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電影在曾經「世界第三大電影工業基地」的美譽中,一直引領著華人地區電影工業的發展,同時也代表著在好萊塢之外,電影製作的最高水準。
和好萊塢所在的美國與寶萊塢所在的印度比起來,香港在地理空間上並不起眼,但正是這個緊鄰中國大陸的海島城市,有著美國與印度不具有的來自多元文化的衝擊與融合。由於歷史原因,它在英國的殖民下走過了漫長的歲月,也因為它的骨子裡流淌著中華民族的血液,東西方交融和摩擦產生出的文化果實,成為香港最為寶貴的資源。
在這樣的資源下,再伴隨著由於歷史與地理因素,成為世界第三大金融中心,香港讓桀驁不馴的西方人看到了東方在他們所擅長和引以為傲領域裡極大的潛力和可創造性。
多元文化的融合,讓香港電影在一開始就變得很不一樣,它能傳承中國大陸所流傳的一些本土精神,也能借鑑和吸收西方文化所倡導的創新、多元和變革。
多重因素的影響和帶動下,香港電影很快以截然不同的風貌和製作模式,在世界範圍內得到認可和稱讚。在上世紀80--90年代香港電影的巔峰時刻,平均的年產量都在150部左右,最多的1993年還達到了187部,產量的巨大和工業體系的較為成熟,不僅讓電影成為香港的重要產業,還讓世界其他地區的電影人紛紛到香港學藝,或是引進香港電影人才。
今年是香港回歸20年,以現在的眼光和香港電影的境遇很難想像出當年,香港電影的繁盛之姿,香港回歸之後的香港電影,年產量幾乎不再突破100,而與之相對應的曾經被看作是華人地區最具影響力的香港電影金像獎的落寞,如今的金像獎,從入圍名單起,就有許多不具說服力的影片入選,到得獎名單,也沒有了行業標杆的代表性,多的應該算是香港電影人在這個時代,所發出的唏噓和感慨。
從1997年到2007年,20年間的香港電影到底經歷和發生了什麼?可以從影片、導演演員和金像獎三個方面全景回顧一下,從中或許能找到答案。
從《香港製造》到《明月幾時有》,
香港電影的精神變化
1997年香港回歸的那一年,陳果用一部《香港製造》驚豔亮相,以小人物的視角展開講述了香港人在回歸之後的迷茫和未知,影片的主題和表現力度也像是為「回歸」的定製。
1997年的香港電影還是在巔峰期,這一年除了《香港製造》,還有《春光乍洩》、《半生緣》、《一個字頭的誕生》、《神偷諜影》等佳作,儘管這一年的產量已經明顯不如前幾年,但在發展極為迅猛的80年代打下的根基中,香港電影並沒有因「回歸」這個政治意味更為濃厚的詞彙所改變,仍然堅持著全盛時代的思維模式和製作方法,使得這一年的香港電影與香港一樣,閃光奪目地回到祖國懷抱。
《香港製造》以及陳果後面兩部《去年煙花特別多》、《細路祥》並成為「回歸三部曲」,陳果分別用年輕人、成年人和小孩的角度看待了「回歸」帶給自身及社會的變化,以底層人的姿態思考了未來,回首了過往,雖然帶著一絲留戀,但更多的是在回到祖國之後,香港人對全然陌生和未知生活的憧憬、迷茫以及展望。
在2007年,香港回歸10周年時,一部《老港正傳》上映,這部影片就直接反映了香港回歸後的移民問題,用一位電影放映員的視角,回首了這十年回歸生涯,香港市民的變化、香港的變化以及大陸與香港融合中產生的些許問題。
黃秋生飾演的主角,在人生暮年時,才完成一生心願,到北京看到了天安門,這位信仰共產主義的電影放映員,雖說人物設計略有誇張,但畢生的堅守和努力,也正符合了當時給予香港市民的些許寄望,即香港是中國的領土,香港人和大陸人都是中國人。
而今年,許鞍華導演的《明月幾時有》上映,這是香港回歸20年的「定製片」,同樣一直關注社會普通百姓生活及情感的女導演許鞍華這次執導該片,雖說是講述關於「抗日」的故事,但許鞍華還是用自己對小人物的理解和展示,細膩刻畫出一個人物群像,一心向著黨、向著祖國的百姓,在危難關頭所發出的抗爭和犧牲。
到《明月幾時有》,可以發現香港電影從表現迷茫下的自我認知和找尋,到香港與大陸在文化融合上的問題,再到團結一致地對抗外敵,其實主角永遠是生活在社會最平凡階層的百姓。這也是香港人寄托在香港電影中的精神,即人文情懷的堅守和傳承,從自我,到大我,再到家國,這看似很淺顯的詞彙,是香港在回歸20年來,讓市民感受最大的,變化最大的,同樣也是香港電影的變化。
提到上世紀90年代的香港電影導演和演員,不少人的答案應該是相同的:吳宇森、徐克、王家衛、劉偉強、杜琪峯、爾冬陞、陳木勝、許鞍華,周潤發、周星馳、成龍、劉德華、黎明、郭富城、張學友、張國榮、劉青雲、梁朝偉、張曼玉、林青霞、鍾楚紅等等。
再說現今香港電影導演和演員,不少人的答案也應該是一樣的:吳宇森、徐克、王家衛、劉德華、梁朝偉、劉青雲……
從回歸前鼎盛時期的80年代,到回歸之後的20年,現在活躍在香港電影裡的導演和演員仍舊是當初的那一撥人,只有於80年代而言少許幾個新鮮的面孔,如古天樂、吳彥祖等,對現在的觀眾來說,也已經是「老人」。
香港在早年最獨立於世界影壇的是武俠片,以李翰祥、張徹、胡金銓等為首的老導演們通過自己的積累、見解和努力建立起香港電影早年的王朝,甚至到臺灣去,幫助提攜臺灣電影的發展,影響力之廣,一時無兩。
隨後師從他們的吳宇森、徐克、成龍等電影人開始接班,在延續武俠片精髓的基礎上,根據時代特徵和變化,改造了類型,形成全新的動作片,同樣以他們為代表的新香港電影也在華人地區甚至西方大放光彩。
但在此之後,儘管成龍有「成家班」,徐克、周星馳、王家衛也曾提攜過一些年輕導演,但在歷史進程中,也因沒有個人風格或留給時代的作品,使得並沒有被觀眾記得。之前在採訪《香港製造》攝影師柯星沛時,他就直言「香港目前最大的困境就是後繼無人」。
的確,在上世紀80年代香港電影全盛時期,所有的電影人都在忙碌趕著項目進度,或是累積項目數量,「因為產業太好了,每個人都想著不停地拍,沒人在意培養新人這樣的事情」。是因為整個社會的大環境和產業體系的逼仄下,導致香港電影並不理會未來的長期的發展,狹隘地只看到了眼前的既得利益和收穫。
演員方面啊同樣如此,像張曼玉、蕭芳芳、鍾楚紅、鍾麗緹、朱茵、王祖賢、林青霞等這樣的女演員、女明星,在淡出影壇之後,沒有接班人。如梁朝偉、周潤發、四大天王、梁家輝、任達華等這匹資深男演員,仍然沒有停駐的想法,還在不停拍攝著新的作品,用一句口頭語來解釋,「因為香港電影需要他們啊」。
事實也是如此,如果現在的香港電影中沒有了他們,那還有誰能擔當起收視和票房重任呢?又或者說,還有誰能替代他們呢?
1997年香港回歸後,香港電影也沒有因為此而改變節奏和發展方向,仍舊保持著近100部的年產量,直到2003年,CEPA協議(《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頒布,香港與內地的合拍片可以等同內地片對待,香港電影人也可以到內地融資、投資等,內地與香港的合拍片時代就此來臨。
正好2003年也是香港電影最為困難的一年,剛剛陷入最低谷的時候,《無間道》和CEPA放佛讓其看到了希望,從那時起,香港導演陸續北上,香港與內地的合拍變為電影界最熱鬧的話題。
當如今中國變為世界第二大電影市場,第三大經濟體時,曾經在這個位置上的香港,已經光輝再。2003年起開始摸索合拍片,到如今香港導演都在內地有自己的工作室,與內地資本合作,與內地演員合作,儘管班底還是香港人為主,但電影已經不再被稱為「香港電影」了,「華語電影」的稱呼是對現在中國電影發展的肯定,也是給香港與內地融合成果的一個定論。
在香港電影的黃金年代,香港金像獎一直是整個華人地區的電影獎權威,每一年4月都是電影人絕對的盛宴。《秋天的童話》、《胭脂扣》、《籠民》、《阿飛正傳》到《甜蜜蜜》、《千言萬語》、《臥虎藏龍》、《少林足球》、《無間道》,金像獎見證著香港電影每一步的發展,也記載著香港電影黃金年代時的光輝歷史。
但在現在合拍片的大勢下,金像獎慢慢失去了權威性,香港本土電影越來越少,或是越來越粗製濫造,使得金像獎面臨的尷尬境遇不言而喻,陳嘉上曾經說「金像獎是香港電影金像獎,而不是華語電影金像獎」,這是金像獎的無奈,又是一種自保。
香港電影人都在與內地合拍,少有人再回到香港本土,懷著純粹的電影夢或初衷,去拍香港的電影,金像獎此時成了「鼓勵本土」的一個代名詞。2014年金像獎,《一代宗師》橫掃,媒體把此次金像獎稱為「薪火相傳」的一年,一方面是看到了以王家衛為首的香港導演還是在用香港電影的方式拍著所謂的合拍片,另一方面也是從這一屆金像獎開始,香港電影開始湧現出一批被寄予厚望的新人。
在今年的金像獎上,《樹大招風》、《一念無明》、《點五步》都有獲獎,而這三部電影的導演全部是新人導演,第一部的銀河映像旗下培養的新人,後兩部是香港電影協會挖掘出的新銳導演,這是香港電影給香港電影人釋放的信號,長久被「後繼無人」詬病的香港電影,在合拍片盛行的當下,似乎找到了自己該有的方向。
2016年,中國電影全年票房達到了457.12億,比2015年的440.69億增長3.73%,增速放緩,不過仍舊是北美之外,全球第二大電影市場。
而在457.12億的總票房之中,內地與香港的「合拍片」就有43部,《美人魚》以33.9212億遙遙領先,《西遊記之三打白骨精》以12.0102億排在第五,《湄公河行動》11.8418億排在第六,《澳門風雲3》11.1819億和《盜墓筆記》10.0441億分列第七、八位。五部影片進入年終榜的前十位,而這五部影片全部是內地與香港合作的影片。
香港電影近幾年慢慢很少出現在大眾討論的話題中,票房和口碑較好的電影也不再是過去觀眾熟悉的香港電影,因此就有輿論稱「香港電影消亡了」。就上文分析來看,香港電影並不是消亡,而是一邊在與內地合拍的「華語電影」中貢獻著自己的力量,另一邊吸取過去的經驗教訓,從本土挖掘新人,重新拾起被遺忘的香港電影精神。
過去香港電影依賴本土創作的根基是香港作為全球金融中心之一,有較早開始發展的工業體系,且也有得天獨厚的市場優勢,那時候的內地並不存在這些。而現在,內地電影市場發展如此迅猛,前景也一片大好,是世界第二大的電影市場,資本進入電影行業之後,電影工業的發展和進步也會很快。因此,與其說是香港和內地的合拍,倒不如說是香港藉助內地的資源和市場,用更為成熟的電影製作理念來幫助華語電影的進步。
去年年度榜單前十有五部是香港電影人參與的「合拍片」,而今年上半年,《功夫瑜伽》、《西遊伏妖篇》、《非凡任務》、《拆彈專家》和《志明救春嬌》等影片,仍然是合拍片,從中不難發現,香港電影人或者說香港電影在華語電影中所佔有的比重相當巨大。
這正是香港回歸20年來,香港和內地融合中在電影產業中體現的最大變化和最實質性改變。香港電影的發展歷史較內地要久很多,而且香港電影經歷過一段漫長且完整的發展過程,與內地近幾年爆發式增長並不一樣,因此香港電影人有著更為嚴謹的態度和成熟的經驗,且對於電影製作方面,有能夠撐起一個產業的能力。
所以,香港電影不是消亡,它仍舊存在著,並且在與內地的合拍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從近兩年華語電影市場的情況看,香港電影融入在華語電影中後,使得華語電影的進步速度非常快,並且現在中國電影市場的繁榮,和當初香港電影的黃金時代相比,十分相像。香港電影是藉助「華語電影」的稱謂,來幫助華語電影走向當年香港電影的輝煌而已。
香港回歸20年,香港電影的變化是巨大的,「回歸」帶給香港電影新機遇的同時,也給了其很大的壓力,在這20年間,因為歷史遺留問題導致香港電影在這樣的壓力中,沒有挺過來,而在內地資本的幫助和帶動下,香港電影也在新的挑戰和發展中,看到了回到本初的希望。
從找尋自我,到堅守初心,再到回望過去,香港電影在這20年的經歷也同樣是香港人的改變,當新鮮力量能夠撐起「香港電影」的旗幟時,香港電影要告訴華語電影的是,他們會一直走下去。
(本文為娛樂獨角獸原創獨家稿件,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應聘簡歷發送郵件:yldjs001@126.com
投稿、商務合作、加群可掃我
微信號:yldjsk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