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賦也許是對事物獨特的一種感知能力,也許是過人的記憶力與理解力,也許是對某些領域的卓越敏感度。並且,天賦不同於技藝,技藝需要靠後天訓練而熟能生巧,而天賦卻不同。天賦才能,理應生來閃耀,更應珍而重之。
《心靈捕手》的主角威爾告訴我們:天生明媚的驕陽也曾黯淡彷徨;敢於追隨內心的選擇,本身就很輝煌。迷茫、彷徨、失落等等,在每一個流逝的日子裡,在世界的每個角落,在每個你我身上,都在發生著相似的故事。
在電影《心靈捕手》中,主角也曾經歷迷茫、彷徨、失落,而他最終找到了方向、堅定前行,重拾起最珍貴的希望。
影片的主角威爾在數學上有著非凡的天賦,但他卻是一個放蕩不羈的不良青年。他有幾個非常要好的朋友,查克是當中最年長的。每次去工地上班之前,查克總會拿著一杯咖啡來到威爾家裡,然後兩人愉快地去街上無所事事地消磨時間。
一次,蘭博教授在走廊牆上的公布欄寫下一道很困難的數學題目,結果題目在第二天就被解了出來,可沒人知道這位解題者是誰。
於是,蘭博教授在公布欄上又寫了一道更難的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這道全體教授花費心力解了兩年的題目,卻被清潔工威爾輕而易舉、隨手解了出來。
蘭博教授想辦法拿到了威爾的聯繫方式,但兩人的第一次見面,卻是在法庭上。威爾因打架鬥毆被法庭拘留,在法庭審判時,隱去了威爾創傷累累的過往經歷。
最後蘭博教授願意為威爾保釋,條件有兩個,與他一起參與數學研討會,以及每周要看心理醫生。即使威爾抗拒接受心理治療,但他覺得總比待在監獄裡好,於是便同意了。
接連換了幾個心理醫生,都對威爾毫不配合甚至反唇相譏的做法束手無策,蘭博不得不求助於大學室友尚恩,在尚恩的努力下,兩人由最初的對峙轉化成互相啟發的友誼,威爾從此打開了心扉,走出了陰影,找回了自我。
當威爾面臨有關未來的選擇時,蘭博教授與尚恩的意見出現了分歧。蘭博教授不希望威爾浪費他的才華,為他安排好了工作面試,蘭博認為有才華卻不去真正地使用它,是令人痛心的。而尚恩卻告訴威爾,只需要跟隨自己的內心。
回到家中,威爾的朋友查克對他說:「我每天到你家找你,我們出去喝酒笑鬧,那很棒。但我一天中最棒的時刻只有十秒——從停車到你家門口。每次我敲門,都希望你不在了,不說再見,什麼都沒有,你就這麼離開這裡。我懂得不多,但我很清楚。」威爾的朋友也希望他能帶著自己的才華離開這個小地方,去開闢自己的一番天地。
但是,威爾從未離開過波士頓。沒有離開過,也就無法理解「回來」的意義,無法理解「選擇」的意義。朋友們為威爾組裝了輛「新車」作為生日禮物,也在暗示著允許他離開,是對他的祝福,也是對他的期待。
終於在之後的某天裡,當朋友們如往常般來接威爾,卻發現他的房間空空如也。查克的表情有一刻的失落遺憾,但隨之又變為了理解和釋然,他發自內心地為威爾感到高興。
威爾踏上了加州之旅,他沒有接受蘭博教授的安排,而選擇去尋找他心愛的女孩。路在延伸,誰都不知道接下來會繼續發生什麼,但我們相信,他的心已經做好了準備。
這不是一部悲劇電影,卻令人頻頻淚目;它不是一部友情電影,卻令人對真正的友情心生嚮往;它不是一部心理學紀錄片,卻令我們思考當代人普遍的心理困境。
《心靈捕手》一如它的名字,能將人內心最柔軟的部分打撈起來,就像蘭博教授一遍遍地告訴威爾的那樣,它告訴我們:很多事情,不是你的錯。內心聰慧而敏感的人,他們的心靈善於創造,也同樣善於堆積。
在威爾的心中,堆積了太多太多的苦澀,先被父母拋棄,後來4次被送人寄養,其中3次被嚴重虐待。殘破的童年塑造了他性格中的敏感。他用最刻薄的字眼譏誚世間庸塵,卻不願敞開心扉面對所愛之人。
但威爾是幸運的。在他的身邊,有尚恩這個心理導師,是他告訴威爾:「正是那些小的缺點,使你遇到對的人。」每個人都有一些小缺點,人們稱之為「不完美」,但尚恩卻說,「是它們選擇讓誰進入我們的世界」。
因此,或許我們都不必為正在建立的親密關係而感到不安。你並不完美,但總有人願意無條件地接受你的不完美,你們對彼此來說,就是完美的。接納自己的不完美,才能收穫內心的輕盈;擁抱殘缺的過去,才能開啟嶄新的未來。我們在生命中會遇到什麼人,常常無法提前預知,但我們和什麼人建立聯繫,取決於我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