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爺真的如《雍正王朝》中那麼好嗎?還原真實的雍正帝

2021-01-18 大鵬人文

其實呢,雍正的黑點是不少的。

先說說他的記仇。

四爺的記仇,想必很多人都知道,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四爺記仇能記到啥份兒上。

這裡我舉兩個人的例子。

第一個叫鈕祜祿·阿靈阿,這位老兄是雍正他親媽的妹妹的老公,也就是雍正的親姨夫,是康熙初年四大輔政之一遏必隆的第七子。這位老兄在康熙朝是康熙倚重的重臣,清史稿形容:

「凡一切軍機奏議無不恰合上心,一時大臣無有出其右者。聖祖仁皇帝恩遇甚隆,常賜上方動用之件及上親乘名馬。」

阿靈阿死後,康熙命四爺、皇五子、皇十子,皇十七子以及鑲黃一旗大臣侍衛護送其靈柩至墓所,並追諡「敏恪」立在碑墓上,可見康熙的倚重之情。

第二個叫納蘭揆敘,康熙朝重臣納蘭明珠次子。

這位老兄也算是康熙朝的一個重要人物,先後幹過翰林院侍讀、侍講學士、禮部侍郎、工部右侍郎、都察院左都御史等職位。康熙皇帝很早就評價揆敘「人品極好」,對揆敘極為重用。康熙五十六年揆敘病死,康熙賜諡號「文端」。

雍正二年,雍正給這兩個已經死了的人下了這麼一道諭旨,內容摘錄如下:

「本朝大臣中,居心奸險,結黨營私,惟阿靈阿、揆敘為甚。「」當年二阿哥之廢,斷自聖衷。豈因臣下蜚語遂行廢立?乃阿靈阿、揆敘攘為己力,並蠱惑諸王是以日夜謀為造作無稽之談相傳聞,致皇考憤懣,莫可究詰,此朕與阿靈阿揆敘不共戴天之恨也。「」將阿靈阿墓碑改鐫『不臣不弟暴悍貪庸阿靈阿之墓』,揆敘墓碑改鐫『不忠不孝陰險柔佞揆敘之墓』,以正其罪。「

看見沒,四爺不僅喜歡給活人改名,連死人都不放過,這一點跟武則天有點像。我個人認為極其幼稚,跟小時候給人家起外號的行為差不多。

中間那段兒文言文很多人看不懂,我翻譯一下:

大致的意思就是:當年我二哥被廢了,是我爹的本心(暗指康熙打算立自己為儲君),怎麼會因為下面大臣的意見就擅自廢立呢?而阿靈阿和揆敘蠱惑諸王(當然主要是蠱惑阿其那啦),夜以繼日地製造謠言,散播無稽之談(也就是康熙打算立老八),導致把我爹氣得不輕,因為這件事兒(表面是因為氣著我爹了,其實是因為不推舉他當太子),我與阿靈阿、揆敘有不共戴天之恨。

明白了吧?

其實事情是這樣的,康熙四十七年,康熙召集滿、漢大臣,問諸皇子中孰可為皇太子者,揆敘及阿靈阿、鄂倫岱、王鴻緒等私下商量,推舉皇八子允禩。

又不是他們主動推選的,是人家康熙問的,大臣們就推舉了老八。因為這點事兒,就不共戴天?還得把人家的墓碑給改了,這是得有多損。

雍正四年,雍正下令誅殺阿靈阿之子阿爾松阿,籍沒家產。妻子發遣寧古塔,後改發遣廣西煙瘴地,入辛者庫為奴。

真的至於嗎?

再說說雍正的用人。

雍正初登基時,他最重用的人不是十三爺,也不是張廷玉,而是年羹堯和隆科多。一個是他的大舅哥,一個是他的親娘舅。

雍正帝即位之後,因隆科多擁戴有功,命其與大學士馬齊總理事務,並且承襲一等公的爵位,加授為吏部尚書,後加封為一等阿達哈哈番。雍正元年,隆科多加封為太保。

年羹堯平定青海戰事後,晉升為一等公,同樣被加封為太保。

除此之外,雍正還給了這兩個人一個超級權力,人事權。凡是這兩個人推薦的人,雍正一概啟用,年羹堯的舉薦謂之「年選」,隆科多的舉薦謂之「佟選」。

不僅聽他兩的舉薦,甚至雍正自己任用官員,也要徵詢他兩的意見。

有一次,雍正想把陝西官員調往他省升用,問年羹堯:「你捨得捨不得?」「據實情奏來,朕依爾所請敕行。」

這哪是君臣議事,簡直是兩口子商量事兒,作為上下級,這是很不正常的。

而僅僅過了兩年,年羹堯就出來了九十二款大罪,隆科多少一些,是四十一款,從雍正上臺到事發,年羹堯平均每月犯3款大罪,隆科多0.9款。

就這麼兩個人,雍正在長達兩年的時間裡跟他兩如膠似漆,正常嗎?

所以,要麼是雍正瞎眼了,要麼就是他兩的罪是編的。

再說說雍正朝的對外用兵。

《雍正王朝》裡所謂傳爾丹全軍覆沒,是虛構的。整個康熙朝用兵西北,從未全軍覆沒過。即使是第一次驅準保藏,也是康熙朝用兵西北唯一一次的潰敗,也不過損失了2000人而已。

雍正上臺那會兒,形勢是這樣的。

準噶爾的策妄阿拉布坦率軍奇襲拉薩,殺死了和碩特汗國汗王拉藏汗,康熙派老十四為大將軍王,率軍進軍西藏,驅逐準噶爾軍隊。準部將領大策凌敦多布戰敗,損失3000餘人,退回準噶爾。

老十四上報康熙,計劃乘著西藏勝利的東風,分三路一舉攻滅準部。這三路分別是西藏一路自阿里地區進軍;陝甘一路,由老十四親自坐鎮,自甘肅進軍;喀爾喀蒙古一路,自科布多進軍。

康熙六十年十一月,老十四回京與康熙商量來年進剿策妄阿拉布坦事宜,康熙同意其計劃,老十四隨即返回甘州,開始進軍,到康熙死的那會兒,清軍已經打下了烏魯木齊。

此時準噶爾剛剛在西藏大敗,北邊沙俄又進軍桑齋湖,西邊的哈薩克也虎視眈眈,三路清軍應該是很有可能剿滅策妄阿拉布坦的。

然後,就在這會兒,康熙死了,還沒登基的雍正立刻斷了老十四大軍的糧草供應,並火速召其回京。

雍正到底有多急呢?

在康熙去世後第二天,他就命令愛新覺羅·延信馳驛赴甘州掌撫遠大將軍印信,並下了一道密諭,內容如下:

「你抵達後,將大將軍王所有奏摺、所有硃批諭旨及伊之家信全部收繳封固後奏送。如果將軍要親自帶來,你從速開列緣由,在伊家信帶至京城前密奏。你若手軟疏怠,檢閱奏文後,並不全部交來,朕就生你的氣了!若在路上遇見大將軍,勿將此諭稍有洩露。」

而這種火急火燎的召回,就導致西北十萬大軍群龍無首,進軍準部的行動也就停了下來。

饒是如此,倒還可以接受。

可是雍正不知道,一個人的怒火正在燃燒,而現在能壓住他的人走了,他就要開始爆發了。

這個憤怒的人叫羅卜藏丹津,他的憤怒是很可以理解的。

羅卜藏丹津,全名孛兒只斤·羅卜藏丹津。黃金家族後裔,固始汗的之孫、達什巴圖爾之子,按照輩分,他是被策凌敦多布幹掉的拉藏汗的親叔叔。

雖說是親叔叔,但是他的年齡卻比拉藏汗要小,而且由於他爹不是嫡子,所以在繼承權方面沒啥發言權。但是旁系歸旁系,由於其輩分高,所以在當時的和碩特諸部族中,他的地位很高。

拉藏汗死後,他的長子噶登丹衷被殺,次子蘇爾扎及其他汗室成員被送到伊犁監禁,這樣就導致整個和碩特部族群龍無首,這時候,羅卜兄站了出來, 聯繫清軍救援,配合清軍進軍。

看到其表現積極,在1718年,也就是在大將軍王允禵出徵的同一年,康熙在北京親切召見了羅卜藏丹津,並同時表示,驅逐準噶爾後,青海蒙古會一切照舊,且「將爾等內中立汗」。

這叫什麼?這叫畫餅。

羅卜兄看到大餅後很高興,打仗也很賣力,提供後勤物資也很及時,然而,等到仗打完了,他就發現這個事情有點不對了。

仗打完了,羅卜兄去找大將軍王,要求兌現諾言,在青海地區恢復和碩特汗國,給予他汗王的稱號。

但是大將軍王卻沒給他好臉,絲毫不提康熙答應的事,反而責備他之前進軍遲緩,還舉例說明,人家南路幾天幾天到達指定地點,你又是幾天幾天到達,就你這表現,還好意思要汗號?

至於羅卜兄是否真的消極怠工我也沒法考證,但是聯繫到這是給自己掙榮譽,他應該不會太消極。而老十四所說的很有可能是吹毛求疵,畢竟挑毛病這種事情,只要你幹活,總能挑出來。

羅卜兄當然很不高興,但是緊接著,讓他更不高興的事就來了,康熙的獎勵通知書到了。

羅卜兄跟他同族的一群蒙古王公一起跪聽獎勵,大家的心情都是很激動的。根據這份獎勵清單,羅卜兄他侄子察罕丹津被封為親王,羅卜兄他侄子的兒子額爾德尼額爾克託克託鼐被封為郡王,正當羅卜兄納悶怎麼還沒念到自己的名字時,他聽到了屬於他的賞賜:紋銀二百兩,緞五匹,沒了。

太傷自尊了,真的太傷自尊了。別急,還有更讓羅卜兄傷心的。

之前的青海西部基本是羅卜兄的領地,但是他的大侄子察罕丹津由於在本次戰役中表現突出,還封了王,這樣就需要給他冊封領地,可是清朝是不願意給他已被清軍控制的地盤,於是大筆一揮,你去跟你叔叔羅卜藏丹津擠一擠吧。

白幹了,徹底白幹了。

羅卜兄心中的怒火如同滔滔江水,延綿不絕,此仇不報,我枉叫羅卜!

可是當時老十四坐鎮西北鎮場子,他有火也不敢發,而雍正火急火燎的把老十四召回後,西北瞬間群龍無首,接班的愛新覺羅·延信不過是個貝子,威望、能力都不夠,所以羅卜藏丹津心一橫,反他娘的。

就這麼反了。

所以說,西北所謂的叛亂,也是雍正一手造成的。如果老十四繼續在西北鎮場子,給羅卜兄兩個膽兒他也不敢。

而後來平定羅卜兄的叛亂,也沒有電視劇演得那麼邪乎,那麼慘烈。年羹堯奏報的所謂:

「挑唆遠近喇嘛及百姓二十餘萬人,掠牛馬,燒草谷,抗官兵,犯西寧,青海大亂」,

一定是有點誇張的。

17世紀中葉,全青海加起來也就二十多萬人,這裡面包括老人、孩子、和尚、婦女等等,羅卜兄能調動的軍隊大概也就萬把人,所以說,對清軍而言,這也是實力碾壓。

最後補充一點,那位接替老十四的延信,也就是雍正對他撒嬌,所謂「朕就生你氣了」的那位,在雍正五年被永久監禁了。

根據事後的揭發,這位老兄在接替老十四後的一年內就貪汙了十萬兩白銀,這麼個人能鎮住西北,那就見鬼了。而他更大的罪名是,與阿其那等結黨,又暗地結交允禵,偏袒年羹堯。

在他監禁後不久,他就死了。

所以,皇帝對你撒嬌也不見得是好事兒。

青海平定後,雍正就開始籌划進軍準部。在他看來,老十四能辦到的事兒,我一定辦得更好。而要想攻擊準部,就必須先跟沙俄搞好關係。之前的《尼布楚條約》已經劃定了清俄東北的邊界,而康熙收復的喀爾喀蒙古和科布多的邊界還沒有劃定,於是,雍正就拍圖裡琛去出使俄國,要求劃界。

俄國人認為這會兒劃界對自己有利,於是同意圖裡琛的請求。

1727年7月3日,清俄雙方代表在離恰克圖10多公裡的布爾河畔舉行談判,清朝派去的首席代表是隆科多。

客觀來說,隆科多是個很有水準的人。

在康熙去世的第二天,尚未即位的雍正即命貝勒允禩、十三阿哥允祥、大學士馬齊、尚書隆科多等4人為總理事務王大臣。

在劃界前,隆科多與胡比圖就一起去清俄邊界勘察,對清俄邊界情況有了大致了解。

開始談判後,隆科多表現強硬,要求現場一切遵照中方禮節,俄國代表薩瓦不接受,雙方發生衝突。隆科多始終保持強硬態度,薩瓦要求撤換隆科多。在具體疆界談判中,隆科多按照康熙年間的《尼布楚條約》提出了一個邊界方案,其方案正是俄國原來擔心的以安加拉河為界,並從而提出對貝加爾湖以東地區(布裡亞特和尼布楚)的要求。由於俄訓令已經明確表示這些地區的歸屬不能讓步,雙方未達成任何協議。

談判期間,俄國代表團團長薩瓦經由傳教士巴多明結識了大學士馬齊,向其行賄,行賄物品是價值1000盧布的貂皮。後者(馬齊)「答應將在邊境上促使有關問題的解決有利於俄國朝廷」(俄國傳教士筆記)。馬齊把中國大臣們的態度和意見全部告訴了薩瓦,並鼓動朝中御史參劾隆科多結黨營私,私藏玉牒。

這就是雍正朝的總理王大臣,為了幾千兩銀子的貂皮,就出賣了國家所有的談判底線,可見京官就是沒見過世面。放個外任,一年妥妥幾十萬啊,也不用背負歷史罵名。

雍正帝抓到罪證立即譴其回京逮捕、抄家;十月,定隆科多四十一條大罪,於暢春園附近外圍築屋三楹,將隆科多永遠禁錮。

因為隆科多之前兼領理藩院的事務,所以還是很有外交經驗的,他被抓走了,原來第二順位談判代表博爾濟吉特·策稜成了首席。這個博爾濟吉特·策稜是康熙的女婿,雍正的妹夫,很猛,很勇敢,立了不少戰功。但是,他真的不會談判。

比起隆科多這種策划過康熙遺詔的政治老手,他在這方面就像個孩童一般。而雍正為了早點解決清俄邊境問題,以便發動後來那場全軍覆沒的徵伐準噶爾之戰,又不斷催促,這樣就導致這位駙馬爺幾乎答應了沙俄的全部要求。

沙俄通過這個條約,得到了貝加爾湖、烏丁斯克、色楞格河下遊等地,甚至連後來《恰克圖條約》的籤訂地恰克圖也劃給了沙俄。而此前恰克圖曾是中俄邊境邊貿重鎮,絕對在清朝的實際控制中,清政府還曾派理藩院司員駐其地,中文名字為買賣城。還有色楞格河下遊地區,沙俄此前從未染指,也被駙馬爺大筆一揮,全部給了沙俄。

正是這個條約,將貝加爾湖永遠讓給了沙俄。

劃定邊界條約後,雍正就開始籌劃攻滅準噶爾。

雍正七年二月,雍正召集大臣討論出兵準部的事兒,大學士朱軾、左都御史沈近思都說天時未至,不可出兵。副都統達福也說不可出兵,惟大學士張廷玉贊同對西北用兵。

雍正決意出兵,命傅爾丹為靖邊大將軍,出北路,也就是從科布多進軍。清軍總人數3萬,準噶爾能調動的兵力大致在1-2萬。

雍正九年六月,大軍進擊科布多,傅爾丹輕信了俘虜的話,輕敵冒進,遇到了準軍的伏兵,大敗。不久準軍圍攻清軍大營,傅爾丹失利,將領大多戰死。科布多不能守住,還軍察罕廋爾,康熙時期收復的喀爾喀蒙古自此丟了1/3。

這就是雍正的用兵水準,可見他弟弟幹得活兒,還真不是是個人就能幹。

比較有趣的是,在雍正朝帶兵徵戰西北的將領幾乎都難逃囹圄之困。

老十四不必說,年羹堯也不必說。比較有名的幾個,寧遠大將軍嶽鍾琪,雍正十年十月,以"誤國負恩"等罪被奪官拘禁;靖遠大將軍傅爾丹,雍正十三年被逮捕到京師下獄,並追論傅爾丹和通呼爾哈諾爾及烏遜珠勒失機之罪,公議當死;首任撫遠大將軍愛新覺羅延信,前面說過,雍正五年永久圈進。

當然,雍正也並非一無是處。

雍正執政最大的亮點就是他的幾項利國利民的政策,即「攤丁入畝」、「士紳一體當差、一體納糧」、「火耗歸公」等。

但需要說明的是,攤丁入畝的基礎工作,也就是核算人口和土地,是在康熙年間完成的。康熙五十一年,清政府規定以康熙五十年(1711年)的人丁數作為徵收丁稅的固定數,以後「滋生人丁,永不加賦」,廢除了新生人口的人頭稅。

而「官紳一體當差」的政策並沒有大規模推廣,即使是雍正朝也只在河南、湖北試行過,乾隆登基後立刻叫停了該項政策。

只有火耗歸公運行的不錯,而之所以運行的不錯,是因為地方官雖然不收火耗了,但是朝廷開始發養廉銀了。

雍正元年,雍正創建了這項薪給制度,本意是想藉由高薪,來培養鼓勵官員廉潔習性,並避免貪汙情事發生,因此取名為「養廉」。

養廉銀通常為本薪的10倍到100倍,光緒《清會典事例》記載:總督為13000至20000兩,巡撫為10000至15000兩,布政使為5000至9000兩,按察使為3000至8444兩。

在全國大部分地區,養廉銀比之前進的火耗多多了,所以火耗歸公就歸公了。

綜上,雍正確實幹了不少實事、好事兒,但是真的沒有電視劇吹得那麼邪乎。

不管怎麼改,老百姓的負擔都很重。

而康熙對其的評語,「為人輕率,喜怒不定」,是比較中肯的。

就這些吧。

相關焦點

  • 《雍正王朝》裡的雍正帝,和真實歷史相比,被大大美化了?
    《雍正王朝》電視劇,塑造的那個憂心天下的雍正帝,是有些用力過猛。只不過並不像《甄嬛傳》裡的陳建斌版雍正帝,把陰鷙表現的那麼明顯,更不像TVB劇裡的江華版雍正帝,把胤禛的殺伐表現在明處。劇中胤禛的城府直接放在明處,基本頭次觀看的觀眾就能看出來。所有朝堂集會上,胤禛的表現基本是不形色的。
  • 雍正王朝中諾敏和張廷璐必然會死,一開始他們就被雍正帝算計了!
    可是兩件事最終都讓雍正帝丟了面子,作為睿智的雍正帝,真的會這麼好忽悠嗎?這裡面到底還隱藏著哪些鮮為人知的秘密呢?本期楊角風談雍正王朝156:雍正王朝中雍正帝為什麼要殺諾敏和張廷璐?這一切早在他預謀中!可是,換種角度來思考,這兩件事真的對雍正帝是壞事嗎?其實並不是,這兩件醜事出現了之後,反而讓雍正帝籠絡了一批人才,同時也打擊了一批官吏,從最終結果上看,他賺了。其實這兩個案子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兩個人選都不是雍正帝親自選出來的,諾敏如此,張廷璐同樣如此!
  • 雍正王朝:「帝出三江口」是反詩?錯,這是鄔思道跟雍正帝的暗號
    在《雍正王朝》中,年羹堯之死可謂驚天動地,這位不可一世的大將軍,就因為殺害了孫嘉誠,就因為阻礙了新政的推行,最終落得自盡的下場。很多人都覺得,年羹堯就是太作,不是有句話叫「no zuo no die」嗎?實際上,他的作,只是一個安全隱患,真正釀成事故是多種安全隱患夾雜在一起,並最終觸發了死亡倒計時。
  • 雍正王朝,十四爺為什麼會懷疑四爺雍正皇位來源不正
    我認為,在這裡四爺出了一個昏招。那就是在紙質版的遺詔,並未公布之前。他就讓人拿著皇帝才能用的金牌令箭,去放出了圈禁中的十三爺。並且讓十三爺趕到豐臺大營,殺死了八爺的人,接管豐臺大營的兵馬。四爺的這個舉動,就是為什麼後世所有人,都會懷疑雍正的皇位來源不正的根源。因為如果你是正統,你根本就沒必要怕。雖然豐臺大營離京城很近,但是畢竟京城中的兵馬,都是由隆科多掌管的。
  • 雍正王朝:八王議政逼宮為何會失敗?其實雍正帝早已插入了臥底!
    在《雍正王朝解密》上一期我們談了轟轟烈烈的八王議政逼宮事件,在這場逼宮大戲中,貌似老八胤禩一直佔據主動,實際上,他們的一舉一動都在雍正帝的掌控之中。在《雍正王朝解密》上一期我們談了轟轟烈烈的八王議政逼宮事件,在這場逼宮大戲中,貌似老八胤禩一直佔據主動,實際上,他們的一舉一動都在雍正帝的掌控之中。
  • 雍正王朝:隆科多為什麼會背叛雍正帝,那天深夜到底發生了什麼?
    而老十三胤祥能控制豐臺大營的必要條件是,他必須得出九門,所以,所謂的隆科多控制了九門,根本就是隆科多自己吹牛而已,那麼作為雍正帝的舅舅隆科多,又有擁立之功,官職也做到了最大,為什麼要參與逼宮?被關押後,雍正帝深夜探視又隱含哪些秘密呢?《雍正王朝解密》106:雍正王朝中雍正為何秘密探視被關押的隆科多?背後秘密鮮為人知!
  • 雍正王朝:年妃犯了什麼錯,為什麼最後雍正帝和太后都拿她出氣?
    在《雍正王朝》中很多人的悲慘結局都是自己胡作非為,咎由自取的。
  • 雍正王朝中雍正帝登基後為什麼任用大太監李德全,卻殺了高毋庸?
    在《雍正王朝》中同樣也有幾個這樣的小人物,只不過他們的命運就沒有張五哥這麼幸運了,那麼他們又是如何落下悲慘的命運的呢?本期話題:雍正王朝中雍正帝為什麼殺掉自己府邸太監高毋庸,而選用李德全?一、我們看《雍正王朝》會有一個比較大的疑惑,按理說一朝天子一朝臣,雍正帝即位以後,本應該大力扶持自己的人,可是為什麼前期仍然選用康熙帝留下的老臣呢?甚至連身邊的貼身太監都不肯更換,這不是很奇怪嗎?
  • 《雍正王朝》裡的皇帝真是苦不堪言
    圖/《雍正王朝》說到這裡,我們不妨先來釐清文藝創作中歷史細節和歷史精神的關係。長久以來,圍繞所有歷史劇、歷史小說、歷史影片,都會爆發關於「還原度」的爭論:這部作品,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還原歷史真相?相當一部分受眾,似乎早就在心底默認了歷史還原度高即等於藝術水平高,但這條準則恰恰是經不起推敲的。
  • 《雍正王朝》中雍正是個憋屈的好皇帝,那歷史上雍正到底如何?
    1999年1月3日《雍正王朝》電視劇上映,上映以後可謂是好評如潮,創下了收視率新佳,並且斬獲了多項大獎。
  • 雍正王朝:雍正帝為什麼執意點逛妓院的劉墨林為探花呢?
    (楊角風談雍正王朝補15期,總165期)在《雍正王朝》中,支持雍正帝的所有大臣中,唯一一個死的比較冤的就是劉墨林。
  • 雍正王朝:康熙帝傳位給雍正帝的一筆經濟帳
    難道僅僅因為出身不好嗎?《雍正王朝解密》第53期:雍正王朝:康熙帝為什麼把皇位傳給老四,這個經濟帳你算對了嗎?一、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種感覺,我們看《康熙王朝》的時候,感覺暢快淋漓,主角康熙大帝簡直是BUG的存在,豪氣萬丈,仿佛一切都在他的掌控之中,看這部劇就是一個字「爽」!
  • 雍正王朝:老八臨終前給雍正帝寫了一封信,雍正看完吐血而亡?
    《雍正王朝》這部劇將雍正帝的果敢與多疑刻畫的淋漓盡致。直到去世前的最後一刻,他還在批改奏摺,足見其為大清江山嘔心瀝血。但是,在他去世之前,曾收到老八胤禩的一封信。難道這一封信成了壓倒雍正的最後一根稻草?我們都知道雍正帝心狠手辣,是出了名的,這也是他最大的弱點。做事太過急躁,而且待人非常嚴苛。長此以往,難免會急火攻心。
  • 胡玫「上香」求導演,張豐毅錯失四爺,成就唐國強《雍正王朝》
    四爺的人選為什麼從張豐毅變成了唐國強呢?接下來Q姐帶大家走近《雍正王朝》背後的創作故事。,在隨後兩年裡,兩人找來劉和平,羅強烈對《雍正王朝》進行改編,經過兩人的改編,劇本受到蘇斌跟劉文武的一致好評,當時所有人認為,這麼好的劇本,如果找不到合適的人拍攝,寧願不拍!
  • 《雍正王朝》中雍正皇帝為什麼一定要殺掉本欲將功贖罪的坎兒?
    (楊角風談雍正王朝第17期)在《雍正王朝》這部電視劇中,無疑,雍正帝是一個正面人物,是為民做主的好皇帝。
  • 雍正王朝:雍正能放過知道他太多秘密的鄔思道嗎?鄔思道結局如何
    《雍正王朝》中,鄔思道是一個神一般的人物,不出門便知天下事,運籌帷幄,最終幫助胤禛走向至尊之位。在封建王朝歷史裡,「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悲劇不斷上演,有很多一心輔佐主子成為帝王的人物,功勞顯赫卻落沒有好結局。那麼,鄔思道的結局又如何呢?聰明的鄔思道懂的「高處不勝寒」的道理,在幫助雍正奪嫡成功後,選擇遠離權力核心,以「半隱」的原則,才能保命。
  • 雍正王朝:孫嘉誠為何被雍正帝派往西北送死?問題在於他的一舉動
    在《雍正王朝》中有個人物的死引起了軒然大波,這個人就是孫嘉誠,也正是由於他的死,點燃了年羹堯滅亡的導火索。 那麼到底誰該為孫嘉誠的死負責呢? 《雍正王朝解密》82:雍正王朝中雍正帝為什麼要派孫嘉誠去西北?只因他做錯了一件事!
  • 盤點電視劇《雍正王朝》中的穿幫鏡頭
    《雍正王朝》這部電視劇能夠在螢屏上經久不衰靠的是老戲骨們的精湛演技與扣人心弦的故事情節。劇情緊緊圍繞康熙晚年發生的九子奪嫡是件開展,尤以太子黨、大阿哥一黨、四爺黨、八爺黨爭奪最為激烈,結果太子二次被廢,大阿哥胤褆被圈禁,八爺黨倒臺,四阿哥胤禛繼位,即雍正帝。
  • 《雍正王朝》:二十年來最耐看的清宮劇,演出了人間萬苦
    如果有,那麼二十年前的這部《雍正王朝》應該首先被提名。在它面前,幾乎二十年來的所有清宮劇都要相形失色。圖/《雍正王朝》 在原著小說裡,雍正一方面是一個勤政的好皇帝,另一方面也是一個陰狠多疑的專制君主。而在電視劇中,前者被放大,後者被縮小,唐國強飾演的雍正皇帝成了「水裡進火裡出,六部辦差民間闖蕩出來的鐵骨頭,硬漢子」,幾乎完全成為一個正面角色。
  • 雍正王朝中被圈禁十年的老十三胤祥為什麼一出來仍然能控制兵權?
    (楊角風談雍正王朝第76期)上一期我們插入了一篇《雍正王朝》中沒有體現出來的劇情,今天再回歸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