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經在網上問過網友這樣一個問題:"中國歷史上有一位皇帝,他是自己所在的這個王朝的第二位皇帝,同時也是最傑出的皇帝,他奠定了這個王朝的基業,使王朝在他去世之後又存在了近百年,但是他本人卻英年早逝,請問這位皇帝是誰?"
絕大數多的網友都毫不猶豫地回答道:"宋孝宗。"
宋孝宗35歲即位,在位27年,退位之後又當了五年太上皇,去世時享年67歲,這個年齡無論如何算不上是英年早逝,因此這並不是答案。
這個問題的答案是晉明帝。
晉明帝
晉明帝司馬紹是東晉王朝的第二位皇帝,是晉元帝和宮人荀氏之子,24歲即位,在位兩年。根據《晉書》和《世說新語》的記載,王敦稱司馬紹為"黃須鮮卑奴",因為荀氏是鮮卑人,所以司馬紹也遺傳了鮮卑人的特點,長得很像鮮卑人。
在東晉王朝存在的一百多年裡,晉明帝在位的這兩年是非常關鍵的兩年。
晉明帝經常和群臣討論歷朝歷代興衰的話題,當時有這樣一個故事。
有一次,王導和溫嶠一起去見晉明帝,晉明帝問溫嶠西晉王朝為什麼能統一天下,溫嶠沒有回答,過了一會兒,王導說:"溫嶠年輕,還不熟悉這一段歷史,臣來為陛下說明。"於是王導就將當年司馬懿時期為了奪權誅滅有名望的家族和寵幸培養自己人以及司馬昭殺曹魏皇帝的事給晉明帝說了一遍,晉明帝聽了後掩著臉伏在床上說道:"如果像您說的那樣,晉朝天下又怎麼能長久呢?"
王導
這個故事反映出晉明帝對晉朝通過不擇手段而建立起來感到十分擔心,他已經看到了未來晉朝的發展以及結局,也因此晉明帝盡了最大努力來改變晉朝的統治基礎。
晉明帝在短短的兩年時間裡主要做了兩件事情。
第一件事情是平定王敦之亂。王敦在晉元帝去世後圖謀篡位,武衛將軍王允之在酒宴上知道了王敦的陰謀就告訴了父親王舒,王舒就和王導一起把情況告訴了晉明帝。晉明帝做好準備後成功擊敗了王敦的軍隊,在平定王敦之亂後調整了江州、徐州、荊州、湘州四州將領,強化晉室對地方的控制權,削弱了王敦以琅琊王氏宗族佔據諸州抗衡皇室的不利局面。這一操作使晉朝因此有了一個相對比較穩定的發展空間。
第二件事情是調解南北矛盾。東晉王朝自建國以來,北方僑姓士族與南方吳姓士族之間一直有很尖銳的矛盾,吳姓士族往往受到排擠與壓制。晉明帝下令讓各地也要提拔吳姓士族,從此在為國家選拔官員的時候打破了宗族界限,這一情況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
作為晉朝皇帝,晉明帝能為祖先的作惡而感到羞愧,同時勵精圖治,改變了天下人對司馬家族的邪惡印象,雖然他在位只有兩年,但是正是這兩年的統治使司馬家的天下又維持了近百年,直到被劉裕建立的劉宋王朝所代替。
王夫之
東晉十六國是一個黑暗的亂世,在這樣一個強國林立的大國博弈中,晉明帝的出現就像是沙漠中的泉水,是晉朝最珍貴的也是唯一的光芒。王夫之在《讀通鑑論》中這樣評價晉明帝:"明帝不夭,中原其復矣乎(晉明帝如果不早死,中原就可以被收復了)。"能被王夫之給予這樣高的評價,雖然沒有秦皇漢武那樣耀眼,但是這也是歷史之神的公正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