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曼:孟浩然《夏日南亭懷辛大》

2021-02-19 丁中廣祥














































































【往期回讀】

蔣勳細說紅樓夢 | 合集80回全

蔣勳新說紅樓夢 | 合集120回全

蔣勳這一代 | 合集7集全

蔣勳為你讀詩 | 合集40集全

本文素材綜合整理於網絡。圖文貴在分享,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更多精品資源,可聯繫我微信jddzzgx 

腹有詩書氣自華,最是書香能致遠。

她,是我國著名的文化學者,中央民族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她,溫和親切,從容平和,知性優雅。

從2007年開始,她五上《百家講壇》,講授《武則天》《太平公主》《大隋風雲》等內容;先後擔任《漢字拼寫大會》《中國成語大會》《中國詩詞大會》等節目的點評嘉賓。

她引用詩歌時信手拈來,敘述歷史時引人入勝,講解人文時,隨口串聯的小故事更是風趣幽默,讓人慾罷不能。

比如她說:元稹雖然寫出了「曾經滄海難為水」,卻是「歷史上著名的一個深情但不專情的人」。這些趣味小知識,常常讓人聽得意猶未盡,希望她能再多講一些。

作為點評嘉賓,她妙語連珠、旁徵博引,在她的講述之下,這些的歷史文化知識,仿佛自帶好玩有趣的屬性,讓人無限嚮往。

她以獨到見解與妙語巧思,成為眾人心中的「女神學者」。

有人說,在她面前,所有問題都不是問題。而她則雲淡風輕地說,「求知」才是一切問題的答案。

從今天開始,要和大家分享屬於夏天的詩,第一首是孟浩然的《夏日南亭懷辛大》。

山光忽西落,池月漸東上。

散發乘夕涼,開軒臥閒敞。

荷風送香氣,竹露滴清響。

欲取鳴琴彈,恨無知音賞。

感此懷故人,中宵勞夢想。

熟悉中國古典詩詞的朋友肯定清楚,一年四季裡頭寫春天和秋天的詩多,寫夏天和冬天的詩少。這個多和少到底是怎麼樣的比例呢?我雖然沒有精確統計過,但大體感覺差不多應該是85%比15%的樣子,甚至比例還要更大。那為什麼詩人都願意傷春悲秋呢?我想首先是因為這兩個季節轉換特別明顯,你看春天樹葉綠了,秋天樹葉黃了,這不就是生命的輪迴嘛,當然會給人很深的感慨。相反,夏天也罷,冬天也罷,它都更像是春秋的加強版,給人的印象就沒那麼突出。另外呢,春秋兩季天氣不涼不熱,正適合出行,所以詩人們是春日臨水,秋日登山,遊性大發的同時也詩興大發,好詩自然就噴薄而出。再加上趁著春秋兩季出遠門的人也多,光是送別詩就數不勝數。這樣一來,春花秋月也就成了古典詩詞的主旋律。相反,夏天太熱,冬天太冷,大家都藏在屋子裡,整個人都不活躍,大概詩興也就沒那麼活躍了吧。不過呢,不活躍也有不活躍的好處,就是能靜下來體味,靜下來思考。這樣一來寫夏天的詩,往往就有一種禪意。比方說我們今天要講的《夏日南亭懷辛大》,就是如此。

先說題目《夏日南亭懷辛大》,「南亭」是什麼呀?南亭就在孟浩然家鄉襄陽的峴山,是城郊的一座亭子。那「辛大」是誰呢?辛大應該就是辛鄂,是孟浩然的一個鄉親,孟浩然沒少給他寫過詩。孟浩然一生布衣啊,沒有別人那樣的宦遊經歷,接觸的人也少,大部分就是身邊的親朋好友,所以他的詩大多數就是寫眼前景、身邊人。不像李白,一會兒是望廬山,一會兒是蜀道難,一會兒寫英雄,一會兒寫神仙。孟浩然沒有那麼大氣磅礴,可是話又說回來,畫鬼容易畫人難吶。能把小場景、小人物、小心情寫好,其實需要大本事。那麼咱們就來看看,孟浩然怎麼寫這麼一個普通的亭子,這麼一個普通的夏日,這麼一個普通的人。先說前兩句:

山光忽西落,池月漸東上。

很顯然,這個南亭一定是依山傍水而建,所以身在南亭既能看見水,又能看見山。那詩人到底看見什麼了呢?他看見夕陽一下子就落到山的那一邊兒,他又看到一輪素月從池塘上緩緩升起,這就是「山光忽西落,池月漸東上」啊。這兩句詩沒有絲毫雕琢,就像陶淵明的詩那樣自然,那樣清淡,即時即景,脫口而出。但是我們之前也說過。「一切景語皆情語」,就算是自然呈現、脫口而出的景象,也應該包含著詩人的心情。什麼心情呢?你想,夏日的驕陽是很厲害的吧,可是呢,它一下子就西沉了;夏夜的朗月,應該是非常讓人喜歡的吧,它終於從水面升起,就那麼一點兒一點兒地升到了高空。這是一種什麼樣的心情啊?哎!這一種心情裡,有隨著日落一起丟掉的煩躁,還有隨著月亮一起慢慢升出來的喜悅呀。所謂「近水樓臺先得月」,詩人身處依山傍水的南亭之中,享受著淡淡清輝,慢慢地就產生了一種愜意的心情。那然後呢,下兩句:

散發乘夕涼,開窗臥閒敞。

這真是一種最自在、最閒適的狀態了。為什麼說自在呀?因為散發呀。古代成年人都要束髮戴冠,只有在家閒居的時候,才能披散著頭髮,所以散發本身就意味著自在,引申開來,不受官場束縛,歸隱江湖,也叫散發。所以李白不就寫嘛,「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那孟浩然傍晚納涼,散發本來是一個事實陳述,但是呢,因為這兩個字自帶的歸隱氣息,我們又能感受到詩人那種飄然出世的自在感。這是自在,那為什麼又說閒適呢?因為「開軒臥閒敞」啊。大家想像一下,皓月當空,南亭四面的窗子都打開了,詩人就躺在窗下,披著頭髮,翹著二郎腿,這不就是當年陶淵明所說的「五六月中北窗下臥,遇涼風暫至,自謂是羲皇上人」嘛,這是神仙一流的生活呀。不過可能有的朋友會說了,孟浩然那個情境比陶淵明還是差一點兒啊,陶淵明之所以覺得舒服,是因為「涼風暫至」,那孟浩然這兒可沒有風啊!別著急,風馬上就來了,下兩句:

荷風送香氣,竹露滴清響。

風來了,但不是一般的風,而是拂過荷花的風,所以帶著荷花的清香。這風吹過竹林。竹葉上的露水搖搖晃晃的掉下來,發出清幽的聲響,你看這就在描寫夜景啊!詩人什麼都沒看到,只是聽到了露的聲音,聞到了花的氣息。那我們也可以模仿詩人,閉上眼睛想一下,竹露荷風,這樣淡淡的香氣,這樣幽幽的聲響,都能被詩人捕捉到,這環境得多安靜,這人心又得多清靜啊。這就讓我同時想起兩個意象來,一個是王維寫的「人閒桂花落,月靜春山空」。另外一個則是曹雪芹在《紅樓夢》裡頭借香菱之口說出來的,說「不獨菱花香,就連荷葉、蓮蓬,都是有一股清香的。但它原不是花香可比,若靜日靜夜或清早半夜,細細領略了去,那一股清香,比世花都好聞呢」。你看王維寫春天,曹雪芹寫秋天,孟浩然寫夏天,時間、地點、人物、事件,樣樣不同,但都是一樣的靜,一樣的清,一樣的讓人神清氣爽,俗慮全消吧。這是一句警句呀,那竹露荷風都是天籟,中國古代不是講天人合一嗎?詩人被這天籟打動,忽然興致勃發,想跟天呼應一下嘛,怎麼呼應呢?下兩句:

一曲鳴琴彈,恨無知音賞。

他想把古琴取來,彈奏一曲,古琴可是中國古典樂器之中最古老,也是最清雅的一種了吧。泠泠琴聲正好可以和這清靜的環境,清靜的心情相配呀!問題是我們都知道《詩經·關雎》裡頭講,「窈窕淑女,琴瑟友之」,《詩經·鹿鳴》裡又講,「我有嘉賓,鼓瑟鼓琴」,琴為心聲嘛,鼓琴的人,當然希望有人能夠聽到,有人能夠聽懂,有人能夠理解自己呀。那當年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鍾子期一聽馬上說「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伯牙志在流水,鍾子期又說「善哉,洋洋兮若江河」。「高山流水遇知音」,這是中國人最赤誠的追求。可是孟浩然這兒呢,知音此時此刻並不在身邊。所以他雖然「預取鳴琴彈」,但終究沒有去取,良辰美景、賞心樂事,卻無人分享。到這兒,一點惆悵感油然而生,這就是「恨無知音賞」,其實這也是在點題了。詩題不是《夏日南亭懷辛大》嘛,前面六句都是寫夏日南亭這樣那樣,那這第七和第八兩句,辛大終於出場了。怎麼出場的呢?他不是飄然而至,而是從詩人的心裡升了出來。辛大是詩人的知音,多麼希望此刻他就在身邊,聽詩人彈琴,陪詩人賞月呀。可是呢,「此事古難全」啊!怎麼辦呢?最後兩句:

感此懷故人,中宵勞夢想。

面對此情此景,我更加懷念你這位故人,就讓你到我的夢中和我相會吧。你看全詩寫下來,從黃昏時分的夕陽西下,到入夜之後的竹露荷風,再到此刻的夜深人靜,期待故人入夢,一氣呵成,自然醇厚而又餘韻悠長。毫無疑問,詩人在南亭度過了一個美好的夏夜,雖然有點兒知音不在的小惆悵,但總的說來,詩人並不苦悶,而且還期待著,用夢境中的相會,來彌補此時不見的遺憾。淡泊寧靜,悠然自得,這不正是一個隱士應有的態度嘛!終南捷徑不是真隱士,竹露荷風才是大自在。心靜自然涼,把這首詩呈現給大家,就是希望我們在夏天都能有這樣的風範。

參閱:夏日南亭   孟浩然    唐之韻

相關焦點

  • 唐詩三百首|夏日南亭懷辛大
    孟浩然《夏日南亭懷辛大》
  • 夢園·師韻 ——《夏日南亭懷辛大》之立夏
    先說題目吧:《夏日南亭懷辛大》。南亭,就在孟浩然家鄉襄陽的峴山,辛大應該就是辛諤,是孟浩然的鄉親。孟浩然一生布衣,接觸的人大部分就是身邊的親朋好友。所以他的詩,大多數就是寫眼前景、身邊人,沒有那麼大氣磅礴,可是話又說回來,畫鬼容易畫人難,能把小場景、小人物、小心情寫好,其實需要大本事。那我們看看孟浩然是怎麼寫的。先看前兩句:「山光忽西落,池月漸東上。」
  • 【詩意成長】《夏日南亭懷辛大》
    《夏日南亭懷辛大》是有代表性的名篇。詩的內容可分兩部分,既寫夏夜水亭納涼的清爽閒適,同時又表達對友人的懷念。「山光忽西落,池月漸東上」,開篇就是遇景入詠,細味卻不止是簡單寫景,同時寫出詩人的主觀感受。「忽」「漸」二字運用之妙,在於它們不但傳達出夕陽西下與素月東升給人實際的感覺(一快一慢);而且,「夏日」可畏而「忽」落,明月可愛而「漸」起,只表現出一種心理的快感。
  • 孟浩然的詩,美到極致
    作為盛唐山水田園詩派的代表人物,孟浩然和王維合稱為「王孟」。細讀孟浩然的詩作,只覺清新空靈。孟浩然最會捕捉生命中的詩意感受,簡淨的文字,疏淡的語言,在孟浩然的筆下,卻獨具雅致空靈的氣韻。《夏日南亭懷辛大》山光忽西落,池月漸東上。散發乘夕涼,開軒臥閒敞。荷風送香氣,竹露滴清響。欲取鳴琴彈,恨無知音賞。感此懷故人,中宵勞夢想。
  • 孟浩然 | 將田園生活過成一首詩
    如: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如:荷風送香氣,竹露滴清響;如: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如:風鳴兩岸葉,月照一孤舟;如:木落雁南渡,北風江上寒……清新明朗,如風入過竹稍,燕掠浮水面,一絲絲,清涼生動,一點點,暈開一片清波。李白似乎和孟浩然很合拍,不止一次贊他,比如: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紅顏棄軒冕,白首臥松雲;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可見,孟浩然雖然沒有功名,名聲卻不小,是幾乎聲動天下的人物。
  • 孟浩然十四首詩入選《唐詩三百首》,您讀過幾首?最喜歡哪首詩?
    對於這個問題,恐怕是各花入各眼不好回答的,除了李杜是公認的絕頂高手外,其餘詩人是很難分個高下的,但就六甲番人來說,孟浩然和王維至少就應進入超一流高手行列。孟浩然有十四首詩入選了《唐詩三百首》,排在唐代詩人的第五位,僅次於李杜、王維和李商隱,這固然和唐三百選錄以短詩優先有關,但是卻也能側面說明孟詩的影響力。
  • 蒙曼:孟浩然《過故人莊》
    她,是我國著名的文化學者,中央民族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她,溫和親切,從容平和,知性優雅。相反,你看「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你這兩句詩,一點多餘的東西都沒有,只是背後青山,村前綠樹,但是你仔細想想,咱們心裡夢裡的小山村不正是這樣,又幽靜有安寧麼。那進了村子,也就到了家了,賓主之間到底怎麼樣呢?看頸聯吧。「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你看孟浩然就是這樣洗鍊,把賓主怎麼見面,怎麼寒暄全都略過了。鏡頭直接就轉到了歡宴。
  • 蒙曼:孟浩然《望洞庭湖贈張丞相》
    她以獨到見解與妙語巧思,成為眾人心中的「女神學者」。有人說,在她面前,所有問題都不是問題。而她則雲淡風輕地說,「求知」才是一切問題的答案。今天跟大家分享孟浩然的五言律詩《望洞庭湖贈張丞相》: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氣蒸雲夢澤,波撼嶽陽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