很多當代花木蘭們對自身處境的正視與反思

在這樣的爭論和契機下,我們確實值得討論一個話題:中國文化市場到底需要怎樣的30+女性劇?

這些形象是如此複雜多面,讓我們看到長時期的雙重標準對女性的主體身份認同帶來混亂和迷失

女性處境是波伏娃《第二性》討論女性問題最重要的一個概念,她認為對女人的各種指控和標籤不是先天形成的,而是由女人的處境造成的。隨後她從經濟、社會、歷史的各種制約中來把握在男權主宰的文化中所加在女人身上的各種 「女性氣質」。波伏娃的論證思路所帶來的啟示在於,在不同的經濟、社會、歷史的狀態下,女性處境會呈現出差異和變化。以近幾年的海外女性劇為例,從《傲骨賢妻》到《傲骨之戰》,女性作為妻子和母親的角色日益被淡化,轉而將女性直接放置在同男性在社會職業空間的競爭和合作表達上。《使女的故事》更是以女性主義視角去展開對人類未來命運的反烏託邦思考,將女性問題與整個人類命運問題緊緊聯繫在一起。

這些女性劇題材的拓展顯然與海外女性的處境密切相關。但是,如果完全按照此類劇情和人物來拍攝中國當代女性劇,不僅會喪失對中國當代女性真實處境的洞察,有可能造成對本土女性處境的無視與遮蔽,更無法獲得觀眾真正的共鳴。前些年大量復刻歐美小妞電影的國產小妞電影的慘澹結局就是一個先例。

戴錦華曾經用花木蘭困境來形容社會轉型過程中的女性處境。一方面,女性在真實參與歷史的同時,其主體身份卻消失在一個男性的假面背後。另一方面,她們在家庭中所出演的仍是極為傳統和經典的賢妻良母角色。這導致她們遭遇著分裂的時空經驗,承受著分裂的生活和自我。我們沿著這個思路來觀察新世紀以來的中國女性,發現花木蘭困境仍然是觀察其生存處境的有力視角。而且由於社會狀態的複雜變動,當代中國女性的花木蘭困境也呈現出更纏繞和極端的狀態。

首先,對女性的雙重標準導致網絡輿論對女性更強烈的雙重不寬容,比如一邊是視頻網站上點讚數過萬的鄙視楊麗萍沒有孩子就是不幸福的言論,另一邊則是papi醬因為孩子冠父姓同樣遭到網友討伐。其次,這種長時期的雙重標準對女性的主體身份認同帶來混亂和迷失。她們有可能將社會時空的男性假面形象作用於家庭空間中,出現渴望成為家庭之主的強勢女性形象,比如《小歡喜》中的宋倩,《萬箭穿心》中的李寶莉等;但同時,她們也有可能將自己在家庭空間中的賢妻良母作用於社會空間,對男性權力形成一種潛意識的臣服,限制了她們在社會空間的自我實現。眾多大女主劇中瑪麗蘇形象的反覆出現,就是在強化女性在社會空間的成功擺脫不了男性權力的加持。而大量職場情節中將女性的職場競爭者也多設定為女性,比如《小歡喜》中的童文潔和珍妮,《三十而已》中的王漫妮和琳達,變相肯定了女性無力與男性競爭的職場生態。

《三十而已》中顧佳形象能夠點燃眾多討論以致爭論,正是因為這個形象擊中了很多當代花木蘭們對自身處境的正視與反思。顧佳既是煙花公司真正的領導者,又是家庭中的賢妻良母,表面上看來在兩個空間都表現完美,實則更深地處於花木蘭困境之中。為了應付在雙重空間的角色,顧佳必須在雙重標準下都不斷給自己加壓,所謂完美實際是不堪承受的重負。從顧佳的社會空間奮鬥可以看到,越是如顧佳這樣有能力和野心的女性,反而更容易被規訓到成功學的框架之下,不斷膨脹的物慾埋下了劇集後半段家庭悲劇的根源。顧佳在社會空間的男性化形象也影響到她在家庭中的角色,將本應該平等的夫妻關係變成對丈夫的控制支配和過分呵護,導致家庭關係的失衡以致最終解體。

顧佳形象對《三十而已》產生轟動效應功不可沒,這一點從觀眾期待顧佳離婚的全網狂歡到對完美家庭主婦是不是獨立女性的爭論中可以窺見一斑。這也說明只要洞察並成功再現中國當代女性的真實處境,國產30+女性劇就有可能引發觀眾共鳴,成為爆款。而且因為電視劇更強烈的日常性和超長的故事流特點,早已代替電影成為真正的公共討論空間。更多對中國當代女性處境真實刻畫的30+女性劇甚至有可能成為當代女性自我教育的重要載體。

女性獨立與女性情誼:更豐富的討論內容都等待更多30+女性劇努力展開

近年來越來越多講述女性在社會空間成功的國產大女主劇亮相屏幕,但卻讓觀眾日益產生審美疲勞,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其中充斥了大量瑪麗蘇形象。

瑪麗蘇模式與讓女性通過嫁給有錢有勢男性來改變命運的灰姑娘敘事異曲同工,不過是男權社會對女性獨立奮鬥收編的新套路。好萊塢還發明了一種更隱蔽的對女性獨立奮鬥的收編敘事,通過愛情來置換女性對財富和地位的追求。最有名的是《蒂凡尼的早餐》,這部小妞電影的開山之作中,通過一個小鎮底層女性到紐約打拼的故事和她對物質財富的渴望,去觸及都市單身女性這個新群體的出現。赫本扮演的霍麗一心要通過徵服有錢有勢的男人來改變自己的命運,最終卻被貧困男友的愛情喚醒,完成了一個愛情戰勝欲望的神話。

這些形形色色的收編套路以溫暖撫摸或利誘為女性反覆洗腦,讓女性將放棄獨立奮鬥當作自己的自由選擇。當《三十而已》中的小鎮姑娘王漫妮大膽宣布自己的男友條件是既要有錢又要有趣時,實際上是說出了很多都市30+女性的內心真實欲望與僥倖,不肯面對這兩個條件之間實際並沒有必然的關聯。但當王漫妮如升級打怪一般闖過梁正賢的渣男關、張志的暖男關、姜辰的經濟適用男關、最終與職場老手弗蘭克直接交鋒,白描了一個女性與男性在職場上的較量故事時,我們不禁為她叫好,也讓我們有理由去期待國產30+女性劇能更多正面書寫真正的女性獨立奮鬥故事。

如何擺脫各種收編成長為真正的女性主體?如何不再將愛情追求與事業追求作為對立物?更豐富的討論內容都等著更多的30+女性劇努力展開。

與此同時,女性「宮鬥」是傳統男權社會最銳利的武器之一,其餘毒在當代一些大受歡迎的女性劇中還能大量看到。比如在大女主劇中將大女主的智勇雙全與其他主要女性角色的邪惡狠毒形成正反兩面刻板化的敘事,其實是男權框架敘事中女性天使與惡魔形象對立的變形。「兩女搶一男」的隱含人物關係則在女性婚戀題材中大量存在,《我的前半生》《三十而已》都是讓「小三」成為最重要的敘事功能性角色。所以戴錦華才痛心地指出當下文化的性別想像中深刻存在著「多妻制」的幽靈。

也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30+女性劇中如何塑造女性情誼變得尤其重要。海外眾多女性劇都是展現群像式女性形象,十分注意刻畫女性人物之間的情感互動與生活互助。國產女性劇在展現女性情誼時目前看來誤區連連,比如《歡樂頌》用金錢關係作為女性情誼的衡量標準,三個在金錢上面臨更多困境的女性對兩個有錢的上流女性赤裸裸的讚美、崇拜與依賴就是所謂女性情誼。而《我的前半生》更是出現閨蜜之間搶男友的狗血劇情。《三十而已》在女性情誼的展現上已有了一定的進展,但如何展現三個女性各自的性格魅力,如何在集體情感中保持自身的主體性,這些都還有很大的展開空間。

而以女性情誼來挑戰男權結構的深層弊端的國產女性劇則更是令人期待。電影《南方車站的聚會》最終的高光時刻就是通過陪泳女和家庭婦女女性情誼的象徵性勝利,表達了對以男性主導的工具理性和叢林社會規則的深刻諷刺。真希望這樣有力度的女性情誼也能夠在國產女性劇中出現並大放光芒。

(作者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人文學院副教授)

相關焦點

  • 《三十而已》熱播之後:我們需要怎樣的成熟女性劇?
    今年以來,由《乘風破浪的姐姐》這樣的30+綜藝節目和《三十而已》這樣的30+女性劇的熱播,成熟女性成為近期大眾文化產品中一個亮眼的存在。在30+女性劇不斷襲來之時,有對國產熱播30+女性劇在女性問題的處理上看似進步,實際是退步的痛惜;也有呼籲將海外成熟30+女性劇作為我們學習的榜樣。在這樣的爭論和契機下,我們確實值得討論一個話題:中國文化市場到底需要怎樣的30+女性劇?
  • 當更多「30+」姐姐成為主角,我們需要怎樣的女性敘事
    「我們這一代女性,其實是很幸運的。生長於改革開放時代,物質生活豐富,能夠靠努力成長為職場精英,尋求高品質的生活,面對困難不願妥協。但身處消費社會,濃厚商業氛圍下所傳遞出來的消費觀,也會大大影響女性在情感上的抉擇和判斷,不少人經常陷入兩難:物質與愛情,孰輕孰重?」日前,青年作家、閱文集團籤約作者胭脂水,推出最新小說《你最珍貴》,由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出版,小說版權已輸出國外。
  • 三十歲女性如何自處?這部劇把女性的成熟之路「扒了個底」
    從青澀到成熟,三十歲開始上有老下有小,意味著漸漸步入中年的行列。最近又有一部專門刻畫三十歲女性群像的劇上了熱搜劇給我們的答案顯然是肯定的。女性本就比男人更加感性,比起男性,他們更需要愛情來保證情緒狀態,也需要愛情作為嚴酷社會生活的休憩港灣。
  • 《乘風破浪的姐姐》成為現象級網綜 螢屏需要更多成熟女性形象
    當代女性形象性格的變遷給綜藝和影視劇創作提供了更多新的素材,而從現在螢屏中的成熟女性形象來看,大眾正在拋棄過去的單一審美,重新發現、審視並挖掘實力派「姐姐」們的價值,而影視劇創作的女性形象在符合時代的變化上更要多元化,同時需要更多成熟女性主角的形象。
  • 當代我們需要什麼樣的女性劇?——臺劇《俗女養成記》中看女性劇創作新空間
    如《想見你》嘗試的是文藝愛情加懸疑燒腦的複合形式,《我們與惡的距離》討論了職業道德和家庭關係、教育的社會議題。本文是要通過梳理近年國內外出現的一些女性題材影視劇(本文簡稱「女性劇」)的創作,結合熱播好評的臺劇《俗女養成記》,這是一部採用雙敘事空間單一視點的敘事方式的劇,它將創作眼光放在了平凡女性身上,探討的是平凡女性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依靠自身力量獲得幸福的有益話題。
  • 《三十而已》《姐姐》之後,影視市場需要怎樣的「獨立女性」?
    王娟也透露道,騰訊視頻頭部劇集和綜藝,女性觀眾佔據了高達半壁江山的比例;目前正在騰訊視頻熱播的《演員請就位》第二季與前段時間的爆款劇《三十而已》的深度用戶中女性受眾都超過了80%。(中國傳媒大學副教授 趙如涵)從「她形象」蛻變說起,我們需要怎樣的
  • 「30+」女性成熟、自信、理性
    本報訊(記者 張帆)近日,由張曉波執導,江疏影、童瑤、毛曉彤領銜主演的都市情感劇《三十而已》在東方衛視東方劇場熱播,該劇講述了三位30歲的都市女性,遭遇人生起伏,直面壓力的故事。其中,江疏影飾演的「海漂」王漫妮引發了眾多觀眾的共鳴。在接受記者採訪時,江疏影坦言在角色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我和角色有很多類似的地方,我們都很能扛事,都挺堅韌。」
  • 女性話題很熱,女性懸疑劇正當其時
    隨著近年來女性話語權的提升,越來越多地暴露出女性被遏制的需求和聲音,這種聲音需要被看到、被討論。」同時,她也認為,國劇中「女性」角色這幾年逐漸走向固化:古裝劇裡靠各類男性角色開金手指的「大女主」、懸疑劇裡給男主使絆子的「花瓶」、生活劇裡鬥婆婆打小三的「國民媳婦」......這些刻板印象和角色固化,也體現了女性多元形象和需求的被遏制。
  • 《創造101》第一集熱播:我們到底需要怎樣的女團?
    你能給我們帶來啥?我們需要女團嗎?」在《創造101》開播前,騰訊視頻發布的《女團》紀錄片中,一位女團成員的父親如此發問。老父親的發問或許直白,但這些問題的答案卻不是那麼呼之欲出。在中國市場,到底需要怎樣的女團?需要怎樣的青春少女形象?這個問題也許得回歸到每個女團成員本身。
  • 《乘風破浪的姐姐》完結,但成熟的女性向內容才剛開始
    年齡是女性的魔咒嗎?人生舞臺上,你願意用怎樣的勇氣去活出自己?除此之外,《浪姐》讓市場看到,女性內容可以獲得怎樣的成功。而這片女性內容的藍海中,已經有越來越多的創作者開始想要分一杯羹。這些節目或許其中有哪一個就能像《浪姐》這樣成功破圈,讓更多人關注影視、音樂、電競等不同領域中的女性形象。我們需要怎麼樣的女性內容?但一檔節目不是囊括了 30+、女性自身定位、焦慮就會火的。
  • 獨立女性怎樣定義,從來不由女性說了算
    其實,我們真的不在乎鄭爽一家和張恆一家的恩恩怨怨,以及華晨宇和張碧晨之間的愛恨糾葛。我們在乎的是,代孕合法化是否合理,獨立女性應該怎樣看待生育,單親媽媽是否會成為今後的一種趨勢等等,這些是值得深入討論的社會問題,而不是能夠一笑置之的娛樂圈八卦。當我們在談獨立女性時,我們在談什麼?
  • 穿著休閒風格套裝的成熟女性更具女人味,展示出女性成熟的魅力
    女裝西服大多是職業需要,是一種正式感很強的服裝,適合上班族。許多成熟女性在日常生活中都會選擇一些休閒風格的套裝來搭配服飾,這樣的搭配會更具女人味,更能展現出成熟女性的魅力。這個美女穿著一件帶格紋的休閒套裝,裡面是黑色T恤,下身是一條黑色闊腿褲,和一雙黑色板鞋搭配。
  • 女性減脂食譜是怎樣的
    核心提示:有多少女性為了保持身材,或是為了減肥付出極大的努力,其中最大的努力方向就是飲食,在飲食方面需要做到的就是控制飲食攝入量、改善飲食結構,為了促進減肥,加快減肥效率,需要了解具體食譜,到底怎樣的食譜更有更於減肥。接下來給大家推薦女性減脂食譜是怎樣的!
  • 《聽見她說》播出 女性獨白劇需要一些深度思考
    近日,由趙薇監製和擔任部分劇集導演的女性獨白劇《聽見她說》開始播出,八位女性將依次針對當下最受關注的女性困境,講出自己遭受的傷害,以及帶著傷害開始的自我治癒。最近女性題材劇大增,成為最易出話題、最討巧的類型劇,怎樣精準聚焦女性焦慮成為每一部劇的最大看點和話題點。
  • 成熟的愛情是怎樣的?
    可惜不成熟的時候,我們總是犯錯而不自知。就像小夏,她談過兩次戀愛,分手前對方都很寵她,可後來也都是對方先離開。她反覆問自己,到底是哪裡出錯了?為什麼對方不再愛自己了?究竟要談多少次戀愛,吃多少次虧,才能學會成熟呢?戀愛中怎樣的表現,才算成熟呢?《親愛的、熱愛的》裡的佟年,算是個典範。
  • 《下一站是幸福》:婚戀觀不成熟的女性關於愛情的白日夢
    這些劇大多反響不錯,而國產劇中此類型出現的頻率遠不如日韓劇高,特別是女主比男主大十歲更少見。那麼這部劇展示出當代人的情感、婚戀有什麼變化呢?並不讓人樂觀。《下一站是幸福》劇照,圖為男女主角。隨著女性經濟地位提高,對婚戀有了明確的主張和要求。上世紀八十年代以前,女性三十歲以上大齡未婚有很大比例是自身有生理缺陷或別的問題不適宜結婚,到了2020年,雖然很多人喜歡用歧視性用語「剩女」,實際上一線城市大齡未婚女性多數以「三高」為主:高學歷、高收入、高顏值——正是賀繁星所演繹的形象:裝飾裝修公司女主管,32歲,美麗動人。賀繁星想好好談戀愛,不急著結婚。
  • 不止《三十而已》,港劇也開始聚焦「成熟女性」
    如今,港劇也來這其中摻一腳,VIU新劇同樣聚焦「成熟女性」。當然,無論大眾如何爭議這個問題,我們都不能忽視一個重要事實——關於生育這件事,生不生,何時生,怎麼生?女性必須擁有絕對的話語權和選擇權。從這一個故事裡,我們就可以看到這部劇的犀利大膽所在。但別急,還有更生猛的。
  • 未來終有一天,我們不再需要女性電影節|穀雨計劃
    瑪麗·韋爾梅朗:女性電影,與其說是女性拍攝、製作的電影,不如說是從女性視角看待世界的電影——是女性的表達和傳達。女性電影題材不局限於女性故事,也可以是關於男性的故事、關於自然的呈現,等等。女性電影需要建立起一套新的規則——如何搭建影像、如何選擇配樂、如何決定整個節奏。
  • 《以家人之名》重塑倫理,我們到底需要怎樣的家庭劇?
    同時也讓我們看到了家庭對於一個人的影響,正如劇中賀梅愛看的託爾斯泰的名著中所說「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原生家庭與子女間的問題,一直是社會與個人之間長久不衰的探討問題,也是影視劇重要的題材來源,國產家庭劇發展至今,經歷了多重流變。那麼如今,我們的到底需要什麼樣的家庭劇呢?
  • 心理學家:不成熟的愛是需要你才愛你;成熟的是愛你才需要你
    他認為愛產生的根本原因是人們與因孤獨而產生的分離焦慮的對抗,愛並不是任何人都能輕易投入其中的感情,只有具備成熟健全人格的人,才能正確愛人,並得之所愛。但是,我們並不能因為完美的愛的難獲得,就不去尋找。弗洛姆在書中試圖告訴讀者不同愛的形式及本質,以及如何完善自己,獲得真誠之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