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疾病患者就診的時候,經常能聽到醫生說一個名詞「腰椎不穩」或「腰椎失穩」。
腰椎不穩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1987年Write等第一次提出脊柱穩定性的概念,將「生理條件下脊柱各結構能夠維持其相互間的正常位置關係,不會引起脊髓或者脊神經根的壓迫和損害」稱為「臨床穩定」。
腰椎穩定性是由腰椎間盤、椎間小關節和韌帶共同維持,並受周圍神經、肌肉、腹壓等影響。
美國骨科醫師協會(AAOS)定義是:腰椎間關節在正常負荷情況,不能保持其生理對和關係,出現異常的活動範圍增大及由此引起的一系列臨床症狀。
簡單來說,腰椎不穩就是腰椎椎體獲得超出其本身的活動度及由此導致人體表現出一系列症狀。
2016年,Muto M根據腰椎不穩出現原因將其分為退行性、創傷性、醫源性和腫瘤性四種。
從臨床統計來看,決定椎體活動範圍的腰椎間盤和決定運動方向的椎間小關節退變性病變是臨床常見導致腰椎失穩的因素。
臨床上,腰椎不穩的患者通常會表現出急劇的下背痛和活動能力喪失。
患者日常生活中,通常有以下經歷
1腰部酸脹、無力,久站後有"折斷感
2不願長久站立及攜帶重物,以減輕腰部負荷
3有根性刺激症狀但平臥後明顯減輕
4在腰部屈伸活動中突然發生腰部「受阻」感或輕微活動即引起突然的下腰痛。
腰椎不穩的危害還表現在
1椎體活動異常
2刺激、壓迫周圍神經、血管等組織;
3加重腰椎退變、骨質增生,導致腰椎滑脫、椎管狹窄;
4由於腰椎不穩經常發生於腰4/5和腰5/骶1,可能導致馬尾神經症候群。
臨床上,對腰椎不穩的治療主要是根據患者病情選擇保守治療或手術治療。
當然,在選擇治療方式前,需要首先明確患者病情。
神經脊柱外科醫生在腰椎失穩的診斷中需要結合患者症狀、體徵及影像學檢查。
腰椎不穩的實質和重要表現都是相鄰椎體位移異常增加,臨床上最廣泛使用的檢查方法是腰椎X線片。
普通的直立位X線平片很難看出退變節段椎體間後緣相互位置的變化,因此,腰椎不穩的診斷中需採用腰椎完全屈曲和伸展時的動力位X線平片。
腰椎不穩的測量主要測量矢狀位平移(ST)、節段間角度(SA)、後方張口( PO)與屈伸量的關係。
具體的方法
ST:測量c與d之間的垂直距離,將差值定義為ST量(ab)
SA:計算椎間角度差異[β(α)]
PO:X線片上的椎間角(α)
在多見的退行性不穩定測量中「腰椎不穩」的標準是:
動態滑動>屈曲/伸展3mm
靜態滑動≥4.5mm
角度> 10-15°(Ross J,2015)
腰椎不穩的診斷中,有一個決定性的因素——動力位X線平片必須正確反映患者椎體間的情況。
研究表明
動力位X線平片拍攝缺乏標準化的程序,並且取決於患者的努力和配合,因此經常難以正確展示患者的腰椎不穩的正常情況。
那麼,該怎麼拍一張標準的動力位X線平片呢?
2019年《Spine》發表的一篇文章中,作者對92例診為L4-5型退行性腰椎滑脫症的患者分為有手引導和沒有手引導(常規)兩組去做動力位X線平片,並通過對比ST、SA、PO和LL等指標進行評估。
結果顯示
有手引導患者所做的動力位X線片顯著高於無手引導患者所拍的X線片,在腰椎不穩的診斷中準確性更高!
有手引導和沒手引導
各項數據對比
有手引導↑↑ 無手引導↓↓
所以,要拍到一張能正確反映患者病情的、標準的動力位X線平片,最好是能由醫生通過有手引導完成。
但是,X線是有輻射的。
作者建議
拍攝動力位x線片的時候,可以在患者前方放置桌子,使其能獲得足夠的屈曲。
拍攝標準的腰椎動力位x線片
你學會了嗎?
今日,我科為一位「腰椎滑脫、腰椎管狹窄」患者手術。
老年女性,60+歲。
腰部劇烈疼痛,間歇性跛行嚴重,只能走50米左右
影像學檢查顯示」腰椎滑脫+椎管狹窄「與患者症狀和查體結果吻合。且患者目前症狀極為嚴重,手術指徵明確。需要手術復位減壓
術中
術後,患者症狀緩解明顯,治療效果滿意!
腰椎滑脫的分級和治療
臨床上,根據腰椎滑脫的嚴重程度將其分為五級。
腰椎滑脫患者以下情形需要手術:
1、Ⅱ度以下通過正規的保守治療無效,嚴重影響患者生活和工作;
2、伴發腰椎間盤突出或腰椎管狹窄,並表現出相應的下肢、馬尾神經症候群;
3、病程長,且病情呈現進展性;
4、滑脫Ⅲ度以上的患者。
參考文獻Tomonori Morita……(2019) Do We HaveAdequate Flexion-Extension Radiographs for Evaluating Instability in Patientswith Lumbar Spondylolisthesis? Spine.doi:10.1097/brs.0000000000003203.PMID: 31415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