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皇帝(1711一1799),愛新覺羅·弘曆,1735年登極稱帝,時年二十五歲,正值清王朝鼎盛之時。從1644年到1912年的268年中,滿清共十二個皇帝,乾隆是第六位。
乾隆自幼酷愛書法,乾隆十二年臘月,他頒布編刻《三希堂法帖特諭》,時年36歲,正值盛年。這份特諭實際上就是為《三希堂法帖》作序,親自為這些希世墨寶寫序言,說明他對這些法帖珍愛之至,自然在書寫時,十分用心、謹慎。因此,這份特諭也成為他書跡中的精品之一。
《特諭》全圖
上文用簡體字對應如下,
乾隆特諭釋文:
書法為六藝之一,前代書法名跡的流傳於世,往往令人感慨、珍慕。所以,凡喜愛古代書法的人,一直都通過碑刻使它傳承於後世。最著名的就是宋朝淳化閣帖。其後,在大觀年、淳熙年都有續刻。其他名家的摹本就更多得難以羅致。
我朝收藏圖書典籍的秘府,最初,雖然對書法名跡沒有全力廣購博收,但是積攢久了,這些法書也頗為豐富。我曾經令學識深厚的大臣詳細、謹慎的審定後,編輯造冊於《石渠寶笈》一書中。
因為考慮到凡是文人學士,只要得到幾本經典佳跡,就會付之碑刻,視為珍寶。今天,我也從秘府中,選出最好的收藏,通過碑刻讓這些佳跡長久傳世,以此昭示天下,這樣的做法足以成為書法墨寶傳承的盛舉了。我派粱詩正、汪由敦、蔣溥再次校正、勘驗,擇選優秀的編排,鐫刻成碑。以昭示書法的淵源,並以此作為書法學習的範本。
乾隆十二年臘月御筆
細看特諭
關於「特諭」的注釋
鉤撫鐫刻:鉤撫上石,刻碑之意。
奕禩:音yì sì,「禩」同「祀」,亦作「奕祀」。 世代,代代之意。
厥後:厥,其他的。
覼:音luó ,詳細而有條理地敘述。
大觀:大觀系北宋徽宗趙佶在大觀年間(公元1107年至1110年)。
淳熙,年號淳熙(1174年-1189年)是南宋皇帝宋孝宗的第三個和最後一個年號。
矜為珍玩: 矜,jīn 憐惜。
群玉之秘:群同「群」;玉, 美、尊貴的;秘,不公開的。意:最好的,沒有公開的珍藏。
壽之貞珉:貞珉石刻碑銘的美稱。壽,獲得長久。此意為:刻石以長久流傳。
覆加校勘,覆同「復」,反覆。
擇其尤者, 尤,突出的
編次撫勒,編次,按次序編寫;撫,輕輕的按著;勒,雕刻。小心翼翼雕刻上石之意。
臨池: 《晉書·衛恆傳》:「 …… 張伯英者。凡家之衣帛,必書而後練之。臨池學書,池水盡黑。」後以「臨池」指學習書法,或作為書法的代稱。
乾隆與書法的淵源
乾隆自幼就接受漢文化教育,詩詞歌賦、琴棋書畫各方面的修養頗高。少年時就對書法興趣濃厚,書法從學習趙孟頫入手,登極後亦不忘結習,日常政事之餘,經常弄翰抒毫、臨習古帖,以書自娛。早年筆法清秀流利,晚年渾厚圓勁。遊覽名勝每到一處,作詩紀勝,御書刻石,其書圓潤秀髮,在宮中、御園、名勝古蹟、寺廟等幾乎到處可見其墨跡,至今海內乾隆御碑甚多,其擅書之名流傳普遍。
乾隆硃批
乾隆《行書鳳凰清聽軸》
乾隆《行書五言律詩》
澤鄰 於霾京
2015/11/09
下一期,你將會看到楷書的鼻祖鍾繇的法帖《薦季直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