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紀漲起來後,對重新看的片子總是有更複雜的體會。
故事很簡單,無外乎兩個聾啞人,關於孤獨、關於生和關於死的體察
從中能看出北野武的存在主義思想。
先聊聊存在主義。
斜眼哲學家薩特在他的著作《存在與虛無》中提出了以下幾個觀點:
1.世界是荒謬的
薩特發現,世界時不時會出現一些荒謬怪異的現象,無法用任何已有的邏輯理解。
在薩特的小說《噁心》中,主人公無意間摸到了汽車座位的把手,一種難以描述的感覺襲來,他把手從座位上抽了回來,忽然對這個叫「座位」的物體產生了極度的陌生感,「座位」一詞開始從概念中脫離出來。
這就像,看一個字看久了,會發現自己似乎不認識這個字了一樣。
座位這個詞被定義為「人坐的東西」前便是座位自身了,它早已存在,而不是因為人把它定義為「座位」後才存在。
那麼是誰定義座位成為座位了呢?
這就好比說,我們本身是「人」,社會和他者卻為我們下了各種定義,我們熱衷地扮演著醫生護士警察、帥氣醜陋、上流下流的身份標籤,卻忘了我們本身是「人」的真理。
至此,人們開始察覺到了世界的荒謬性。
2、人應該自由選擇
存在主義從海德格爾便發軔了,他提到了人的存在。
首先,人是被拋入世的,因此有了煩惱。我們無法決定我們從哪裡來,我們何時來,我們怎麼來。從一開始,我們就沒有選擇出生的權利,無論健康疾病,還是貧窮富貴,我們都要誕生。
其次,人是面向死亡的存在,因此有了畏懼。比誕生好一些,起碼我們尚有選擇如何死去的權利。
薩特的第二個觀點,就是建立在這一切的基礎上。在我們意識到世界和生命的荒謬後,自由選擇才是重中之重。
正是在這種痛苦、不安和煩惱、畏懼中,自由讓我們創造了意義,擺脫了定義的束縛。
我們意識到了世界的荒謬性,我們於是要離開這個洞穴。
3、自欺
薩特認為,我們不應該生活在自欺中。
什麼是自欺呢?
當我們告訴自己事情必須以某種方式結束,並拒絕其他選項時,我們就在自欺。
比如說:
「我一定要考上xx大學」
「我一定要在這裡努力工作」
「我一定要在30歲前結婚」
等等,都是自欺。
這是對自由的背叛,對物質的妥協。
你本可以去更好的學校、換一份喜歡的工作、找到更好的伴侶
然而我們一邊放棄了這些自由選擇,一邊說著「現實所迫,金錢所迫」這些經典臺詞。
當我們希望獲得自由時,首先醒悟自欺。
北野武令人心潮澎湃的功力從來都是強大的
不需要臺詞,不需要表情
只需要一片海和一首曲子
就將人類生命的原始吶喊交代了。
用沉默營造層次豐富的波瀾,用平靜的鏡頭講述無語的黑色幽默。
茂的女友貴子,流過兩次淚,總是因為愛情的瑣碎:或是從公車奔向戀人的牽掛,或是吃醋生氣又和好的委屈。
而到最後,貴子卻一改愁容,帶著燦爛的笑容隻身來到千葉的海灘,將茂的衝浪板推進海的遠方。
北野武毫不吝惜地把時間鋪在沒有邊際的徒步鏡頭中,無論是單人雙人、雨裡晴天、男男女女,似乎只有在這種不計意義的步行中才能感受到大地的存在地位。
無論是永遠消失在海灘的茂,還是遠遠看著的貴子,都在努力地做著生命的自由選擇
要麼說人類的讚歌是勇氣的讚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