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張相片拍攝於1963年的香港彌敦道,照片在網絡上反覆轉貼,加上過了50年的版權期限,我們就來說說這張相片的故事。
彌敦道,是1860年開始動工的街道,剛開始叫羅便臣道,1904年,香港總督彌敦下令開始拓寬,並於1909年3月19日改名為彌敦道至今,成為香港九龍的主幹道之一。
60年代的舊照片難得還是彩色,而且質素高,所以細節看得十分清楚,故事從右下方開始。泰國盤谷銀行,是泰國華僑陳弼臣家族的產業,陳家在泰國是幾代首富,而一度成為特首選候人大熱之一的全國人大代表陳智思是其後人。
ABC飯店,看起來貌似酒店,其實是賣麵包的,當時一個豬仔包賣5毛錢,老闆解先生是山東來香港做港漂,靠打工積蓄白手起家,創立山東融合港式製作的合桃酥,而且加入糖跟水馬上可以變成美味的合桃煳。
天德大藥房,在那時候的香港,藥房是售賣西藥的商店,跟中藥店丶藥材鋪不同,西藥房是由藥劑師主理,也因此從那時候開始,只有有藥劑師駐店及領有藥房牌照的藥店才可以稱為藥房,香港自由行,認準這個牌子很重要。
在天德大藥房的招牌下面,有一個代寄郵包的招牌,其實就是這家藥房幫客人寄藥到內地的服務,特別是60年代,內地三反五反土法煉鋼出現大饑荒,糧食醫藥都缺乏,很多香港人節衣縮食寄物資救濟大陸的親人,就是從這裡開始,這也是最早的香港快遞。
說到香港快遞,中港兩地的運輸商機無限,無獨有偶,到了90年代,有一個叫王衛年輕人看中這種職業,成立一家公司專門承辦來回香港跟廣東之間的信件丶貨運業務,到了97年回歸前後幾乎壟斷中港之間的快遞業務,這家就是順豐快遞。
在代寄郵包的上方,有一個大大的同福南貨號,其實是賣上海糧油食品的商店,國共內戰後,大批蘇浙人士南來香港,於是香港人一律稱他們叫上海人。
有商家,如唐家丶董家丶丁家,有文化藝術,如金庸丶邵逸夫丶李翰祥丶倪匡丶易文等,而為了滿足這些人的思鄉之情,就有了專門賣故鄉貨品的,就叫南貨店。
而招牌的後面,美美兒童服裝,這裡其實是當時專賣兒童用品的百貨商店,而這家美美兒童百貨已經開業超過80年,高峰在中環,尖沙咀及美孚皆有分店嗎,售買嬰孩服裝用品,兒童時裝玩具,現在彌敦道還在。
相片中的旺角彌敦道的樓宇,民居和商業夾雜,什麼行業都有,舞廳的霓虹燈跟中西醫診所的招牌,甚至私立學校都共存,至今很多人都喜歡抗著相機拍拍這些五光十色的香港特色夜景。
回過來相片中,三育圖書文具公司,是內地背景的文書店,在當時,射鵰英雄傳剛剛在香港商報連刊後,這家圖書店,馬上將每五回內容結成一冊,總共出版了十六冊,成為武俠小說出版先河。
過一點是龍華樓,彌敦道一向多茶樓酒樓,龍華的斜對面是更出名的龍鳳跟瓊華,三足鼎立,當時的茶樓跟現在不一樣,有顧客一坐下來,就上兩碟鹹菜花生,不管你吃不吃都要收錢。
圖片中,琳琅滿目的照片內,還可以看到中僑百貨。這就是現在基本消失的國貨公司,以前的中國內地品牌產品只能通過國貨在香港進行交易,而貨品亦十分價廉物美,甚至有國貨四寶,棉襖丶學生服裝丶睡衣及羊毛衣。
再過去就是廣東省銀行了,廣東省銀行以前叫中央銀行,民國十三年,也就是1924年由孫中山小舅宋子文領頭籌辦成立,在中國金融歷史上有一重要的角色,內戰後收為國有,現在已經併入香港中國銀行。
兩個招牌中間有個小招牌,Paramount百樂門戲院,對面照片左手邊,是麗斯戲院跟百老匯戲院,名字西方化,只放外國片子,反映出當時旺角的繁華。
照片左面,上方英文招牌,是香港科學儀器公司,賣顯微鏡丶試管等等,很特別。還有新興唱片公司,一直營業到八九十年代,以英文唱片為主,當年同類的商店絕無僅有,是樂迷的聖地。
瓊華的斜對面是新雅酒店,即今日的雅蘭中心,樓上是真的可以住宿的酒店,下面幾層是中式酒樓,富貴人家擺酒席,氣派十足。
一張圖片,一個歷史年代,看到了不同味道的香港,以前的香港,就是在社會主義跟資本主義的戰線拉鋸下長大。
因為制度的不同,迅速成為亞洲四小龍之一,也因此,香港的制度成為現在香港的核心價值,一國兩制。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