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在吳山城隍閣看到那幅富麗堂皇的線刻畫上的民間故事和西湖名人後,心中有了點小衝動,想把西湖的民間故事也嫁接到自己的創作中來,儘管這些故事本身就是經典的,但換成自己的眼光和角度也未嘗不可。
今天來說一說《梁祝共讀》,《梁山伯與祝英臺》為中國四大民間愛情神話傳說之一,說的是浙江上虞祝員外之女祝英臺,女扮男裝到杭州讀書。途中偶遇會稽書生梁山伯,兩人一見如故,於是就在草橋亭中義結金蘭,而後又同在杭州萬松書院同窗共讀三年有餘。求學期間,兩人在學業上互相幫助,在生活上相互照應,結下了很深的情誼。
杭州萬松書院位於西湖南緣鳳凰山萬松嶺,來到檢票口,迎面就是一個亭臺式的階梯,那就是景區入口處。階梯的外裝飾浮雕,就是一個「梁祝共讀」的場景,梁山伯手持書本,引經據典,祝英臺唇槍舌劍,口吐蓮花,好一場讀書人腦力風暴互相促進的學習場景。
這個古香古色的門樓,應該更像當年梁山伯與祝英臺攜手進萬松書院時的地方,踏進這扇門,也就開始了三年的同窗,一同切磋學問,相互照顧扶持;夙夜展書讀,挑燈寫文章;春來花叢漫步,秋夜暢談理想;登山頂眺望西湖三島,爬石林「坐石弄花忘卻歸」;倆人學問見長,情分加深,共同分享快樂時光。
梁山伯生性憨直,始終未覺察到祝英臺為女兒身;而祝英臺卻早已芳心暗許,只是矜持未挑破。三年後,祝父催英臺回家。英臺以心愛的玉蝴蝶扇墜作為信物暗託師母做媒。
在離別時,梁山伯親自送祝英臺沿著長長的鳳凰山古道依依惜別。在離別的「十八相送」途中,祝英臺一次次借景喻情,向梁山伯暗示自己為女子,但梁山伯依然懵然不解。比如看到這「雙照井」,井前,英臺指著水中的倒影對山伯說:一男一女笑盈盈。山伯惱道:賢弟你怎麼將我比女人?
又比如,梁山伯看到了路邊的觀音堂。笑言道:「觀音堂,觀音堂,送子觀音坐上方。」祝英臺說:「觀音大士媒來做,我與你梁兄來拜堂。」梁山伯就說:「賢弟越說越荒唐,兩個男子怎拜堂?」
一路上,梁山伯有點怕祝英臺刁鑽古怪的比喻,而祝英臺感嘆這位梁兄怎麼笨如牛。十八裡相送到長亭,祝英臺說:「多承梁兄情義深,登山涉水送我行。常言道『送君千裡終須別』,請梁兄就此留步轉回程。」梁山伯說:「當年草橋結拜在此亭,如今,你我鴻雁兩分開,問賢弟你還有何事要交代?」
祝英臺假言做媒,以家中九妹許於梁山伯,並約定時日,請山伯來祝家相訪求婚。倆人分手後,梁山伯回書院經師母點破才恍然大悟,英臺是個女兒身。山伯興衝衝趕往上虞,向祝家求婚。但祝父已將英臺許配給上虞太守之子馬文才了。梁山伯在悽楚悲憤中與祝英臺「樓臺相會」,滿腔熱情化作烏有,回家不久即鬱悶而逝了。
英臺聞之,悲憤不已。結婚當日,向父親提出要先到山伯墓前拜祭,否則寧死不上花轎。祝父無奈,只得應允。英臺在墓前哭祭時,突然天昏地暗、電閃雷鳴。在狂風暴雨中,墳墓豁裂。英臺縱身躍入,墓包徐徐合攏。過後,風雨頓息,陽光燦爛,山伯與英臺化作一對彩蝶飛舞而出,他們的愛情在歷經風雨過後獲得了自由和再生。
《梁山伯與祝英臺》是中國最具魅力的口頭傳承藝術及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是唯一在世界上產生廣泛影響的中國民間傳說。而萬松書院則是梁祝千古絕唱的愛情故事在此起源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