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隨著古裝電視劇《清平樂》的熱播,引發了大家對劇中主人公—宋仁宗的關注。歷史上的宋仁宗名趙禎,他身世離奇,是宋朝第四位皇帝,也是宋代在位時間最久的皇帝。
宋仁宗在位期間,任用範仲淹等賢臣,勵精圖治,社會經濟繁榮,科學技術和文化也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史家將其統治時期概括為「仁宗盛治」。
宋仁宗繼承祖制,尊奉佛教。天聖六年(1028年),御製《三寶贊》,賜予宰輔及譯經院,號召宰相大臣崇佛敬僧。仁宗非常注重傳法譯經,曾御製《天竺字源序》,賜予譯經院。《天竺字源》以華梵對翻而成,是我國聲明之學的開端。
為了加強譯經力量,仁宗還請宰相文彥博、章得象兼譯經潤文使。由於仁宗重視譯經事業,優待梵僧,使印度貢梵經僧達八十人之多,去印度取經者有一百三十八人,取回梵本1428,譯成564卷。這是繼唐代以來我國譯經事業的又一發展時期。《清涼山志》記敘:「自太宗至仁宗三代聖主,眷想靈峰,流光五頂,天書玉札,凡三百八十軸。恢隆佛化,照曜林藪。清涼之興,於時為盛」。
宋仁宗作為一名帝王,他寫過一篇《贊僧賦》,並流傳至今。在賦中,他表達了對出家生活的豔羨和對僧人的傾慕。
夫世間最貴者,莫如舍俗出家。若得為僧,便受人天供養。作如來之弟子,為先聖之宗親。出入於金門之下,行藏於寶殿之中。
白鹿銜花,青猿獻果。
春聽鶯啼鳥語,妙樂天機;
夏聞蟬噪高林,豈知炎熱;
秋睹清風明月,星燦光耀;
冬觀雪嶺山川,蒲團暖坐。
任他波濤浪起,振錫杖以騰空。
假饒十大魔軍,聞名而歸正道。
板響雲堂赴供。鐘鳴上殿諷經。
般般如意,種種現成。
生存為人天之師,末後定歸於聖果矣。偈曰:
空王佛弟子,如來親眷屬。
身穿百納衣,口吃千種粟。
夜坐無畏床,朝睹彌陀佛。
朕若得如此,千足與萬足。
《贊僧賦》的產生,固然和兩宋始終面臨外敵覬覦而不得不對宗教相對寬容的政治環境不無關係。但在一定程度上更是一個帝王對「僧寶」崇敬之情的自然流露。
縱觀中國歷史,中國僧侶的命運往往隨著統治階層「崇佛」或「滅佛」的歷史波瀾而沉浮,但在廣大信眾的心裡,僧人們所象徵的僧寶始終不變,人們對僧寶的崇敬也始終如一。
在浩瀚如海的佛教經典中,關於頌揚僧寶功德的論述不勝枚舉,如在《隨念三寶經》中,對僧寶功德概述為:
僧者,謂:正行、應理行、質直行、和敬行,所應禮敬,所應合掌。清淨功德,淨諸信施。所應惠施,普應惠施。
《阿含經》云:
我末法中出家人,志求菩提微妙果,
於濁苦惡世界中,常在如來清淨眾。
僧中或有求四果,或以證果在僧中,
此等八輩諸上人,和合僧中常不斷。
或有深廣學智慧,或有息慮習諸禪,
並皆集在僧眾中,猶如百川歸大海,
殊勝妙寶大德僧,長養眾生功德種,
能予人天勝果者,無過佛法僧寶眾。
《贊僧功德經》云:
佛日滅沒雖久遠,僧寶連暉傳法燈;
猶如龍王降甘雨,大地萌芽普洽潤。
和合僧寶亦如是,雨於如來妙法雨;
滋潤枯渴諸群生,長養善芽功德種。
於多劫中宿植田,得為如來弟子眾;
處在賢聖法海中,飲妙解脫甘露味。
傳持世尊末代教,流化十方諸國土;
利益一切諸眾生,令佛法輪恆不絕。
佛教的種種經典,都分別從不同方面和層次指明:僧寶了悟甚深法性,世間無論何人,皆應對僧寶合十頂禮,表示恭敬。因為只有仰賴僧伽,才能引導眾生趣入解脫。供養僧眾,能令有情培植善根,增上福報,即稱其為淨諸信施。
三寶之中,雖以佛寶為最珍貴、法寶為最殊勝,卻以僧寶的地位最重要。佛陀滅度之後,佛教的道場,要由僧寶來住持,佛教的經典,要有僧寶來保存,佛教的文化,要由僧寶來傳播,佛教的信徒,要由僧寶來接引。
佛陀在世時,佛弟子以佛為中心;佛陀滅度後,佛教則更重僧寶。所以,現世信仰佛教,應該以僧寶為歸依。恭敬三寶,也應該以僧寶為著眼。
三寶為一體,皈依佛、皈依法而不皈依僧,便不成為皈依。真正的皈依,必須是虔誠的相信三寶,而不是一二寶。僧寶功德無量無邊。依靠僧寶所植善根,乃至輪迴未盡,直至最終證悟成佛,都永無枯竭。所以我們應如理如法皈依僧寶、隨念僧寶,所獲利益必然無量無邊。
華嚴海會,十聖三賢,
華臺寶座擁諸天,
法界廣無邊,助佛宏宣,
陸地綻金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