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恢復高考到現今,已經出現了許許多多的「高考人才」,他們有的數學滿分,有的作文滿分,有的甚至能用甲骨文寫作……高考制度和古代的科舉制度十分相似,都是為了選拔高素質人才而設立的最具公平性的考試制度。雖然都說高考不是唯一的途徑,但是高考影響一個人一生的概率還是特別大,平民子弟幾乎只有通過高考這條途徑改變人生。
而因高考誕生的紅人也不少,有的反抗這種教育制度,故意考鴨蛋,上了頭條;有的全程用古文寫作,得到了媒體的關注等等。還記得《赤兔之死》嗎?這篇也是通篇古文寫的,用跟隨呂布的赤兔馬,寫了一個背景在三國的故事。整篇文章酣暢淋漓,切題切意,雖然有一點小瑕疵,但總體來說,相比其他考生,這篇作文算得上是有很高的技術含量了。
當改卷老師看到了這篇文章之後,幾乎個個都讚不絕口,滿分通過。後來,王雲飛憑藉《綠色生活》也獲得了作文滿分的優異成績。這篇文章共計755個字,裡面大概有三十來個字閱卷老師需要去翻閱資料查詢。作者把自己的真情實感全都融進了這篇文章裡,用詞偏僻卻恰到好處體現出心境,而閱卷老師拿到這篇文章時,驚呆了,全是駢文,於是移交給了當時的古典文獻學專家吳新江來閱。
他最開始拿著這篇文章,照著古典文集把大概內容翻譯了出來,用了差不多四頁紙才有了進展。看著這兩千多字的文章,眾人都很好奇,這少年究竟是怎麼能做到的。這篇駢文看得出王雲飛的古文造詣已經有一定水平了,不管是從用詞還是語句,都顯得這篇文章出自於一個熟練的人,能做到這樣,不得不說確實厲害。
這篇文章大概是從古代角度來評價現代環境汙染問題的,根據題意,還有構思,都沒有偏離作文本身,而且還用了古文的方式寫出來,但也因為客觀性等等問題,最終這篇文章還是以高分斬獲了閱卷老師的心。這兩篇文章有著一定的相似性,都是古文,《赤兔之死》和《綠色生活》不同之處在於一個用的是三國體,而另一個是純正的文言文。王雲飛的古文造詣大多數來自於小時候。
他從小接觸古文,對古文愛不釋手,這個愛好一直堅持到了高中,為他高考的寫作奠定了深厚的基礎。別的小朋友都在玩泥巴的年紀,他都用來揣摩古意了,這種刻苦的精神就這麼給他的寫作帶去了傳統的古典意味。而高中時期,他更是在忙綠的學習生活中,把剩下的休息時間拿來學習古文了,這樣看來,他的古文能不拿高分麼。
有人肯定會問,這樣優秀的人難道沒有吸引高校的招生麼?當時是肯定的,在北大招生老師拋出橄欖枝的時候,他婉拒了。來自最高學府的橄欖枝說不要就不要,肯定會有人說他是不是腦子出問題了。
但是,給出的原因讓人大吃一驚,原來,東南大學早於北京大學給他拋橄欖枝,王雲飛是個十分講誠信的人,堅決留在東南大學。還有一個更驚人的消息,大家都覺得王雲飛這麼好的古文造詣,肯定古文學跑不掉了吧。
但是他再一次證明了自己,他報考的是東南大學的土木工程專業,這是王雲飛夢寐以求的大學還有專業。時間匆匆,現在的他已經畢業了,不過他的愛好還是堅持著,這位少年的人生也才剛剛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