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快報訊(谷偉 潘榮 陸雨瀟 文/攝)9月1日,南京德基廣場,各家奢侈品門店前的「長龍」短了不少。大部分品牌當天也並沒有出現傳說中的漲價。而從七夕前後開始,從北京SKP到南京德基、上海恒隆,奢侈品排隊潮如出一轍,原因都是「9月開始將會一波漲價」的傳聞。為什麼「說好」的漲價卻沒有漲?是誰在製造漲價傳言?對於奢侈品店來說,此次漲價擱淺又意味著什麼?現代快報記者對此作出報導。
△奢侈品牌店外,消費者排起長隊
七夕,高奢商場成了「奧特萊斯」?排隊是從七夕前開始的。8月23日,七夕前一個周末,南京德基廣場LV、GUCCI等奢侈品牌門口排起了長隊。到了七夕當天,幾乎所有奢侈品牌門口都在大排長龍,尤其以LV等頭部品牌為甚。
類似的情況還出現在北京SKP、上海恒隆廣場、廣州太古匯、長沙IFS……「人多得像東西不要錢一樣」「今夜沒有高奢商場,家家都是奧特萊斯」,網友們紛紛表示驚呆了。
△排隊的消費者
真的是七夕「為愛買單」嗎?七夕當天,南京德基廣場推出了會員消費2倍積分活動,奢侈品牌中,除了Dior和LV,其他都參加活動。但七夕過去,隊伍還在,而且這一排就排了一個星期。直到8月31日,現代快報記者再度來到德基廣場,多家奢侈品店門口仍然排著長隊。
大排長隊更可能的原因是漲價風聲。早在8月中旬,不少代購就在朋友圈「預告」,多個奢侈品牌9月1日起都會漲價。
「這款包我都觀望了一年多了,眼看著它一點點的往上漲,還是狠不下心來下手。最後還是老公勸我說,反正要買,現在買也算省錢了。」 小吳碩士畢業剛滿1年,她從讀研時開始,每年會給自己買一款品牌包包作為年度禮物。這次,她特意想趕在漲價之前在門店拿下觀望已久的包。
已經工作6年的韓女士,即將迎來30歲生日,想買個包作為給自己的生日禮物。聽說包要漲價,她特意在調價前一天來選購。她看中一款Chanel,價格在4萬元左右。「我工作經常需要去談生意,當然要背個好點的包。」
漲價擱淺,誰在製造漲價傳言?△消費者在某奢侈品店內選購
9月1日到了,排隊潮是如期散去,但意外的是,大多數奢侈品牌並未漲價。僅Tiffany工作人員表示,計劃在9月2日漲價,漲幅在10%左右。Prada工作人員則表示,計劃在9月份進行調價,具體時間還沒確定。
那「漲價」的說法是哪兒來的?不少人都表示,是從朋友圈代購或者小紅書之類的社交平臺看到的消息。8月中旬甚至更早,關於奢侈品漲價的消息就在流傳。
「重要通知,9月1日起,LV、GUCCI、卡地亞、寶格麗、MaxMara等多個品牌都會漲價。」「現在能買的趕緊買了,不能買的未來可能會越來越遠。」還有代購稱,「LV暫時不要詢價了,店內已經在換標籤了,暫時哪些款式漲,完全不知道。」
在小紅書上,任意搜索一款奢侈品包,一則「LV9月1日又漲價」的帖子被推送到最顯眼的位置。該博主表示,「據國內外sales的消息,LV9月1日又要漲價,熱門款漲幅在15%-20%……」另一位時尚博主則表示,「聽sale小姐姐說,奢侈品在9月就要全線漲價了。」
漲價的消息也得到一些品牌銷售的「確認」。8月31日下午,記者在一家奢侈品店內詢問是否要漲價,一位工作人員表示,在9月1日0點,公司系統會進行調價,部分商品漲幅在10%左右,「如果有心儀的商品,趕緊下手。」但是9月1日,這家店並未漲價。其他店的工作人員則表示,公司在7月1日剛漲過價,這麼短時間不會再次上漲。
漲價有理?疫情考驗奢侈品公司業績實際上,早在今年五六月份,當時的一波漲價風就曾讓多地商場奢侈品門店出現排隊潮。今年上半年,多家奢侈品牌已經進行過提價。Chanel5月份宣布,受疫情影響,生產成本、原材料價格以及匯率波動等原因,將在全球範圍內上調手提包以及小皮具商品價格,整體漲幅在5%-17%左右;LV在3月份提過價,5月份再次提價,涉及全線產品,部分熱門款價格漲幅超10%。
業內人士認為,連續提價,一方面是因為疫情帶來的成本上升,但更重要的還是通過漲價刺激銷售,提升收入。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 LVMH銷售額下降28%,淨利潤更是同比暴跌84%,僅有5.22億歐元。開雲集團淨利潤則大跌53%,跌至2.73億歐元。GUCCI、聖羅蘭等品牌銷售額均有驚人降幅。
第一太平戴維斯今年7月發布的《中國奢侈品零售》報告稱,由於疫情期間被迫停工停產以及轉產防疫用品等原因,許多奢侈品牌產能大幅收縮,導致部分品牌熱門產品斷貨。此外,國際物流受到限制,產品供應鏈大受影響,導致數個頂級品牌如LV、Chanel等選擇產品提價。「至少目前看來,提價對產品銷售並未帶來負面衝擊。中國的高淨值人群連年增加,其資產及財富受到疫情及短期經濟疲弱的影響有限,手中仍有足夠的現金來購買奢侈品。」
漲價擱淺是在等待時機?9月1日漲價擱淺後,後面還會不會漲?有消費者發現,確實有一些品牌已經在海外市場調價。但中國市場是否相應上漲,目前還不得而知。多家奢侈品門店工作人員對記者表示,調價一般並不會提前通知,通常前一個工作日才會正式通知。
隨著今年多次漲價,繼續漲價的空間還有多大、漲價策略能否長久,外界都有爭議。有分析師提醒,漲價舉措有可能造成消費者牴觸。另一方面,隨著中國市場日益重要,在中國市場的漲價更值得謹慎。
第一太平戴維斯的報告稱,中國消費者的境外奢侈品消費佔其奢侈品消費總額的比例一度超過70%,但這一比重在2018年起持續下降,而疫情影響下,出國旅遊及代購受限,更是加速了消費回歸國內的趨勢。
其實,儘管奢侈品歷來將漲價作為長期策略,但近年來,在中國市場不但漲價頗為謹慎,甚至多次出現「降價」潮。大約從2015年開始,一些奢侈品牌在國內商場的折扣活動多了起來,抹平全球價差是一個原因,關稅等成本下降也是一個原因。2019年4月1日,響應國家增值稅減讓政策,GUCCI曾宣布降價3%,這一消息當天甚至登上熱搜。
當時,不少網友摸著自己的錢包表示:「我飄了,連GUCCI降價的新聞都敢點開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