薦讀┃ 香港回歸20年,這件事卻影響了大陸熱血青年30年

2021-02-13 中國律師

作者/梁楓  北京金誠同達律師事務所

來源/微信公號 「京華楓雲」 

時光流轉,歲月滄桑。香港回歸20年,讓我們得以回首過去的20年——那些飽含著一代又一代法律人無法取代的記憶和不能塗改的青春歲月。無論歷史的背影拉得多遠還是多近,香港與內地之間的難以割捨,都刻骨銘心。

今年的7月1日,並不僅僅是一個普通建黨節,更是香港回歸20周年紀念日。時光盡荏苒,彈指一揮間,從1997年7月1日,中國政府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到現在已經走過了20個年頭。

如果一個嬰兒從1997年呱呱墜地,到現在已是風華正茂的陽光青年。——嗐,其實根本用不著「如果」,馬上就要在暑假來到我所在的律師事務所實習的大二學生Andy,今年就剛剛20歲。1997年出生的他,其所經歷的和香港回歸以來的20年一模一樣。

我曾經問Andy,為什麼報考法律系。他說,我從特別小的時候(有多小?字還沒認全吧!)就開始看香港的律政電視劇了,比如《壹號皇庭》,那裡面的律師形象深深刻在腦子裡以後,後來就下定決心義無反顧地學習法律了。

也許有的人會聽著有些好笑:看了一部電視劇,就決定自己的職業和人生命運了。其實,一點也不好笑。當Andy很認真地思考了自己未來的職業理想及人生之路,不僅發憤圖強、通過自己的努力考上了一家一流的法學院,而且憑藉著自己的優異表現,已經成為了一家知名律師事務所的優秀實習生。

其實,自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以來,正是在Andy出生那一年,以《壹號皇庭》為代表,一批香港律政劇正式引入大陸,除了《壹號皇庭》,從《狀王宋世傑》《鑑證實錄》,到《法證先鋒》《洗冤錄》《律政新人王》《法網狙擊》,等等。自1997年之後的20年來,香港律政劇中那些鮮活的角色,影響了多少正在懵懂之中情竇初開、懷揣正義的熱血青少年,開始立志學習法律,立志成為「手持正義、除暴安良」的律師。

——那時候,從電視劇傳遞來的信息,以不可置疑的勢頭牢牢佔據了世界觀基本上還是空白的少年們。我想,包括Andy在內的少男少女們,會真的以為律師就是「戴著荊棘的王冠、握著正義的寶劍」了。於是,律師這個神秘的、遙遠的職業開始走進自己的夢想。

是的,夢想於人的未來該是多麼的珍貴。

可是,Andy並不知道,早在他出生的十二年之前,1985年,律師這個職業,已經在另外一部香港律政題材的電影《法外情》的感召下,成功地俘獲了當時還處於少年甚至童年時代的另一批孩子們的心。

在上世紀80年代中後期,雖然中國的改革開放已經歷經十年,但現在看來十年間不過是剛剛走過了一小步。

當時,一開始,包括筆者在內的懵懂少年,對於未來的憧憬還停留在深受中國傳統文化影響的武俠童話裡。

1982年,中國第一部功夫片《少林寺》在香港公映,一舉創下1616萬港幣的超高記錄。一舉打破香港功夫片歷史最高賣座記錄。隨後,《少林寺》帶來的思潮旋風從香港再度刮回內地,以當時一毛的票價,累計票房高達一億以上。影響著一批又一批少年前往心中的聖地嵩山少林寺膜拜。

後來的事實似乎證明,在這一批少年中,只有一個幸運兒,那就是現在家喻戶曉的王寶強。歷史像開玩笑地見證著,當年還是少年的王寶強輟學前往少林寺學習武功之後,從群眾演員開始編織自己的功夫明星之夢。當然,人的命運從來不會按照人的預設乖乖就範,再也沒有機會成為功夫明星的王寶強,卻讓《盲井》《天下無賊》改寫了自己的人生。——抱歉,有點跑題,趕緊回來。

 

在上世紀80年代後期,當經過香港繞路回到內地的《少林寺》餘溫開始逐漸散去的時候,香港電影開始以「錄像」的形式進入內地。

上映於1985年的香港電影《法外情》正是其中律政電影的經典。這部由還年輕的葉德嫻與劉德華主演的影片,在當年的香港電影市場獲得了高達1100多萬港幣的票房,倍受好評。《法外情》講述的是老妓劉惠蘭因自衛殺死了出身名門的嫖客曾某,僅有倫敦大學法學院剛畢業的劉志鵬出於正義願為她出庭辯護的故事。由於電影廣受好評,後來更是有了《法中情》《法內情》《法網柔情》等一系列律政電影。而由劉德華等扮演的律師角色也在悄悄地影響著一批少年的內心。

和Andy一樣,在他出生的十年前,也有一批中學生,甚至小學生,開始立志學法律、決定長大要成為一名「大律師」了。

當然,時至今日,對於那些沒有「立志學法律」的更多人來說,律師這個職業,是既熟悉又陌生。其所「熟悉」,和當年影響深遠的一批香港律政電影、律政劇中的律師印象不無關係;其所「陌生」,是覺得律師的生活既神秘又模糊。——因為沒幾個人是天天打官司的。再加上,在聽了無數個人從國外不斷傳來「律師和醫生既有地位又體面的職業」的信息灌輸,於是,也就開始有家長有意地教育自己的子女要學法律專業了。

事實上,對於中國內地而言,除了香港電影《法外情》等一批律政影視撩動內地陽光少年的內心之外,由於中國改革開放、依法治國的進程不斷加快,律師這個職業的熱度也開始一點點加溫。

在《法外情》上映的第二年,1986年7月,第一次全國律師代表大會召開;9月,第一次全國律師資格考試舉行。律師這個職業,開始伴隨著中國法治進程一路追隨並見證著歷史與現實。

而就是在1986年,被譽為中共一枝筆的胡喬木先生為第一次全國律師代表大會專門寫過一首詩《律師頌》,開頭這樣寫道:「你戴著荊棘的王冠而來,你握著正義的寶劍而來……」

這首詩,顯然要比在此之前的《法外情》等香港電影對無數青年學子的影響更加直接。正是這首詩,讓無數的學子們如同戰士般地苦學法律,最終走上了律師的工作崗位,也造就了一批批優秀出眾的「中國大律師」。

時光流轉,歲月滄桑。香港回歸20年,讓我們得以回首過去的20年——那些飽含著一代又一代法律人無法取代的記憶和不能塗改的青春歲月。無論歷史的背影拉得多遠還是多近,香港與內地之間的難以割捨,都刻骨銘心。

20年前,「東方之珠」正式回歸祖國的懷抱,而今,則被「狂飆的祖國」帶著飛跑。而在這其中,我們每一個人無不成為這樣一個偉大時代的受益者。

回想當年,受香港電影、電視劇的影響而立志學法律、成為一名律師的無數熱血青年、莘莘學子,不過是當今時代之光下的一個微影。當今世界,正如馬雲所說「你錯過了中國,就錯過了全世界」,如同律師的職業成長之路一樣,開始有更多的有志青年,以各自的方式開啟自己的職業生涯;而且,更是在這個時代的宏大背景下,用自己的奮鬥努力背書,綻放屬於自己的人生光芒。

相關焦點

  • 香港回歸20年特輯 |1982年6月,一張照片震動了香港大陸兩地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香港回歸祖國的願望順利達成,並最終實現。二十年來香港社會在「一國兩制」實踐中平穩運行,保持了持久的繁榮穩定,這一成果來之不易。香港的回歸是歷史使然,也是人力所推動,不僅有社會各界的協同努力,也有鄧小平時代兩地政商精英的合作推動。
  • 1997~2017,香港回歸20年!
    這對於所有中國人來說都是值得紀念的日子相信大家當時激動地在電視機前看回歸直播的情景還歷歷在目▼時光荏苒,如今香港已回歸20周年。20年,內地與香港都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那麼在你心中,香港的「想像」與「記憶」是什麼?早在1965年,香港已經採用洋紫荊作為市花,當時新成立的市政局就用了洋紫荊為標誌。
  • 香港回歸20年 中國商用車企都做了什麼​?| 香港回歸20周年特輯
    》(CEPA);2005年,特區政府簡化內地企業來港經營的程序,部分口岸實現24小時通關;2006年,香港允許進口商以人民幣支付從內地的直接貿易進口;……2017年7月1日,香港回歸整整20年,它作為中國進出口貿易的核心港口地位從未變過。
  • 香港回歸20年:從「香港製造」到「後繼無人」,香港電影失落的20年
    在2007年,香港回歸10周年時,一部《老港正傳》上映,這部影片就直接反映了香港回歸後的移民問題,用一位電影放映員的視角,回首了這十年回歸生涯,香港市民的變化、香港的變化以及大陸與香港融合中產生的些許問題。
  • 香港回歸20年了,這些人過得究竟怎麼樣?
    但20年前,香港回歸時,廣州出生的黃卜夫剛在杭州開始大學生活,在香港一所技校讀高中的吳新卻覺得自己不是讀書的料,還不如早點踏入社會。 1997年7月2日,香港回歸後的第一個工作日,現為深圳前海管理局香港事務首席聯絡官的洪為民做了一件至今仍讓他感到驕傲的事。一早他就帶了一本金庸小說,去香港移民局申領第一批香港特區護照。
  • 回歸20年,這些電影帶你看不為人知的香港
    今天是2017年7月1日,香港回歸20周年,又恰逢休息日。在這樣一個特殊的日子裡,作為你的電影閨蜜怎麼能不貼心的送上一份視覺大禮呢?下面的6部電影,帶你去看那個不為人知的香港。《每當變幻時》和《女人本色》一樣,都是香港回歸十年的合拍片,但相較於《女人本色》的宏大敘事,《每當變幻時》的手法更為細膩,人物塑造也更為豐滿。故事同樣是從1997年香港回歸講起,楊千嬅飾演的阿妙隨父親還債來到了一個叫做「富貴虛」的街市,在這裡她遇到了暗戀自己的豬肉佬(黃渤飾)並且和陳奕迅飾演的魚佬不打不相識,互生情愫。
  • 香港回歸20年 | 重溫1997
    1997年7月1日,香港結束了長達100年的屈辱殖民史,東方之珠正式完璧歸趙,成立了香港特別行政區。這一天,註定將是被中華名族記載史冊的日子。20年後,四季更迭,時光荏苒,在你心中,對於香港的記憶是什麼呢?今天,香港回歸20周年,微微就和大家聊聊關於香港的那些事兒。1842年,南京條約籤署,清政府將香港島割讓給英國。
  • 頭條 回歸17年:香港的失落與焦慮
    ,從「雙非孕婦」再到奶粉限購,港陸的矛盾似乎從未停止,香港對大陸也逐漸失去了原有的溫度。有些香港人突然對內地人好了起來,原來不屑說普通話的金融界精英,現在竟練成了「京腔」。有些香港人突然對內地人壞了起來,原來笑容滿面的阿姐阿叔,突然變得極不友好,甚至怒氣衝衝。香港人為什麼會發生這種變化?其背後是割裂的香港社會。2008年經濟危機對香港經濟影響很多,導致了香港社會的急劇分化。
  • 香港回歸20年 你一定不能錯過的9部電影
    今年是香港回歸20周年,在這20年的過程中,香港電影用具有象徵意義的鏡頭,真實地記錄下發生在這裡的香港情愫。
  • 香港回歸20年,聽聽港人怎麼說
    近日,半月談記者走到他們中間,傾聽他們講述香港回歸20年間的發展變化,記錄他們心中的「香港印象」。(點擊文末【閱讀原文】,查看《我的香港,我的二十年》。)  「時間過得真快,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已經成立20年了。」香港民建聯前主席譚耀宗說,全面客觀地評價,這20年基本法的落實是成功的,也相信未來20年、40年香港會發展得更好。
  • 97-17,香港回歸20年!作為一個中國人,有太多話想說
    2017年7月1日香港回歸20周年這一天舉國歡慶即使現在再看97年的現場視頻
  • 0.48南洋薦書 第22期┃《霧之旗》
    阿布啟一以為她復仇成功了,卻發現桐子已經被復仇的怒火燃遍全身,無法停止,當大冢哀求她時,她說:「可是,哥哥死在牢裡了,徑子卻還呼吸著這世上的空氣。這不公平啊。」最終她甚至犧牲自己的肉體,將大冢律師推向了深淵。故事中無論是誰,最終都沒有得到幸福。
  • 香港回歸20年之際,內地和香港電影融合發展成績如何?
    >在這20年裡,關於香港電影是否沒落的討論從未停止。與此同時,20年來,眾多香港導演北上內地加入電影製作,華語電影的創作、類型、市場也因為香港影人的一步步參與,發生著深遠而巨大的改變。據文創資訊觀察,2016年內地電影票房華語片前三全被香港導演包攬,周星馳執導的《美人魚》更是成為內地首部票房超過30億元的電影。而
  • 香港回歸20年之經典老歌回顧 好聽的經典懷舊粵語歌曲含張國榮等歌
    昨晚香港回歸祖國20周年文藝晚會,相信很多人看了都熱血,其中廣為人知的經典老歌,仿佛又把我們帶回了記憶深處。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到了祖國母親的懷抱,港樂文化也漸漸滲透進來,席捲整個華人世界。那些經典的粵語歌曲,刻錄時光,影響著一代又一代人。在香港回歸20周年的日子裡,讓我們一起回顧港樂的輝煌和迷人吧!
  • 香港回歸快20年了,你還記得第一次去香港的情形嗎?
    時間過得真快,香港回歸馬上就快20年了,大家記得第一次去香港的情形嗎?突然有感,先說說我個人吧。
  • 回歸20年,香港電影界發生的那些大事件
    香港回歸20周年了,從97年到2017年,20年間香港社會、兩地關係都發生了一言難盡的變化。 作為影迷,大海從小到大看了不少的港片,如今的港片卻已經難以再現當年的輝煌。 今天就為大家整理了從97年到現在近20年時間裡香港電影界發生的一些大事件,看看哪些還存留在你的記憶裡吧!
  • 20年大陸拍賣記憶:那些人,那些事
    買家聽後動搖了,沒有取貨。對此耿寶昌幽默地說,一言興邦,一言喪邦。北京翰海總經理秦公認為真東西不愁賣,沒有較真。其實,此件宋官窯琮式瓶是揚州文物商店「文革」前收購的舊藏,早在1975年即拍賣前20年,我和章津才、華義武到揚州文物商店出差時,就見過此件官窯琮式瓶,全國文物商店的同行也都知道揚州文物商店收藏著這麼一件重要文物。
  • 我的1997,香港回歸二十年,見證一個偉大的歷史時刻!
    日月如梭,時光如箭,香港回歸已經二十年了;但是20年前的一幕幕就像昨天一樣,時時的在我腦海中浮現.。1997年5月份,我和三十五位精兵強將便進入了緊張有序的排練工作。這年北京天氣熱的格外早,4月30日氣溫已達30攝氏度,5月份已經提前進入了夏天。還沒有來的及享受一下和煦春風帶來的溫暖,老天爺便急不可待的變了臉,似乎老天爺也想再考驗一下我們的真誠吧。
  • 22年祭,香港回歸發展現狀真相
    香港回歸22年來,充分落實了基本法第三章保障的居民的基本權利和自由,包括言論、新聞、出版、結社、集會、遊行、示威等自由。香港的新聞生態屬於百家爭鳴,這就不難理解一些新聞媒體和記者,對大陸評價有著不同政治立場,雙重標準。前鳳凰衛視記者閭丘露薇屢屢有爭議性言論,她評介「內地女童小便」事件,孩子母親打了路人一耳光,其微博瞬間獲得數萬人轉發,警方後來出面糾正,不存在耳光情節。
  • 2017誠品設計節 | 大陸 臺灣 香港同步開展
    誠品作為一個跨越大陸、臺灣、香港三地的文化平臺,多年來透過「 人、活動、空間」的跨界交融,提供讀者細緻可親的閱讀經驗和空間美學的場所精神。「 設計」是誠品精神的體現,亦影響了每個人的日常生活,這一次,誠品將從「 設計」出發,與優秀的設計創作者攜手合作,共同探討並發掘理想設計的未來性。我們相信:好的設計應具備改善生活、改變社會的正向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