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這代年輕人,跟父母的代溝體現在哪裡?
是發微信時候的那一個意味深長的
,還是有一種冷叫你媽覺得你該穿秋褲?
有時候,這些代溝讓我們無奈、頭疼,也因為解釋不清鬧出過很多誤會;
但更多時候,這些思想上的差異,也讓我們看到了父母最可愛的一面。
吃飯篇
Amy,一個對社交有十級鍾愛值的職場女孩。
用她自己的話來說就是:「每天工作那麼累,下班了還不能約朋友吃個飯聊聊天?」
話糙理不糙,安排!
朋友們的飯局沒什麼禁忌,九宮格火鍋、變態辣雞翅,大魚大肉大快朵頤。
最重要的是,開餐前要花三分鐘找角度拍照,這麼精緻的飯菜不發朋友圈簡直是罪過。
叮咚,您的朋友圈動態提示,某位好友正在為您演繹深夜食堂的誘惑。
反觀媽媽們的朋友圈,吃飯必須是清淡健康的養生局。
涼拌菜、素餃子、清炒一切,此情此景不由得讓人想起那句歌詞:
手裡捧著窩窩頭,菜裡沒有一滴油……
盆友們,在線求助:老媽做的飯實在太淡,如何背著媽媽點外賣?
旅遊篇
發朋友圈兩分鐘,拍照兩小時,人間真實。
對於熱衷朋友圈社交的年輕人來說,發出被人稱讚的照片,並且收穫一堆點讚小紅心,是極大的成就感。
而這背後,自然少不了天時、地利、人和,簡言之,風景很重要。
Linda的美照都是旅遊時「不經意」被抓拍到的,眼神迷離不對焦,頭戴草帽手拿香包,每一張看似簡單的照片,背後都是Linda跑了幾個小時換來的。
每到一個景點,Linda從來都不認真遊覽,而是第一時間穿越人海跑到著名的網紅點拍照打卡。
至於山山水水、風土人情,那都是次要的,照片拍的好這趟就沒白來。
於是呈現在我們朋友圈裡的旅遊照,都是費了好半天勁搗騰的「精修圖」。
而媽媽們呢,由於體力懸殊速度比較慢可以理解,關鍵您這指點江山微服私訪的氣勢……真的不怕太晚了景區關門嗎?
媽媽們的景區照有法寶,顏色各異的紗巾,不管是戴頭上還是披身上,盡顯雍容華貴。
凹造型神器,媽媽牌紅絲巾,你值得擁有。
業餘生活篇
媽媽們的宅家時光,以前是研究菜譜、打掃衛生,到了退休年齡以後多了一樣——
跳廣場舞。
說起歌曲,在母上大人面前我們都得甘拜下風。
不管是《小蘋果》還是《最炫民族風》,媽媽們能對歌詞倒背如流,配上動感的節奏,每一個動作都能精準卡在點上,這些你不服都不行。
當然了,作為國粹,麻將也是媽媽們朋友圈裡的必備項目。
人數不夠,朋友圈喊一波,分分鐘湊夠替補隊員;
手氣佳、把把連胡,必須得掛字嘚瑟一下:感謝姐妹們讓著我,今天的麻將局贏得我都不好意思了~
而年輕人的周末時光,主要分為兩個方向:
一類是宅家看劇打遊戲,來點小酒、煎個牛排,朋友圈上展現的是歲月靜好;
另一類是書店/展覽/練舞廳等等場地,充實閒暇時光,配字:今天又是不虛度光陰的一天呢!
感悟篇
在網上看到一個段子,有網友說:
「昨天跟我媽拌了個嘴,結果今天早上就看到她朋友圈轉了一篇文章,名字是《跟父母頂嘴的都是不肖子孫》,這暗示是不是有點太明顯了?」
雖然只是個段子,但也說出了大多數人的心聲。
如果你有觀察會發現,媽媽們的朋友圈通常會轉發很多文章,比如《xxx不能再吃了,會致癌!》《人要學會看淡,不生氣的人最長壽》《孩子大了,天高任鳥飛》……
不知道為啥,媽媽們對養生、情感、生活類的文章情有獨鍾,不光是在自己的朋友圈普及,還會私聊我們特意轉發一遍。
嗯,沒有被媽媽轟炸過的對話框,都是不完整的。
至於我們的朋友圈,那就精彩了,可以說是應有盡有。
看到新鮮的事,朋友圈分享一下;特別討厭/喜歡某個人,朋友圈廣而告之;半夜睡不著想吃雞了,朋友圈找一下盟友。
這麼一看,不得不感慨,生活還是非常美好的~
我們跟父母兩代人,因為生活的年代不同,接觸的事物不同,以至於產生了「代溝」這號名詞。
雖然他們總是對我們的微信頭像和朋友圈內容指指點點,我們也時常看不明白他們轉發的迷惑文章,但不可否認的是,我們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表達愛。
之前有一項關於「你的朋友圈會不會屏蔽爸媽」的調查,有很大一部分年輕人表示會。
無獨有偶,我也看到過一項關於「你會看爸媽的朋友圈嗎?」的街頭採訪,很多人同樣表示否定。
事實上,當我們開始離家工作之後,跟父母的聯繫變得越來越少,有時候電話都想不起來打。
而朋友圈是我們遠程參與對方生活的方式,雖然他們不一定認可我們的生活方式,卻可以透過屏幕看到我們健康、有生機的活著。
無論如何,請給他們參與你生活的權利。
寫在最後:
昨天失眠,凌晨2點發了個朋友圈,早上起來差點沒被我媽數落死……
雖然我媽總是監視我的朋友圈,繼而監督我的生活,但是被這麼罵著,竟然還有點小幸福~
媽媽們都是刀子嘴豆腐心,罵得越狠愛得越深,我都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