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三希堂法帖》特諭

2021-03-01 書法大字典


乾隆皇帝(1711一1799),愛新覺羅·弘曆,1735年登極稱帝,時年二十五歲,正值清王朝鼎盛之時。從1644年到1912年的268年中,滿清共十二個皇帝,乾隆是第六位。

乾隆自幼酷愛書法,乾隆十二年臘月,他頒布編刻《三希堂法帖特諭》,時年36歲,正值盛年。這份特諭實際上就是為《三希堂法帖》作序,親自為這些希世墨寶寫序言,說明他對這些法帖珍愛之至,自然在書寫時,十分用心、謹慎。因此,這份特諭也成為他書跡中的精品之一。

《特諭》全圖



上文用簡體字對應如下



乾隆特諭釋文:

書法為六藝之一,前代書法名跡的流傳於世,往往令人感慨、珍慕。所以,凡喜愛古代書法的人,一直都通過碑刻使它傳承於後世。最著名的就是宋朝淳化閣帖。其後,在大觀年、淳熙年都有續刻。其他名家的摹本就更多得難以羅致。

我朝收藏圖書典籍的秘府,最初,雖然對書法名跡沒有全力廣購博收,但是積攢久了,這些法書也頗為豐富。我曾經令學識深厚的大臣詳細、謹慎的審定後,編輯造冊於《石渠寶笈》一書中。

因為考慮到凡是文人學士,只要得到幾本經典佳跡,就會付之碑刻,視為珍寶。今天,我也從秘府中,選出最好的收藏,通過碑刻讓這些佳跡長久傳世,以此昭示天下,這樣的做法足以成為書法墨寶傳承的盛舉了。我派粱詩正、汪由敦、蔣溥再次校正、勘驗,擇選優秀的編排,鐫刻成碑。以昭示書法的淵源,並以此作為書法學習的範本。

乾隆十二年臘月御筆

細看特諭



關於「特諭」的注釋

鉤撫鐫刻:鉤撫上石,刻碑之意。

奕禩:音yì sì,「禩」同「祀」,亦作「奕祀」。 世代,代代之意。

厥後:厥,其他的。

覼:音luó ,詳細而有條理地敘述。

大觀:大觀系北宋徽宗趙佶在大觀年間(公元1107年至1110年)。

淳熙,年號淳熙(1174年-1189年)是南宋皇帝宋孝宗的第三個和最後一個年號。

矜為珍玩: 矜,jīn 憐惜。

群玉之秘:群同「群」;玉, 美、尊貴的;秘,不公開的。意:最好的,沒有公開的珍藏。

壽之貞珉:貞珉石刻碑銘的美稱。壽,獲得長久。此意為:刻石以長久流傳。

覆加校勘,覆同「復」,反覆。

擇其尤者, 尤,突出的

編次撫勒,編次,按次序編寫;撫,輕輕的按著;勒,雕刻。小心翼翼雕刻上石之意。

臨池: 《晉書·衛恆傳》:「 …… 張伯英者。凡家之衣帛,必書而後練之。臨池學書,池水盡黑。」後以「臨池」指學習書法,或作為書法的代稱。

乾隆與書法的淵源

乾隆自幼就接受漢文化教育,詩詞歌賦、琴棋書畫各方面的修養頗高。少年時就對書法興趣濃厚,書法從學習趙孟頫入手,登極後亦不忘結習,日常政事之餘,經常弄翰抒毫、臨習古帖,以書自娛。早年筆法清秀流利,晚年渾厚圓勁。遊覽名勝每到一處,作詩紀勝,御書刻石,其書圓潤秀髮,在宮中、御園、名勝古蹟、寺廟等幾乎到處可見其墨跡,至今海內乾隆御碑甚多,其擅書之名流傳普遍。


乾隆硃批


乾隆《行書鳳凰清聽軸》


乾隆《行書五言律詩》

澤鄰 於霾京

2015/11/09

下一期,你將會看到楷書的鼻祖鍾繇的法帖《薦季直表》

相關焦點

  • 《三希堂法帖》豪華珍藏版4冊
    養心殿西側的西暖閣有一間小屋,屋子的正牆上有三個結結實實的大字「三希堂」,這是乾隆皇帝親筆所書。 乾隆皇帝由於太喜歡這三件書帖,於是就在自己住的養心殿西暖閣專門隔出一間小屋,將它們收藏在這裡,為的是可以隨時欣賞、臨摹。這間小屋被乾隆皇帝命名為「三希堂」。   那件差點兒與張作霖一起葬身火海的國寶就是這三希寶帖中的第一帖《快雪時晴帖》。
  • 吳橋金鼎古籍影印《三希堂法帖》被故宮博物院收藏啦!速來圍觀!
    日前,由吳橋縣金鼎古籍印刷廠影印、故宮出版社出版的《御刻三希堂石渠寶笈法帖》(璞石書院藏本)首發式暨捐贈儀式,在故宮博物院紫禁書院舉行。《御刻三希堂石渠寶笈法帖》簡稱《三希堂法帖》,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乾隆皇帝敕命梁詩正、蔣溥等人將內府所藏書法作品,擇其精華,校勘編次,從全國各地調集書法石刻高手摹刻上石。
  • 《三希堂法帖》精裝版,原價1580/套,現價299/套
    至清乾隆十二年(1747),乾隆皇帝敕令朝臣編刻一套書法大典,收藏曆代書法珍品,將內府所藏曆代書法作品,收集自魏 、晉至明代末年共134位書法家的300餘件書法作品。乾隆把《伯遠帖》和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王獻之的《中秋帖》定為「三希帖」。
  • 「三希堂法帖」書法是一種高雅的精神食糧,在世界上沒有哪一種文字...
    在這裡給大家推薦善品堂出品的這套《三希堂法帖》御刻足本,既能在書帖中欣賞到我國古代書法藝術的神韻,也可以收藏起來用作臨摹、學書之用。《三希堂法帖》全名叫《御刻三希堂石渠寶笈法帖》,主要收集了從魏晉時期到明朝末年的134位書法家的340多件作品,有楷書、行書和草書等不同字體的書法作品。
  • 著名「三希堂」,到底哪「三希」?
    愛賢,重德,順法天地自然的治國之道才是乾隆奉行的「三希」真意。《三希堂法帖》乾隆十二年,乾隆皇帝令人,從內府收藏的歷代名家書法中,精選名帖,聚集眾工,將其模勒上石,鐫刻成帖。因為帖中有三王之作,故稱《三希堂法帖》,又稱《御刻三希堂石渠寶笈法帖》。所謂「法帖」,即是把名家書法集而成冊, 供他人效法之帖。帖中的字,是如何傳神的鐫刻在石頭上呢?刻碑要先書碑,古代書碑的方法有兩種:一種是書丹,就是用筆蘸硃砂,直接在石頭上寫字以備鐫刻。
  • 三希堂法帖(宋代篇)二十六《拜中嶽命帖》
    三希堂法帖(宋代篇)二十六《拜中嶽命帖》,是米芾著名的行書作品之一,卷首署五個字——「拜中嶽命作」,卷後有元代書法家倪瓚題跋。此帖字形寬綽,行筆開始外拓,草意較濃,因此顯得散朗多姿,從中可以窺見米芾博採眾家之所長而自出心意的痕跡。此時,米芾的書法已經完全成熟,全文筆法清勁,結構稍見譎宕。
  • 上海齊白石書畫院院長-少白湯發周分享:乾隆與三希堂的書畫情緣
    故宮博物院藏 郎世寧《乾隆觀畫圖》 收錄於:盛京故宮書畫錄在《盛京故宮書畫錄》裡記載了乾隆在上書房的老師蔡世遠有《二希堂文集》這個與乾隆後來的「三希堂」相關。在《樂善堂文集》中,乾隆還給他老師的《二希堂文集》作了一篇序。
  • 三希堂寄語:新的一年,以勤奮自勉開啟
    導語提及三希堂,可能很多人不是很清楚。但是,對於讀書者、書畫家、歷史學家來講,這可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件。三希堂,是清高宗愛新覺羅·弘曆即乾隆皇帝的書房。「三希」即「士希賢,賢希聖,聖希天」,其可以解釋為士人希望成為賢人,賢人希望成為聖人,聖人希望成為知天之人。
  • 【大象視界】拍賣史上極特殊的乾隆寶璽驚現北京華藝首拍
    這兩句詩分別出自於南北朝的兩大詩人顏延之和謝靈運,乾隆帝巧借同代齊名的「顏謝」名句集成一聯,與其親自書寫的「三希堂」紙地小匾、《三希堂記》並處,足顯弘曆的無比雅意,也可體味其對《快雪時晴帖》、《中秋帖》、《伯遠帖》三貼極盡賞玩之意,由此也可見三希堂的文化含金量所在。毫不誇張的說,在所有的乾隆皇帝印璽中,只有「三希堂」才最能代表著乾隆皇帝內心對中華傳統文化的追摹和他極其豐富的精神世界。
  • 乾隆皇帝最喜愛的書法作品之一!短短47個字,出自王羲之侄兒之手
    清朝酷愛書法字畫的乾隆皇帝,就對這《伯遠帖》十分喜愛,他曾讓貼身近臣梁詩正,編撰了一部名為《三希堂法帖》的著作,此作包含了歷朝歷代書法名家的一些真跡。而此作之所以被稱為「三希」,就是因為有著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王珣的《伯遠帖》、王獻之的《中秋帖》這三件稀世珍寶,所以才叫「三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