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作業到底誰改,教育部定了,家長該如何做?
孩子的教育問題是每一個家長及家庭都非常重視的問題。如何讓孩子上個好學校?如何讓孩子有個好成績?孩子的未來應該怎麼規劃?
從孩子一出生,作為家長的我們,就開始思考這些問題。孩子終於上學了,早晨送、中午接,下午半天一半就得等在校門口。這些問題都是家長要面對的。
更重要的是,孩子放學回家寫作業,家長還得負責批改?甚至學校還給家長布置了很多的作業。嗚呼哉?
到底孩子的作業應該誰來改?
這個問題一直以來都是學生家長乃至社會討論的熱點話題?
據央視新聞報導,2020年12月10日,教育部召開新聞發布會。會上,針對「杜絕將學生作業變成家長作業」的問題,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副司長俞偉躍表示,教育部的態度是一貫的、堅決的。教育部將嚴格落實作業的管理工作,對於違反有關規定,特別是布置懲罰性作業、要求家長完成或批改作業等明令禁止的行為,發現一起,嚴處一起。
教育部這次表態了,對這個問題有了明確的指示,一直爭論的話題可以有了一個定論。
之所以一直以來對這個話題爭論不休,與我國的教育資源不足有著很大的關係。因為教育資源相對緊張,家長希望孩子上一個好學校,可以說傾盡所能,當問題發生時,有時候也是敢怒不敢言!
我們都記得今年有一個家長退群了,引起了社會廣泛的討論。
家長面對繁重的家庭作業,並且要求家長批改,家長實在是瘋了,到底家庭作業批改是老師的責任還是家長的責任?最終無奈選擇退群。這個話題在網上引起了熱烈的討論。
家長普遍表示老師有義務批改作業。因為學校教育本身就應該肩負這樣的責任。而也有老師在網上發出這樣的聲音:孩子是你的,你就應該管。
作為80、90後的孩子父母,曾經我們上學的時候都是老師批改作業。不知道什麼時候這個責任就成了家長的。
那麼為什麼這個問題發生了,大部分家長都沒有直接反對?
我想這個問題才是關鍵,敢怒不敢言為什麼?孩子上學老師布置作業,家長是有監督職責,但是並不應該負責批改作業。甚至一個孩子上學,全家都成了要完成作業的學生。老師往往布置的家庭作業、手工根本就是孩子無法完成的,說白了就是留給家長的。那麼家長有意見為什麼不說呢?關鍵是有幾個家長有這個膽量說?孩子上學,家長唯恐老師區別對待,甚至現在很多家長給老師送禮,甚至成了潛規則。這是一種畸形的社會現象,但到底誰錯了?這個需要我們思考一下?
這裡我說一個事例,之前一個朋友,他的孩子上小學,老師要求家長看學校的教育視頻,然後寫一篇觀後感,讓孩子帶到學校交給老師。第一次寫300字,我這個朋友他初中沒必要就到社會打拼了,不太擅長寫東西,撓頭到12點才拼湊300字。第二次要求寫1000字,這個朋友冥思苦想到晚上11點給我打電話,讓我幫忙。真是苦了他了!
我想很多家長也一定都遇到過這樣的事情。
孩子教育職責應該如何看待?
首先我認為,首先學校老師要做好職責範圍內的事,作為家長我們也要盡到職責。
學校、老師本應負起自己的職責,更重要的就是也做好表率,教書育人決不能是一句空話。國家要完善監管職責,教育系統應該引入市場機制。只有讓教育資源充足起來,才能夠改變固化、官僚的思想模式。
作為學生的家長,我們也要認清,學校教育是基礎,家庭教育決不能缺席。說句直白的話,孩子能否有更好的發展不能僅僅依靠學校,家庭的教育投資是必不可少的。
據騰訊研究院調查顯示,越是高收入的家庭,對孩子教育的投資比例越大。
精英教育和放養教育
我們都有望子成龍的願望,那麼如何才能培養一個精英人才呢?首先要有良好的思想和價值觀,也就是做好「育」。然後就是要投入更多的時間精力和財力培養孩子。
我曾經研究過很多優秀的人才的教育歷程,發現在當下及未來要想有所成就,那麼知識的儲備非常重要。簡單來說,改革開發初期,有膽識、抓住機遇就能發家致富。但是隨著科技的發展,我們可以看到當下國內崛起的有所成就的人,絕大多數都是有良好教育和知識儲備的人。未來的競爭更是如此。所以我們對孩子的教育決不能放養。
精英都必須付出比別人更多的努力。
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我們作為家長絕對是第一責任人,學校提供的是通類教育,家庭提供的是差異化教育。學校教育是基礎,家庭教育是塑造特性和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