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也有又輕、又小,還很便宜的相機鏡頭。我們買過一款最大光圈 1.4 的 50mm 定焦鏡頭,只要 30 多塊錢。
當然,更多的鏡頭是你我買不起的。比如徠卡這款同規格的定焦鏡頭要三萬多塊錢,夠買三塊 512G 的 iPhone 12 Pro Max ,湊齊九個鏡頭,高效致貧。
相機鏡頭為什麼這麼貴?又為什麼如此笨重?
視頻版
↓↓ 看完這個視頻就知道了 ↓↓
↑↑ 信我,真的超級好看 ↑↑
攝影是(把錢用)光的藝術。相機通過感光介質記錄光線信息,鏡頭的作用,就是匯聚光線。
但要準確地收集光線並不容易。
早期的相機鏡頭只有一片凸透鏡。當光線通過時,會向內折射並匯聚在一點上,形成一張上下顛倒的圖像。只要正確對焦,理論上你就能得到一張清晰的照片。
如果現實和理論一樣完美,那麼這支只用一片鏡片的 33 塊錢定焦鏡頭,便應該是名副其實的牛頭。
但當你真的用它拍照時就會發現,它拍出來的照片是這樣的:
這種實際成像與單一透鏡理想成像之間的差距叫做「像差」。對於只有一片凸透鏡的鏡頭來說,影響最大的像差是「球差」和「色差」。
球差是指通過透鏡中心光線匯集的焦點,與通過邊緣光線匯聚焦點不同的現象。它是造成成像邊緣模糊的主要原因之一。
色差則分為「位置色差」和「倍率色差」兩種,主要原因是光的色散。
在同一介質中,不同波長的光行進速度不同,導致折射的偏折角度有所差異,這就是色散,和太陽光被三稜鏡分散成彩虹是一個道理。
所以白光在通過凸透鏡時,紅光和藍光的焦點並不重合,物體成像的邊緣就會出現色斑,這就是「位置色差」。
而由於不同單色光的折射率也不同,在通過凸透鏡後,它們的放大倍率也不同。
所以即便校正了位置色差,單色光的放大倍率差異仍然會使同一物體的像大小出現差異,影響清晰度,這就是「倍率色差」。
你在拍照時看到的紫邊、彩虹邊等現象,不少就是由倍率色差導致的。
無論是球差還是色差,都是凸透鏡本身的問題。而解決問題的方法——是加更多的透鏡,實現「像差校正」。
最簡單的思路,是在凸透鏡的一側增加一塊凹透鏡,組成常見的「雙合消色差透鏡」。這兩片透鏡由兩種色散能力不同的材料製成,組合在一起後,後方的凹透鏡可以抵消前方凸透鏡產生的色差,讓不同波長的光聚焦到同一個平面上。
此外,光線在通過凹透鏡時,產生的球差與凸透鏡恰好相反,所以這一組合就能讓光線精準匯聚於一點。
而在球差和色差之外,相機鏡頭還需要面對多種難纏的像差。這需要把更多的鏡片搭配在一起才能勉強解決。
比如歷史上最著名的鏡頭結構之一「快速直線結構」,就是通過四片兩組完全對稱的設計,讓左側鏡片組產生的多種像差,在右邊自動校正。採用這種結構的鏡頭幾乎不會產生畸變,在當時廣泛用於建築和風光攝影。
為了對付各種相差,如今就連這種手機鏡頭也有 5-7 枚鏡片。這款拍得更遠的長焦鏡頭,有 18 片鏡片。至於變焦鏡頭,基本都是十幾片起步。
但問題是,組合堆積鏡片不光會增加體積和重量,還可能帶來新的像差。
比如許多廣角和長焦鏡頭在拍攝時的畸變,就是因為不同透鏡對同一物體不同部分的放大倍率不同,導致成像邊緣變形。
要想減少畸變,只能優化鏡片組設計,或者增加特殊的非球面鏡片校正,或者用更好的光學玻璃來製造鏡片,這些都會增加鏡頭的體積或重量,同時推高設計難度和成本。所以這些畸變小的高品質廣角或長焦鏡頭,基本都身型龐大,售價高昂。
而像這種能容納極廣視角的魚眼鏡頭,
能通過物理方式矯正透視的移軸鏡頭,
能放大微小細節的微距鏡頭,對鏡片組的設計要求就更高了。
所以相機鏡頭之所以又大又沉,一方面是為了獲得更大的通光量,另一方面也是為了塞下更複雜的結構,實現更好的畫質,滿足更苛刻的需求。
而在鏡片結構之外,鏡頭還需要靠多層鍍膜來提高透光率,同時避免光線的在鏡頭內的多次反射所形成的「鬼影」或「眩光」;添加防抖模塊,讓你手持幾斤重的設備也能拍出清晰的照片……
總的來說,相機鏡頭是設計成本極高的產品。多年以來,廠商們主要依靠物理手段去馴服光線,只是為了在最終的成像質量上,實現普通人甚至難以感知的微小提升。
而願意為此花錢的人,畢竟不多。比如佳能從 1987 年起開始生產 EF 系列鏡頭,花了 27 年總共賣了 1 億支鏡頭,是最暢銷的鏡頭群。
而 iPhone 手機在 2007 年發布後只用 4 年時間,就輕易達到了這個小目標。高昂的生產成本,加上相對較小的用戶群,共同推高了這些鏡頭的價格,只有專業人士或者不差錢的大師才願意燒錢。
而在鏡頭廠商們用物理手段在光學道路上死磕的同時,智慧型手機又從另一個維度擠壓了鏡頭市場。從 2012 年至今,拍照的人越來越多,但鏡頭的出貨量卻連年下降。
其實,手機同樣要面臨相機鏡頭面對過的一切光學難題。不過年輕人不講武德,它們可以用更高效且討巧的算法去解決問題。
通過基於各類算法的計算攝影,你的手機在大部分場景下已經不輸傳統相機,它們可以應對光比極大的場景,通過後期軟體做出類似的魚眼、移軸效果,可以通過雷射測距模擬出逼真的焦外虛化。
更棒的是,它們隨時都在你的手邊,而拍到了什麼,比拍得的畫質有多好,更加重要。所以我們自己,也逐漸放棄了那些又大又沉的相機鏡頭。
更何況,手機可以幫你美顏、磨皮,甚至換頭,而相機鏡頭的光學素質越強,越能把你臉上的痘痘、油光和隕石坑一個不落地記錄下來。更真實,不等於更受歡迎。
不過,在某些時刻,你身處一片廣闊的草原,遠方飛過一群候鳥;一個孤獨的深夜,你看著天上的銀河;人生中第一次在花叢裡,看見一隻蜂鳥。
在這些時刻,也許你會和我們一樣,懷念那些吃灰多年的笨重鏡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