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吐溫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一句真誠的讚美就能讓我多活兩個月。」可見對於人來說,誇讚是多麼重要的一件事。對於孩子來說,更是如此。他們能從表揚裡獲得前進的動力。但是老套的誇獎也會讓孩子厭煩,甚至會表示抗議。
前些天樂樂媽媽被孩子「懟」了,不但「懟」了,還「懟」得她說不出話來,到底是為什麼呢?原來樂樂媽媽從小就愛誇孩子,不管孩子做什麼事,她都愛把「你真棒」掛在嘴邊。可以說樂樂是在「你真棒」的背景音樂裡成長起來的。結果隨著樂樂上了一年級,他開始覺得媽媽的表揚有點虛假。前些天,他從學校回來,帶了「口算小能手」第三名的獎狀,媽媽照例又是一句「你真棒」,樂樂直接回答:「我們班上除了第一名和第二名,其他都是第三名,有什麼好棒的呀。」媽媽被懟得一時語塞。
是的,誇孩子可不是一件簡答的事兒。不要以為孩子看不透父母心裡的那點兒小九九。如果不是發自肺腑的讚美,孩子可是立刻會感受到的。那麼總把「你真棒」掛在嘴邊的父母們,到底心裡想的是些什麼呢?
「你真棒」背後有什麼潛臺詞?
1、「誇獎不就是要多誇嗎?你真棒說起來最順嘴」
要誇孩子,要多誇孩子是現在最深入人心的育兒理念,把握住這一條的父母們把這個理念發揚到了極致。孩子吃飯吃得快,「你真棒」,孩子積木搭得好,「你真棒」,孩子當了小組長,「你真棒」。然而要是問父母到底孩子棒在什麼地方,他們可能真的說不出來。「你真棒」變成了口頭禪,只要孩子還行,父母們就順嘴而出,重質不重量。
2、「我是真得不知道還能說些啥」
有的父母的確看到了孩子的進步,也是誠心實意的想誇獎孩子。但是他們的語言匱乏,不知道該如何花式誇娃。於是只能泛泛而談地用著「你真棒」「做得不錯」的句式來表揚孩子,浮於表面,缺乏對孩子亮點的實際讚美。
3、「先糊弄一下你,免得你等會兒鬧騰」
孩子都喜歡被表揚,於是當下的「你真棒」變作了父母對孩子情緒的安撫,期待孩子能夠在接下來的安排中積極配合。「我就這麼說一說,你情緒好了,等會就少鬧騰一會兒。」這種誇讚除了降低孩子對表揚的重視程度之外,毫無用處。
父母總愛說「你真棒」,背後的潛臺詞可太多了。誇讚如果不是出自真心,那麼很快就會被聰明的孩子看穿。所以誇孩子也要講究基本原則。
誇孩子的三大原則
1、不要幫孩子下結論「你真棒」,要讓孩子明白自己棒在哪裡
一切的誇獎都要建立在孩子自己的感受之上。父母的表揚可能只能維持孩子愉快一陣子,而引導孩子去體會這件事帶來的真正快樂,這種感受才能更加持久。比如當孩子認真練琴,在學校文藝晚會上展現了自己,父母不要幫孩子下定論,「你彈得真好,你表現得真棒」,而是問問孩子「在臺上的感覺怎麼樣。有沒有覺得平時的努力都值得了?」這樣的方式更容易激發孩子內在的動力。
2、不要敷衍了事,寧可不誇,也不要亂誇
不要把誇獎變成一種交換,也不要泛濫使用,所謂誇人要誇到點子上,就是這個道理。如果每天都聽20遍誇獎,孩子還會看重表揚嗎?如果媽媽每次都說同樣的話,孩子還會期待媽媽的肯定嗎?其實孩子是十分敏感的,他能區分出哪些表揚是來自父母真心的認同,而哪些則是敷衍了事。所以要重視表揚,要表揚就要表揚到孩子的內心裡。
3、拒絕用「媽媽真高興」來表揚孩子
表演的主題一定要是孩子取得了成功,收穫了成績,不能因為孩子讓父母快樂高興了而表揚他們。比如父母們最愛說的是「媽媽今天很高興,你做得很好。」這樣的句子把父母的感受放在了第一位,久而久之,孩子將「讓父母開心」作為做事的動力和準則,變成了為收穫表揚而做事,偏離了表揚的本質作用,甚至會讓孩子養成討好型人格。
誇孩子絕不能泛泛而談,不能抱著交換的心理,只有當父母真正看到孩子的進步後,才能發自肺腑的表達出讚賞。那麼到底誇讚孩子的哪些具體方面才能發揮出讚揚的力量呢?
誇孩子的哪些方面才最有用?
1、表揚態度和精神
孩子的態度和精神是最值得關注的品質之一。有認真的態度和鍥而不捨的精神,事情首先就成功了一半。所以當孩子取得成績時,不妨告訴他們:「你認真的樣子真好看。」「你堅持了,所以你成功了。」通過具體到點的表揚,加強他們對態度、精神重要性的了解。
2、表揚努力和合作
孩子自己不但努力了,還積極配合他人,取得了團隊成果。那麼父母可以表揚孩子;「你想想你的汗水收穫了什麼,努力的成果是不是十分甜蜜?」「你看,你和同學們一起獲得了成功,你有沒有覺得快樂加倍了?」
3、表揚選擇和堅持
孩子如果能自己做出選擇並且堅持下去了,無論是否取得成績,父母都該表揚孩子,因為選擇和堅持是孩子獨立性的展現,是一種十分寶貴的能力。父母可以告訴孩子:「你靠自己做出了選擇,並且去做了,就是一種成績,你戰勝了自己。」
託爾斯泰說:「稱讚不但對人的感情,而且對人的理智也起著很大的作用。」父母們要明白給孩子的每一次讚美都是孩子邁向成長的基石。如果基石搭建合理,那麼孩子將會攀登得越高。反之,不當的誇讚只會讓孩子原地止步不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