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梁楓 北京金誠同達律師事務所
來源/微信公號 「京華楓雲」
時光流轉,歲月滄桑。香港回歸20年,讓我們得以回首過去的20年——那些飽含著一代又一代法律人無法取代的記憶和不能塗改的青春歲月。無論歷史的背影拉得多遠還是多近,香港與內地之間的難以割捨,都刻骨銘心。
今年的7月1日,並不僅僅是一個普通建黨節,更是香港回歸20周年紀念日。時光盡荏苒,彈指一揮間,從1997年7月1日,中國政府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到現在已經走過了20個年頭。
如果一個嬰兒從1997年呱呱墜地,到現在已是風華正茂的陽光青年。——嗐,其實根本用不著「如果」,馬上就要在暑假來到我所在的律師事務所實習的大二學生Andy,今年就剛剛20歲。1997年出生的他,其所經歷的和香港回歸以來的20年一模一樣。
我曾經問Andy,為什麼報考法律系。他說,我從特別小的時候(有多小?字還沒認全吧!)就開始看香港的律政電視劇了,比如《壹號皇庭》,那裡面的律師形象深深刻在腦子裡以後,後來就下定決心義無反顧地學習法律了。
也許有的人會聽著有些好笑:看了一部電視劇,就決定自己的職業和人生命運了。其實,一點也不好笑。當Andy很認真地思考了自己未來的職業理想及人生之路,不僅發憤圖強、通過自己的努力考上了一家一流的法學院,而且憑藉著自己的優異表現,已經成為了一家知名律師事務所的優秀實習生。
其實,自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以來,正是在Andy出生那一年,以《壹號皇庭》為代表,一批香港律政劇正式引入大陸,除了《壹號皇庭》,從《狀王宋世傑》《鑑證實錄》,到《法證先鋒》《洗冤錄》《律政新人王》《法網狙擊》,等等。自1997年之後的20年來,香港律政劇中那些鮮活的角色,影響了多少正在懵懂之中情竇初開、懷揣正義的熱血青少年,開始立志學習法律,立志成為「手持正義、除暴安良」的律師。
——那時候,從電視劇傳遞來的信息,以不可置疑的勢頭牢牢佔據了世界觀基本上還是空白的少年們。我想,包括Andy在內的少男少女們,會真的以為律師就是「戴著荊棘的王冠、握著正義的寶劍」了。於是,律師這個神秘的、遙遠的職業開始走進自己的夢想。
是的,夢想於人的未來該是多麼的珍貴。
可是,Andy並不知道,早在他出生的十二年之前,1985年,律師這個職業,已經在另外一部香港律政題材的電影《法外情》的感召下,成功地俘獲了當時還處於少年甚至童年時代的另一批孩子們的心。
在上世紀80年代中後期,雖然中國的改革開放已經歷經十年,但現在看來十年間不過是剛剛走過了一小步。
當時,一開始,包括筆者在內的懵懂少年,對於未來的憧憬還停留在深受中國傳統文化影響的武俠童話裡。
1982年,中國第一部功夫片《少林寺》在香港公映,一舉創下1616萬港幣的超高記錄。一舉打破香港功夫片歷史最高賣座記錄。隨後,《少林寺》帶來的思潮旋風從香港再度刮回內地,以當時一毛的票價,累計票房高達一億以上。影響著一批又一批少年前往心中的聖地嵩山少林寺膜拜。
後來的事實似乎證明,在這一批少年中,只有一個幸運兒,那就是現在家喻戶曉的王寶強。歷史像開玩笑地見證著,當年還是少年的王寶強輟學前往少林寺學習武功之後,從群眾演員開始編織自己的功夫明星之夢。當然,人的命運從來不會按照人的預設乖乖就範,再也沒有機會成為功夫明星的王寶強,卻讓《盲井》《天下無賊》改寫了自己的人生。——抱歉,有點跑題,趕緊回來。
在上世紀80年代後期,當經過香港繞路回到內地的《少林寺》餘溫開始逐漸散去的時候,香港電影開始以「錄像」的形式進入內地。
上映於1985年的香港電影《法外情》正是其中律政電影的經典。這部由還年輕的葉德嫻與劉德華主演的影片,在當年的香港電影市場獲得了高達1100多萬港幣的票房,倍受好評。《法外情》講述的是老妓劉惠蘭因自衛殺死了出身名門的嫖客曾某,僅有倫敦大學法學院剛畢業的劉志鵬出於正義願為她出庭辯護的故事。由於電影廣受好評,後來更是有了《法中情》《法內情》《法網柔情》等一系列律政電影。而由劉德華等扮演的律師角色也在悄悄地影響著一批少年的內心。
和Andy一樣,在他出生的十年前,也有一批中學生,甚至小學生,開始立志學法律、決定長大要成為一名「大律師」了。
當然,時至今日,對於那些沒有「立志學法律」的更多人來說,律師這個職業,是既熟悉又陌生。其所「熟悉」,和當年影響深遠的一批香港律政電影、律政劇中的律師印象不無關係;其所「陌生」,是覺得律師的生活既神秘又模糊。——因為沒幾個人是天天打官司的。再加上,在聽了無數個人從國外不斷傳來「律師和醫生既有地位又體面的職業」的信息灌輸,於是,也就開始有家長有意地教育自己的子女要學法律專業了。
事實上,對於中國內地而言,除了香港電影《法外情》等一批律政影視撩動內地陽光少年的內心之外,由於中國改革開放、依法治國的進程不斷加快,律師這個職業的熱度也開始一點點加溫。
在《法外情》上映的第二年,1986年7月,第一次全國律師代表大會召開;9月,第一次全國律師資格考試舉行。律師這個職業,開始伴隨著中國法治進程一路追隨並見證著歷史與現實。
而就是在1986年,被譽為中共一枝筆的胡喬木先生為第一次全國律師代表大會專門寫過一首詩《律師頌》,開頭這樣寫道:「你戴著荊棘的王冠而來,你握著正義的寶劍而來……」
這首詩,顯然要比在此之前的《法外情》等香港電影對無數青年學子的影響更加直接。正是這首詩,讓無數的學子們如同戰士般地苦學法律,最終走上了律師的工作崗位,也造就了一批批優秀出眾的「中國大律師」。
時光流轉,歲月滄桑。香港回歸20年,讓我們得以回首過去的20年——那些飽含著一代又一代法律人無法取代的記憶和不能塗改的青春歲月。無論歷史的背影拉得多遠還是多近,香港與內地之間的難以割捨,都刻骨銘心。
20年前,「東方之珠」正式回歸祖國的懷抱,而今,則被「狂飆的祖國」帶著飛跑。而在這其中,我們每一個人無不成為這樣一個偉大時代的受益者。
回想當年,受香港電影、電視劇的影響而立志學法律、成為一名律師的無數熱血青年、莘莘學子,不過是當今時代之光下的一個微影。當今世界,正如馬雲所說「你錯過了中國,就錯過了全世界」,如同律師的職業成長之路一樣,開始有更多的有志青年,以各自的方式開啟自己的職業生涯;而且,更是在這個時代的宏大背景下,用自己的奮鬥努力背書,綻放屬於自己的人生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