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臺灣本土導演傅榆的一番話,2018年因李安、鞏俐等國際明星的加持而備受矚目的金馬獎風雲突變,李安滿臉尷尬,霸氣的鞏俐更是拒絕上臺頒獎。2018年原本質疑金馬獎公平性的鞏俐看在李安的情面上才再次參加金馬獎,其他的電影人也是衝著李安作為金馬獎評委積極參加。
而去年也就是2019年的金馬獎,鞏俐和張藝謀、婁燁、王小帥等人率先表態不參加金馬獎,之後內地電影人集體拒絕參加金馬獎,劉德華、古天樂、任達華、張家輝、梁朝偉等香港藝人也都不參加金馬獎,金馬獎星光黯淡,徹底淪為寶島本土獎。
據統計,近十年來,內地和香港的影片在金馬獎的入圍數和獲獎數佔比60%以上,佔據了金馬獎半壁以上的江山。而近年來,內地和香港電影人幾乎壟斷了金馬獎。
2016年金馬獎22個獎項,臺灣僅僅拿到5個獎項,內地電影人血洗金馬獎四大獎,馮小剛獲得最佳導演,範偉摘得影帝,周冬雨和馬思純雙雙榮獲影后,張大磊的《八月》拿下最佳影片。
2017年金馬獎四大獎有三大獎是由內地和香港電影人獲得,塗們和惠英紅分別拿下最佳男女主角, 文晏獲得最佳導演。
2018年金馬獎23個獎項,內地和香港電影人拿到了16個獎項,張藝謀摘得最佳導演獎,徐崢拿到影帝,胡波的《大象席地而坐》獲得最佳影片。
2019年失去了這些華語頂級佳作、電影人,金馬獎再無昔日的分量可言,從華語頂級大獎淪為地域性小獎。而且瑪莎拉蒂、伯爵、寶格麗各大重量級贊助商的退出,則令原本處境尷尬的金馬獎雪上加霜。
造成金馬獎今日如此尷尬而又艱難的局面,女導演傅榆所發表的不恰當言論無疑就是罪魁禍首。而她卻打著「金馬獎最佳紀錄片」的旗號四處巡演。她受到了廖哲儒、趙少康等多位臺灣名嘴的譴責
而在杜琪峯這位三次獲得金馬獎項的香港導演請辭金馬獎評審團主席後,臺媒對金馬獎的現狀變得更加不滿,有臺媒嘲諷道,隨著內地和香港的電影退出,「金馬獎」淪為另一個臺北電影節。
實際上,從入圍影片與電影人的質量可以看出金馬獎確實已經徹底淪為另一個臺北電影節。2019年的金馬獎入圍的影片,幾乎都是臺灣本地電影。臺灣本土電影人競爭壓力降低、拿獎拿到手軟,其中光鄭人碩和邱澤兩個人就有五部電影入選,中獎率超高。但是即便他們得獎了,獎項和榮譽的含金量也是大大降低,拿到大眾面前也沒有巨大的說服力!畢竟金馬獎已經今非昔比了。
而金馬獎淪為笑柄,完全就是咎由自取,搬石頭砸自己的腳,怨不得別人。只有金馬獎自己反思過錯,改過自新,才有可能重拾輝煌,不然只會淪為本土電影節,而不是國際電影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