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開放近九成 互動活動吸引人
越來越多國人愛逛博物館(十三五·中國印象(21))
「古代錢幣是這樣演變來的呀!」
「原來書畫家文徵明小時候字也寫得不好看。」
在江蘇省蘇州市吳中博物館近日舉辦的「博物館教育之夜」活動中,吳中區寶帶實驗小學四年級學生陳文韜了解了不少歷史知識和名人故事。2個多小時的活動裡,近300名小學生分組參與展廳尋寶、製作紀念幣、文物拼圖遊戲、博物館課程等,在手腦結合的互動體驗中感受吳文化的內涵。
吳中博物館今年6月正式開館,定位「高水平、有特色的文化綜合體」。開館以來,舉辦了「三國志」文化展、「吳門吾景——明清吳中山水勝景」等展覽,策劃推出了多場博物館之夜、藝匠傳習課程、學術講座活動,為市民提供豐富多彩的文化體驗。
陳文韜的媽媽張女士告訴記者,活動內容很豐富,孩子參與度強,興致很高。「我們會在博物館公眾號上持續關注新的活動,多帶孩子參加,讓孩子走近歷史,愛上博物館。」
「十三五」以來,中國平均每2天新增1家博物館,成為世界上博物館事業發展最快的國家之一。至2019年,全國備案博物館5535家,較2015年增長18%。普惠均等的博物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基本建成,博物館免費開放比例從85.5%上升到89.1%。博物館資源進一步向基層延伸,全國76%的縣市區建有博物館,設施條件不斷改善。
河北小夥子溫晴是一個文博愛好者,在他的印象中,這幾年新開了不少高水平的博物館。「我去過的山西青銅博物館、河南二里頭遺址博物館都很不錯,就在我們河北,也有定州市博物館、正定縣博物館等。」山西青銅博物館2019年7月開館以來,溫晴已去參觀過4次。除了館藏精品多、展陳環境好之外,高質量的特展也是吸引他一再前往的原因。今年9月,「漢東大國——歷代曾侯墓出土文物精品展」在山西青銅博物館開幕。「湖北曾國與山西晉國都是西周早期的封國,時隔數千年,曾國與晉國的青銅器珍品在同一家博物館中交相輝映,非常值得一看。」溫晴說。
5年來,全國非國有博物館佔比從23.7%上升到30.9%,博物館門類日益豐富,為觀眾提供了更加多樣化的選擇。建川博物館是國內規模最大的非國有博物館,其在四川成都大邑縣的博物館聚落共有32個展館。2018年6月,重慶建川博物館正式開館,佔地面積達250畝,展館面積1.5萬平方米,包括兵工署第一工廠舊址(漢陽兵工廠)博物館、抗戰文物博物館、重慶故事博物館、中國「囍」文化博物館等8個主題館。2019年又新增「我們走在大路上——新中國70年民間記憶」博物館、重慶人民防空歷史陳列館。
「如果不是時代賦予個人的機遇,我怎麼可能建成這麼多博物館?」建川博物館館長樊建川對記者說。重慶建川博物館已被列為重慶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人文社會科學普及基地,年均參觀人次超過100萬。
在近年新建的博物館中,大學博物館是一支不容忽視的有生力量。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浙江大學藝術與考古博物館等一開館就成為「網紅」。清華藝博自2016年9月開館至今,已舉辦展覽67個,其中國際交流展24個,每年都推出令人矚目的重要展覽。2019年9月開幕的「與天久長——周秦漢唐文化與藝術特展」,匯聚清華藝博和陝西省35家文博單位的330餘件文物精品,其中一級文物多達189件(組),堪稱當年最受關注的大展之一。在99天的展期內,「與天久長」展吸引了海內外觀眾近10萬人次參觀,配合展覽還舉辦了高水平學術研討會、系列學術講座、專場導賞、藝術沙龍、攝影比賽等。
「清華藝博作為面向校內師生和社會大眾的開放型藝術平臺,開展了一系列兼顧學術性、思想性和藝術性的公共教育活動,包括學術講座、『手作之美』實踐探究課、『藝博映話』活動等。」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常務副館長杜鵬飛介紹,「我們還利用高清數位技術製作了63個數字展廳,打造『不落幕的展覽』,為線上看展的觀眾帶來身臨其境的體驗。」
據統計,2019年全國博物館共舉辦展覽2.86萬個、教育活動33.46萬場,接待觀眾12.27億人次,較2015年分別增長43%、67%和75%。未成年人佔博物館觀眾比例超過20%,中小學生利用博物館研學的長效機制逐步建立,203家博物館納入教育部全國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
在今天的中國,博物館已成為重要的公共文化空間和社會教育平臺,越來越多人喜歡逛博物館,在博物館感受歷史的厚重和文明的多彩,獲得美好的文化體驗。
鄒雅婷
【編輯:黃詩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