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回歸20年特輯 |1982年6月,一張照片震動了香港大陸兩地

2021-02-13 鳳凰私享會

作為全世界唯一一個執行「一國兩制」的城市,

香港有著無可替代的獨特性。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

香港回歸祖國的願望順利達成,並最終實現。

二十年來香港社會在「一國兩制」實踐中平穩運行,

保持了持久的繁榮穩定,

這一成果來之不易。

香港的回歸是歷史使然,

也是人力所推動,

不僅有社會各界的協同努力,

也有鄧小平時代兩地政商精英的合作推動。

鳳凰衛視《鳳凰大視野》特輯

講述鄧小平與香港幾位著名人士之間的故事。

今天小鳳君給大家分享的是第一集

《明月照我還——鄧小平與香港名士》(一)

兩地使者

作為全球生活節奏最快的城市之一,香港人的腳步永不停歇。歲月輪迴,光陰流轉,數十年如一日,香港人就以這樣的快節奏創造了一個奇蹟。沒有什麼能夠阻擋香港人前進的腳步。

不過,1982年6月,一條消息卻打亂了香港人的生活節奏。這年6月16日上午,一張照片登上了北京和香港兩地媒體,這張照片中諸多香港名流在座,而坐在座位中央的是鄧小平。


張浚生(原新華社香港分社副社長):各界都有,工商、文化、新聞、工會、金融等等各方面,12個人都是各方面的頭面人物。

儘管中共官方媒體對這條消息的報導只有短短100多字,除了鄧小平會見十二位香港知名人士的簡單介紹外,沒有任何其他信息,但是在現場的香港人士還是認真記錄下了這重要的歷史時刻。

這是中共領導人第一次向社會公開談及香港回歸的問題,當時的中共中央已經決定解決香港回歸問題,並確定將在這年9月同英國方面正式展開談判。

香港從落後小漁村到發達經濟體

與中國內地拉開巨大差距


面積僅1066平方公裡的香港,牽動著兩地人的神經。1842年、1860年、1898年,通過戰爭和強權英國先後三次強迫中國割讓香港九龍,並租借新界99年。但是,小如彈丸的香港在20世紀卻扮演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在二次世界大戰後的短短40多年時間裡,香港從一個偏僻落後的小漁村,發展成為一個國際性大都市。1980年代香港以生產總值2600多億港元,人均38939港元躋身世界第十名,排名直追日本,超過了許多大國。這個僅有500多萬人口的城市,成為世界上最引人注目的發達經濟體。商業帶來的繁榮和活力使得香港成為資本主義的一個樣板。

而就在香港高速發展的1970年代,內地深陷文化大革命的沼澤。這讓中國內地錯失了第三次全球化帶來的重大歷史機遇,與香港拉開了巨大差距,這增加了香港回歸的難度。


葉中敏(香港《大公報》主筆):香港跟祖國的母體脫離了150多年,香港也確實有它的一套制度,跟香港人的一些價值觀,生活習慣,這個跟內地都不同,你說一下子收回就第二天就變成跟一個內地城市,跟深圳廣州一樣了,馬上就是變成內地的來管,恐怕兩方面都需要時間的,不可能的,一下子你說香港人怎麼適應內地的制度,內地管的人怎麼來管香港這個地方。

一百多年的分離帶來兩地陌生疏離,兩套制度體系之下的社會究竟如何才能夠合併到一起,這既是鄧小平所面臨的問題,也是一代中國人所面臨的歷史課題。

王寬誠買下香港大片土地

在港工商屆影響力非凡

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擔任中華總商會會長的王寬誠在八十年代再次走上歷史前臺。

當時的王寬誠是香港極具影響力的實業家,旗下業務橫跨金融、地產、船務、食品、百貨、貿易等眾多領域。在香港工商界,有著非同尋常的影響力。如今高樓林立的香港北角,曾經一片荒蕪,這裡是王寬誠在香港真正的的落腳處,也是他的崛起之地。1949年利用內地移民蜂擁進入香港的契機,王寬誠大舉進入地產業,用多年積累的巨額資金買下了香港大塊土地。

葉中敏(香港《大公報》主筆):沒有人相信香港的土地會值錢的時候,他在北角買進大片的土地,王寬誠先生眼光是很好的。

王耀成(作家):他看到香港這個特殊的地理位置,那麼又是這個國共內戰這麼個大背景下面,他斷定香港將來的房地產(有發展),所以他就在北角就購買大量的土地,他那個香港當時他買的那些土地呢,基本是荒山,那個價錢是便宜得不得了啊,可是他當年你記得他是320萬美金到香港的,所以他可以買大量的地皮,就造了很多的房子,山腳的沿街的可以造成商鋪,其他地方他也可以蓋成一些公寓。

鄭介初(王寬誠好友社會活動家):來了以後他買了房地產蓋了房子,正好1949年大批人來,他房地產就賺了很多錢,所以他北角的地皮多嘛,所以有外號叫「北角地王」。

審時度勢,敏銳捕捉商業機遇,果斷出手,這是江浙商人的特質,也是王寬誠取得商業成功的秘訣。伴隨著香港發展的黃金時代,王寬誠同這座城市一起成長,也因此獲得了舉足輕重的社會影響力。

王寬誠生活中以節儉聞名

身後卻捐獻一半財產


在寧波商人中,王寬誠以節儉聞名,在香港過生日是個大事,有錢人家常常要去酒店開生日宴會,一般人家也要買個像樣的蛋糕慶祝一下,但是王寬誠捨不得,嫌這樣太浪費,於是他想出個辦法跟自己的小孫子一起過生日,一個蛋糕兩人共享。但就是這樣節省的的一個人,卻在身後立下遺囑,將自己財產的一半一億美金貢獻出來,成立王寬誠基金會,資助那些經濟困難的優秀學生讀書。

1980年代的王寬誠以卓越的商業成就影響著香港社會,他擔任中華總商會的會長,其旗下聚集起一群愛國工商界人士。避免香港回歸帶來大面積震蕩,將社會耗損降到最低程度,鄧小平希望香港工商階層能夠發揮作用。

張圭陽(媒體人):因為當前1981年的時候,馬上1982年就展開中英會談,所以在北京政府來說那個時候最關鍵的是怎麼樣向香港居民講清楚北京對香港以後的想法,怎麼樣把香港做生意的人穩定下來。

顧文福(新華社時政記者):希望他們做工作,讓他對香港有信心,因為香港人對大陸這個回歸了以後信心在於你香港能不能保持穩定,能不能發展,只要發展了他自然有信心了。就是希望他們起一點積極作用。

鄧小平所接見的12位香港人士都是香港的工商階層,也是鄧小平眼裡的愛國愛港人士,擔任中華總商會會長的王寬誠更是鄧小平最信賴的香港人士。

王寬誠因一事憂心忡忡

親自考察內地激動不已

王寬誠跟內地有著密切交往合作,其淵源還得從1949年講起。1949年王寬誠在香港的事業已經做得風生水起,但卻憂心如焚。這年5月上海解放的隆隆炮聲震動了香港,香港社會惶恐不安。香港靠近大陸,以解放軍銳不可當之勢,香港儘管被英國佔領但也是危在旦夕。新生的共產黨政權究竟會給自己的未來帶來何種變化,王寬誠內心惶惑。

王耀成(作家)那麼王寬誠當年也面臨著,因為他對共產黨並不是很了解,將來共產黨會怎麼樣,實行什麼政策,對商人怎麼樣,所以他也是憂心忡忡啊,用他自己的話講,他說我那個時候也是欲走不能,憂心如焚。

張浚生(原新華社香港分社副社長)考慮了很長時間,作為一個中國人來講,儘可能的留在自己的祖國,要留下來的話那麼究竟新的政府跟舊的政府有沒有什麼差別,那麼他就是想要去了解。


王寬誠決定冒險前往大陸,實地考察探訪。就在新政權開國大典之際,王寬誠低調出行,離開香港北上考察,從東北、華北、山東到上海,歷時三月,王寬誠的足跡遍及新老解放區的主要城市。新生的政權帶來一股健康清新之氣,這與王寬誠過去的觀感完全不同。

張浚生:他通過一個實際考察以後,看到這個共產黨領導的這個新的中國是完全跟舊中國不一樣。

目睹共產黨領導下的新中國,王寬誠由衷發出歡呼,這不正是自己夢寐以求的政治局面嗎?北上的考察令王寬誠激動不已,當他結束北上,重新踏上香港的土地時,已完全是另外一副心情了。

王耀成(作家)那麼這個回來了以後呢,他自己說了,我就像換了個人一樣了,共產黨可以,共產黨這個政權是穩定的,所以這次是王寬誠一個很大的很大的一個轉折。

後來王寬誠在回憶這次經歷時說,結果目的達到,更重要的要了解的都徹底地了解知道了,回港後心中有數,從此好像船有了舵。

鄧小平接見12位香港人士共商大計

親自在禮堂門口迎接

香港的工商階層中,有像王寬誠這樣的群體,他們跟祖國有過更加深入的交往,彼此非常了解,有著基本的信任,但是也有另外一個群體,他們中有相當一部分是1949年國共政權更迭之際從內地轉移到香港的,這些人幾乎都是在同國民黨政府的合作中發展起來的,對共產黨政權並不是真正了解,他們只是在香港遠距離觀察內地。而內地持續近三十年的政治社會運動給了他們一種負面印象,因此他們對北京政府帶有一種成見甚至是偏見。

穩定這一部分人,是確保香港順利回歸的一個重要因素。

1982年6月15日鄧小平集中接見王寬誠等12位香港人士,正式向外界宣布中方決定解決香港問題。這場歷史性的談話,就在這樣的背景下拉開了帷幕。6月15日王寬誠等12位香港知名人士如約前往北京釣魚臺,同鄧小平會面。

王耀成(作家)我看後來王寬誠寫的這個過程啊,他們到了人民大會堂,還沒有進去,看到那個門裡頭,鄧小平和廖承志已經在門口等了,那這個也說明什麼呢,也是一種規格啊,鄧小平親自到門口來,人民大會堂的門口來等你們,那說明中央對這件事情的重視,對這些人的重視。他坐下來就說,中央決定1997年收回香港,然後就說請你們來意思就商量商量會遇到些什麼問題,那時候小平已經考慮得很那個了。

在後來出版的《鄧小平》文選中,清晰記錄下了這次談話的內容,「我先把中央已決定的原則與大家講一講,到1997年必須收回香港主權,這是原則問題,不可討論的,但對香港仍要繼續維持自由港,貿易金融中心不變,即根據憲法草案第三十條原對臺灣的也可用之香港,使其繼續留在資本主義制度。」

不過鄧小平沒有想到,中共中央第一次公開向香港各界表明中央政府的香港政策的消息,儘管得到香港社會各界歡迎,但是也帶來一些人的疑慮。

程介南(香港建港協會執委):問題提出來以後呢,就引起香港整個社會的一個轟動,大家產生了很多的疑慮,很多疑問,很多擔憂,很多問號。

坐在現場聆聽談話的《鏡報》社長徐四民,後來回憶當時同王寬誠一道受鄧小平會見後的情景時說,

「你們今天看資料,看到那段歷史時,可能沒有多大感受,可我當時可是十分意外,沒有心理準備啊,以中國當時的國力可以順利收回香港嗎?在過渡期間,香港會亂嗎?中國可以管理好香港嗎?可以保障回歸後的香港持續繁榮嗎?」

股照炒,舞照跳,馬照跑

每周三的傍晚,

暮色降臨時,人聲就鼎沸起來。

期待一場跑馬的過程,

就是收穫希望的過程。

跑馬今天已滲入香港人的日常生活。

鄭介初(王寬誠好友社會活動家):那香港人跑馬是不得了的,每次跑馬人山人海,交通都堵的。

王耀成(作家)香港這個馬會是很厲害的了,人家說香港馬會就第二港督,這個參加賽馬的這個人很多很多,而且這個香港政府的財政收入也一大塊就是靠這個跑馬跑來的。

延伸於經濟社會各個環節,跑馬的影響力無可替代。香港的回歸是否會中斷這樣的生活方式?王寬誠回港的第一時間,他就把鄧小平的談話向工商界朋友做了解釋。

王耀成(作家)原來上海過去的這幫朋友,請王寬誠吃飯,實際上就是想從王寬誠這裡得到一些消息吧,王寬誠就跟他們分析,就是香港不會亂。將來回歸以後香港不會壞,後來他就歸納了這麼幾句話嘛,股照炒,舞照跳,馬照跑,這個三照就非常好的概括了整個香港的經濟社會。王寬誠這個三照他是非常形象的,把小平同志五十年不變的承諾,用他的生動的語言,香港市民聽懂的語言傳達出來了,也是很形象的解讀了什麼叫「一國兩制」。

把鄧小平的願望通俗轉化,

王寬誠的「三照」總結是建立在

對香港人生活的深刻理解之上,

這種心有靈犀,是相似的命運經歷,

帶給他們的智慧和情懷,

也是一種發自內心的樸素認知。

王耀成(作家)我覺得從深層次來講,就是我們搞改革開放,香港的資本家會達成某一種共識,我們搞改革開放,我們向世界敞開我們的大門,宣布我們文化大革命結束了。我們不再搞政治運動了,我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了。在這個問題上,和祖國的這個距離可以拉近了。因為你這個社會就是正常社會了,你不是搞政治運動的社會了,你是搞經濟建設的社會了。

1980年代,由鄧小平主導的改革開放是中國重回世界經濟秩序的一項重大舉措,正是基於對鄧小平所推動的改革開放的認同,香港社會各界才在香港回歸問題上同北京方面快速達成一致。

因此,從某種程度上說改革開放是香港回歸的基礎,通過開放發展商業,來實現中華民族的復興,是兩地精英共同的認識和心願。香港工商界的理解支持為香港回歸注入了穩定劑。


——未完待續

點個讚給小鳳君加個雞腿!

讓鳳凰衛視的節目更好玩兒

獨家猛料 深度時評 主播風採 鳳迷社群

鳳凰私享會

微信號 : phtvifeng

新浪微博:@鳳凰私享會

這些平臺也有我:一點資訊、鳳凰號

人見人愛、花見花開的主播小鳳君 等你哦!

相關焦點

  • 1997~2017,香港回歸20年!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歸祖國舉國歡慶
  • 香港回歸20年 | 重溫1997
    1997年7月1日,香港結束了長達100年的屈辱殖民史,東方之珠正式完璧歸趙,成立了香港特別行政區。這一天,註定將是被中華名族記載史冊的日子。20年後,四季更迭,時光荏苒,在你心中,對於香港的記憶是什麼呢?今天,香港回歸20周年,微微就和大家聊聊關於香港的那些事兒。1842年,南京條約籤署,清政府將香港島割讓給英國。
  • 香港回歸20年,聽聽港人怎麼說
    近日,半月談記者走到他們中間,傾聽他們講述香港回歸20年間的發展變化,記錄他們心中的「香港印象」。(點擊文末【閱讀原文】,查看《我的香港,我的二十年》。)  6月27日,香港維多利亞港周邊建築上打出慶祝香港回歸祖國20周年的標語。
  • 香港回歸20年 中國商用車企都做了什麼​?| 香港回歸20周年特輯
    》(CEPA);2005年,特區政府簡化內地企業來港經營的程序,部分口岸實現24小時通關;2006年,香港允許進口商以人民幣支付從內地的直接貿易進口;……2017年7月1日,香港回歸整整20年,它作為中國進出口貿易的核心港口地位從未變過。
  • 香港大陸兩地車牌如何辦理?
    就是擁有廣東和香港兩地車牌,可以直接來往內地和香港兩地。       香港大陸兩地車牌雖然對於來往香港大陸兩地的朋友是很方便的,但是,這車牌也不是那麼容易辦到的。辦理這車牌是需要一定的資質的,也就是有比較高的辦理門檻,而且不同口岸的辦理門檻是不一樣的。目前辦理門檻最低的就是港珠澳大橋口岸了。
  • 香港回歸20年:從「香港製造」到「後繼無人」,香港電影失落的20年
    今年是香港回歸20年,以現在的眼光和香港電影的境遇很難想像出當年,香港電影的繁盛之姿,香港回歸之後的香港電影,年產量幾乎不再突破100,而與之相對應的曾經被看作是華人地區最具影響力的香港電影金像獎的落寞,如今的金像獎,從入圍名單起,就有許多不具說服力的影片入選,到得獎名單,也沒有了行業標杆的代表性,多的應該算是香港電影人在這個時代,所發出的唏噓和感慨。
  • 【香港典故】從一張1963年的彩色相片看到的香港故事
    這張相片拍攝於1963年的香港彌敦道,照片在網絡上反覆轉貼,加上過了50年的版權期限,我們就來說說這張相片的故事。
  • 薦讀┃ 香港回歸20年,這件事卻影響了大陸熱血青年30年
    香港回歸20年,讓我們得以回首過去的20年——那些飽含著一代又一代法律人無法取代的記憶和不能塗改的青春歲月。無論歷史的背影拉得多遠還是多近,香港與內地之間的難以割捨,都刻骨銘心。今年的7月1日,並不僅僅是一個普通建黨節,更是香港回歸20周年紀念日。時光盡荏苒,彈指一揮間,從1997年7月1日,中國政府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到現在已經走過了20個年頭。
  • 香港回歸20年了,這些人過得究竟怎麼樣?
    但20年前,香港回歸時,廣州出生的黃卜夫剛在杭州開始大學生活,在香港一所技校讀高中的吳新卻覺得自己不是讀書的料,還不如早點踏入社會。 1997年7月2日,香港回歸後的第一個工作日,現為深圳前海管理局香港事務首席聯絡官的洪為民做了一件至今仍讓他感到驕傲的事。一早他就帶了一本金庸小說,去香港移民局申領第一批香港特區護照。
  • 2017年6-7月香港演出(布蘭妮、林宥嘉、香港回歸免費演出等)
    2017年6-7月香港紅館主要演出及活動:2017年6月16-17日 林宥嘉 THE GREAT YOGA 世界巡迴演唱會香港站 香港體育館 票價980、500、300港幣2017年7月1-2日 慶祝香港回歸祖國二十周年民族舞劇《孔子》2017年7月3日 晚上7:15 慶祝香港回歸祖國二十周年粵曲群英會
  • 回歸20年,這些電影帶你看不為人知的香港
    今天是2017年7月1日,香港回歸20周年,又恰逢休息日。在這樣一個特殊的日子裡,作為你的電影閨蜜怎麼能不貼心的送上一份視覺大禮呢?下面的6部電影,帶你去看那個不為人知的香港。《每當變幻時》和《女人本色》一樣,都是香港回歸十年的合拍片,但相較於《女人本色》的宏大敘事,《每當變幻時》的手法更為細膩,人物塑造也更為豐滿。故事同樣是從1997年香港回歸講起,楊千嬅飾演的阿妙隨父親還債來到了一個叫做「富貴虛」的街市,在這裡她遇到了暗戀自己的豬肉佬(黃渤飾)並且和陳奕迅飾演的魚佬不打不相識,互生情愫。
  • 回歸20年,香港電影界發生的那些大事件
    香港回歸20周年了,從97年到2017年,20年間香港社會、兩地關係都發生了一言難盡的變化。 作為影迷,大海從小到大看了不少的港片,如今的港片卻已經難以再現當年的輝煌。 今天就為大家整理了從97年到現在近20年時間裡香港電影界發生的一些大事件,看看哪些還存留在你的記憶裡吧!
  • 【香港回歸20周年】香港律師兩地執業紅利不斷,他在南沙成立了廣州首家粵港聯營律師事務所!
    年紀念日,20年來,香港與內地合作與融合不斷加深,香港同胞對國家的認識不斷深入。例如執業超過30年的香港律師麥家榮在這期間完成了他的業務重心轉移,並在南沙成立了廣州首家粵港聯營律師事務所。日前,麥家榮律師就回歸前後對其個人有何影響在南沙接受了採訪。
  • 香港回歸老照片,1997年
    本篇照片近六十張,從年初到7月1日,大幅度報導了香港市民在回歸前後的畫面。【本篇為篩選後結果】編輯不易,若君喜歡請打個賞!1997年2月4日留資 劉彥武攝春節前夕,香港市民喜迎新春盼回歸,大家通過各種方式表達對香港順利回歸的祝願。這是地處九龍北京道的裕華國貨公司在門前搭起的迎回歸牌樓。
  • 1997年香港回歸,如果英軍以武力抗拒解放軍,英軍能守住香港嗎?
    1997年7月1日,香港正式回歸祖國。而在香港回歸的背後,是長達十幾年的艱難談判。
  • 97-17,香港回歸20年!作為一個中國人,有太多話想說
    2017年7月1日香港回歸20周年這一天舉國歡慶即使現在再看97年的現場視頻
  • 香港回歸20年 | 香港女星的旗袍記憶
    上世紀二十年代,旗袍開始在香港流行。在六七十年代,女士們可是上街買菜都會穿著旗袍。相信你一定對王家衛電影中的旗袍搖曳,路燈昏黃印象深刻。應該說,旗袍承載了幾代香港女性的記憶。(電影《花樣年華》王家衛)擁有近百年歷史的美華旗袍坐落在香港上環,店鋪掌柜簡漢榮師傅每天笑容可掬地招呼著他的新老客戶。
  • 回歸22年,香港人對廣州的偏見改變了嗎?
    《香港人在廣州》當時在TVB播的時候其實收視率並不算太高,但是因為它的取材的特殊性,使得像我這樣沒有90年代舊廣州的記憶的年輕人,可以從中尋找曾經的廣州。《香港人在廣州》取材立足於1997年香港回歸,講述兩岸多地不同人的故事。取景地往返於廣州、深圳、順德和香港。
  • 香港回歸20年 你一定不能錯過的9部電影
    今年是香港回歸20周年,在這20年的過程中,香港電影用具有象徵意義的鏡頭,真實地記錄下發生在這裡的香港情愫。
  • 23年後,香港和大陸的室內設計師還有差距嗎?
    近些天,香港國安法的信息可謂是鋪天蓋地,這也說明牽扯著兩岸人民的心。終於在06年30日,一切塵埃落定!隨著香港1997年的回歸,兩地各行各業都增加了交流機會,取長補短,在我們這個裝修行業的交流也很多!經常有兩地設計師的交流會,探討交流各地的市場、需求、規範、材料等等吧!不得不說在2000年初的時候,國內室內設計師剛剛興起,也剛剛有行業意識。在這之前,香港一直殖民統治,吸收了很多國外先進的設計手法,相對成熟!隨著香港回歸祖國,踴躍出一批頂級優秀的設計師進入大陸,至今也影響著國內設計動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