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哈哈哈哈,大家好,我是九妹。」標誌性的笑聲,樸素的穿搭,沒有重重的濾鏡,並非大眼睛白皮膚錐子臉,如果不是數據說話,你很難相信,這位普通的農村婦女會是「千萬網紅」,她就是甘有琴。
「我只是拍攝自己的生活,沒有想過會成為網紅,更沒有想到會做電商,還能帶動村民致富。」甘有琴的話語跟她本人一樣,樸實無華,而就是這樣一個真實到不起眼的人,卻將一個個「沒想過」變為現實。
從普通農婦到「新農村生活代言人」
今年40歲的甘有琴,是廣西靈山縣三海街道辦蘇屋塘村一名普通婦女。之前在外打工的她因為孩子的緣故,在2002年回到家鄉務農。
「每天起早摸黑,早上去地裡幹農活兒,晚上回家煮飯收拾家裡,照顧孩子和家裡的老人。」那時的甘有琴沒有想到,自己的生活還會有另一種可能。
上圖為甘有琴扛著工具準備下地幹活;下圖為甘有琴(左一)和搭檔拍攝短視頻(資料圖 新華社記者 曹禕銘 攝)
而15年後,另一種可能不期而遇。2017年5月,畢業於天津財經大學影視專業的侄子選擇回鄉創業。當時他正嘗試拍攝一些鄉土小視頻發到網上,一時找不到合適的主角人選,於是就勸熱愛製作美食的甘有琴試試。
他們拍的第一個視頻是展示如何製作肉蛋撻。因為是第一次面對鏡頭,當時的甘有琴很緊張。「只要相機一對準我,就開始不會說話了。」甘有琴講得磕磕巴巴,5分多鐘的視頻,結果拍了整整一下午。
沒想到的是,視頻卻很受網友們歡迎,「沒幾天時間就有20多萬人觀看,比我們這個鎮的人還要多。」這讓甘有琴很驚訝。
有了第一次的成功後,在侄子和丈夫的建議下,甘有琴開始做美食短視頻。因為在家裡排行「老九」,所以她的網絡名字就取名為「巧婦九妹」。
「巧婦九妹」的美食視頻吸引了很多人關注。「但是長期做美食也有不知道做什麼的時候,大侄子就建議我轉型,於是我們嘗試著往鄉村生活類拓展。」
甘有琴(左)在家中一邊炒菜一邊錄製短視頻素材。(資料圖 新華社記者 曹禕銘 攝)
後來,甘有琴和丈夫盧其送搭伴,兩個人一邊幹農活兒,一邊用短視頻記錄田間地頭幹活兒的日常。炒菜做飯、田間勞作、撒網捕魚、爬樹摘果……這些看似再普通不過的事,夫妻倆錄起來卻很有意思。
沒有標新立異,沒有惡搞炒作,甘有琴在短視頻中通過展現趣味盎然的新農村生活,在短短幾個月時間裡積累了大量的粉絲。
從被排斥到被追捧的水果銷售達人
然而,和網上的高人氣相反,甘有琴在村子裡遭受到的確是冷遇。
「一個農村婦女幹嗎整天拋頭露面!」「拿著相機東跑西跑、拍這拍那的,成什麼樣子!」……
村民們背後的指指點點讓甘有琴很是無奈,態度的轉變是在甘有琴做了電商以後。
那時,甘有琴經常會把自己上山給果樹施肥、成熟時摘果子、用果子做菜等過程發在網上,久而久之,很多粉絲在下面留言:「九妹家的水果好新鮮,可以賣點兒給我嗎?」類似的詢問越來越多,甘有琴便籌劃開了一個網店,專門銷售家鄉的特產。
2017年10月,網店開始預售當季水果。「如果能賣出一兩萬斤,我就很高興了。」
讓甘有琴沒想到的是,預售掛出去一個禮拜,訂單一路飆升到近十萬斤,完全超出了她的想像。「當時我又開心又擔心,因為我家裡的水果只有五萬到六萬斤。後來,我就跟村民們商量,把他們的水果一起賣了出去。」
正是這一「壯舉」讓村民們重新審視這個「東跑西跑、拍這拍那」的婦女,她為什麼有這麼好的銷路,一個人在手機前說說話,聊聊天,就能賣出所有人的水果。
上圖為甘有琴(右一)為網友介紹其種植的水果;下圖為甘有琴和搭檔一起錄製與百香果有關的視頻素材。(資料圖 新華社記者 曹禕銘 攝)
甘有琴所在的村子交通不便,水果的唯一銷售渠道就是縣城的大市場。農民白天摘果,晚上運到批發市場去賣。如果市場價不好的話,水果販就會把價格壓得很低。「等到天亮了,就算是虧本,我們也要低價賣出去,不願意賣就只能任由水果滯銷爛掉。」
「有了網際網路,賣水果就很方便了。我們白天摘果,下午就可以把這些水果打包發到全國各地。不僅我自己種的水果不愁賣,村裡的水果也都有了銷路。」 甘有琴欣喜地說,「看到這樣的變化,很多年輕人選擇回到家鄉承包果園,因為這比他們在外面打工的收入高了好幾倍。」
甘有琴的所作所為徹底顛覆了一個小村子乃至周邊村子的認知。
2018年7月15日,甘有琴接到武利鎮安金村委會的緊急請求,希望她能通過電商幫助村民銷售滯銷的15萬斤芒果。甘有琴二話不說,立即與團隊一起前往安金村,拍攝專題視頻並在網上發布。不到24小時,全部芒果通過網絡賣了出去。
線上線下發力打造「致富搖籃」
改變還遠遠不止於此。
「巧婦九妹」立足字節跳動系媒體平臺,利用社會宣傳的影響優勢,加強對外溝通聯絡,不斷拓展本地特色農產品宣傳及銷售渠道。在線上,相繼在淘寶、微店、拼多多、今日頭條、京東等著名電商平臺開通了自己的電商銷售號。
2018年7月,「巧婦九妹」正式與今日頭條籤約,成為首批產業扶貧「三農合伙人」,獲得不低於300萬元的站內流量扶持。
到2018年底,「巧婦九妹」已經在全國20多家知名電商平臺開通電商銷售渠道,拍攝視頻的播放觀看量超過12億人次;全網各平臺發展有1000多萬粉絲,成為全國位數不多的千萬粉絲電商大號,總播放量超過10億,每天都有200萬人流量進行觀看。在線下,同步發展了遍布全國各地的農產品銷售代理商1000多人。
上圖為甘有琴(左)與搭檔一起在直播中推銷黑米粽;下圖為甘有琴與搭檔在直播中。(資料圖 新華社記者 曹禕銘 攝)
截止到2018年,甘有琴共計推介銷售農副產品產值超過2300萬元。
在有關部門的指導支持下,「巧婦九妹」依託靈山縣天御電子商務有限公司,以「公司+網紅+合作社+基地+農戶」的帶動模式,與靈山縣富明果蔬種植專業合作社、靈山縣寧四皇帝柑桔種植專業合作社合作,給家鄉提供了60多個直接就業崗位,間接帶動了200多人就業。
到目前為止,培育發展「巧婦九妹」加盟農產品基地180多個,其中1200多家農戶共1.5萬多畝皇帝柑、沃柑、荔枝園、百香果園、芒果園、火龍果園成為「巧婦九妹合作致富果園」。這些農產品生產基地,由於加入電商供貨行列,成為不愁銷不愁賣的「致富搖籃」。
發揮網紅品牌多形式助力扶貧事業
在2018年產業扶貧的基礎上,2019年7月~12月,在政府的指導下,「巧婦九妹」聯合愛心企業,相繼向貧困戶免費贈送羽雞苗,土鴨苗、果苗、鵝苗、豬苗等,總價值超過20萬元,惠及貧困人口超過1500多人,並籤訂保價收購協議,從源頭和根本上助力扶貧事業。
在2019年「雙十一」期間,「巧婦九妹」與本縣農戶密切合作,通過頭條西瓜的「雙十一」好物節,共計售出300多萬斤皇帝柑。
據初步統計,2019年「巧婦九妹」通過電商共計幫助家鄉銷售荔枝、皇帝柑、沃柑、茂谷柑、百香果、蜂蜜、地瓜、甘蔗、芋頭等農副產品1200多萬斤,產值3400多萬元。
此外,為了充分發揮網紅品牌以及粉絲經濟效應,「巧婦九妹同城購」應運而生,它是通過巧婦九妹在廣西的品牌影響力和認同感,與同城網合作,將雙方資源整合,針對縣域經濟開展的網紅社區團購項目。
「該項目擁立一些交際圈廣泛的消費者成為社區團長,發揮自己的能力將『巧婦九妹同城購』的品牌和產品影響力擴大化。」甘有琴介紹,「同城購提供團購形式的優惠活動,促進核心客戶的精準化宣傳和消費刺激。帶動家鄉年輕人、婦女無成本、無囤貨創業,用行動讓家鄉老百姓脫貧致富!」
據了解,該項目從9月開業到現在已突破200萬營業額,帶動了約50餘人創業,300多人兼職,為同城老百姓帶來了多樣化優質產品和服務。
甘有琴在她的電商基地整理貨架上的商品。(資料圖 新華社記者 曹禕銘 攝)
有多大的能力,就要承擔多大的責任。令甘有琴沒想到的是,自己一開始「鬧著玩」的短視頻創作竟成為自己如今風生水起的事業。
讓她更沒想到的是,搭乘「短視頻+電商」的快車,甘有琴和大山裡的鄉親們找到了自我實現的舞臺,也開闢了農產品流通的新模式,託起當地產業扶貧的新希望。
同時,「巧婦九妹」也為她帶來了眾多的殊榮:「2018年度全國三農人物」獎,第一屆三農領域「金稻穗」獎的「最佳人物增收獎」,全國「最美家庭」榮譽,中國農民豐收節頒發的「十大網絡銷售達人」獎項……
如今的甘有琴可以在直播間裡化個淡妝侃侃而談,產品分分鐘銷售一空,也喜歡穿著綠色膠皮鞋,戴著草帽在田地裡撿拾大自然的饋贈,而無論哪個她,都是最真實的她。
正如她在視頻平臺上簡介裡寫道:做真實的自己,做一個有價值的人。這就是她對自己最好的註解。
(本文來自《中國婦女報》2020年9月15日4版)
推薦閱讀
♦ ♦ ♦ 來源/中國婦女報(ID:fnb198410)
文字/中國婦女報・中國婦女網記者 張明芳
原標題:《脫貧攻堅女主角|「巧婦九妹」甘有琴:鄉土「千萬網紅」更要承擔脫貧責任》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