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一個令人著迷的地方。
1997年以前,大家對它的印象,是燈紅酒綠、花花世界,是一個可望卻難以觸及的神話。
回歸祖國以後,越來越多的人來到這裡,認識這裡,香港不再那麼神秘,而成了大家的購物天堂、美食天堂、度假的好地方。
香港還有一個非常獨特的現象,早在上世紀80年代中英開始談判香港前途的時候,當時的最高領導人鄧小平就用一句「馬照跑、舞照跳」來表示對香港實行一國兩制、保持香港生活方式不變的承諾。
這個「馬照跑」,說的就是在香港盛行百年的賽馬文化。香港人對跑馬的熱愛,以及香港賽馬會的運作模式,還真是全世界獨一無二的。
究竟這個賽馬文化和賽馬會是怎麼在香港落地生根?
又是怎麼成為香港的一部分?令人好奇!
2017年是香港回歸祖國20周年,古人說年屆20就要行弱冠之禮,以示成年,香港特別行政區到了成熟的歲月,馬在香港照跑了20年,也是香港特區成長的一個寫照。
今天,我們就從賽馬出發,回顧香港特區20年來的發展,也一同展望未來香港的機遇與挑戰。
香港是集多個「國際中心」為一體的城市,國際金融中心、國際服務業中心、國際航運中心,而在這些最為世人所知的身份之外,香港的另一獨特地位,就是國際賽馬中心。
每周兩次的賽馬日都是名流巨賈、職業馬迷和普羅大眾的集體嘉年華。
香港賽馬會從1884年開始經營,1971年從業餘轉為職業賽馬機構,從此致力於提供世界最高水平的賽馬、體育及博彩娛樂。香港賽馬歷史已有逾170年。
在香港,賭馬和打麻將是極為普及的通俗文化,合稱「禽獸文化」。
有統計說,香港700多萬人口裡,馬迷約佔三分之一。香港賽馬素以獎金豐厚享譽世界,馬匹在一分半鐘內決出勝負,全場成千上萬人盡情叫喊,忘我刺激。
馬主、練馬師、騎師、上千匹賽馬和一片草地,組成了香港最大的單一財富製造體系,每周不停的製造百萬、千萬甚至億萬富翁。
海洋文明孕育出英國人的商人特質,這使得他們的每一個決定都服務於一定的目的與利益。清朝末年,向中國傾銷鴉片是為了平衡中英貿易逆差;發動鴉片戰爭是為了打開中國市場。
那麼,英國人在遠離馬匹產地的香港引入賽馬又是出於怎樣的考慮?
英國人將賽馬帶到香港,也帶來了貴族私人會所文化。當時,只有在香港有較高社會地位的歐洲人才能擁有馬會的會籍。那時的賽馬會,是英籍官員與歐洲富商名流的社交場所。
直到1927年,港督金文泰才授意賽馬會吸納華人望族成為會員。上個世紀六十年代 ,常駐東亞與香港的澳洲籍記者,Richard Hughes寫了一本書,名為《香港,借來的地方,借來的時間》書中提到:
香港這個殖民地的管理者是賽馬會,怡和洋行,滙豐銀行和港督。
他把賽馬會排在了第一位。直到今天,賽馬會會員依舊是香港社會各界的賢達精英,名流巨賈,在社會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
香港,一百多年來從不間斷的「馬照跑」,其實早已超越了這項運動本身,它已不再是簡單的體育或博彩,而是成為了融入城市血液的一種生活方式。每周兩次的賽馬,成全了香港人各自不同的心理,也讓賽馬成為了香港人的全民運動。
而這項最初屬於英國上流社會的高級運動,後來為何會開放給華人,直至普羅大眾?賽馬又在香港人心目中佔據著怎樣的位置。
上世紀80年代,面對前途變化,為什麼一句「馬照跑」就好似吃了一顆定心丸?
八十年代的香港,經過十幾年的高速發展,已躍升為亞洲四小龍,生產總值2600多億港元、人均38939港元躋身世界第十位,排名直追日本,超過了許多大國。
這個僅有500多萬人口的城市,成為世界上最引人注目的發達經濟體。面對制度的差別,香港社會大眾擔心香港的資本主義制度和國際金融中心地位無法維持,恒生指數隨即大跌。
與此同時,社會瀰漫的憂慮情緒觸發香港人移民潮,部分社會精英與專業人才外流。有人選擇離開,而更多的人在迷霧中看到了香港未來的機遇,對香港未來抱有信心。
經過數輪激烈談判,1984年9月,中英雙方正式籤訂《中英聯合聲明》。聲明指出,中國政府於1997年7月1日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一國兩制」原則下,香港本身的資本主義制度和生活方式維持「五十年不變」。時任國家領導人鄧小平說:
1997年7月1日零時,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與香港特別行政區區旗在香港灣仔會議展覽中心準時升起。自此,香港的發展進入一個嶄新的時代。回歸後的香港,依舊馬照跑。
與跑馬一樣不變的,還有很多香港人保持了多年的生活方式,比如「速度快、搭配多、價錢平」的茶餐廳。茶餐廳奶裡奶茶照喝,馬場上馬照跑,而且跑得更快。
1997年,香港賽馬投注額達到破紀錄的923.5億港元。
回歸二十年,香港經歷風雨考驗(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2003年非典、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等),香港人發揮優勢,靈活應對,經濟累計名義增長81%,2016、2017連續兩年被評為全球最具競爭力經濟體。世界舞臺上,東方之珠更加亮眼奪目。
2017年7月1日,賽馬會舉辦了第20屆回歸杯賽馬。二十年時間,賽馬會與香港這座城市一起經歷了無數高低起伏,見證了一個個難忘時刻。
有人說,香港人的集體記憶裡,賽馬會永遠佔有一席之地。那麼,賽馬會跟香港又有怎樣的故事呢?
香港賽馬會一直以非牟利的形式經營,二戰後把慈善捐助正式納入業務範圍。它是香港最大單一納稅機構,香港最主要僱主之一,以及香港最大的慈善捐助機構。
回歸二十年來,馬會捐款總額達到321億港元,惠及各個領域各個階層。從繁華的城市中心,到清幽的離島村落,香港賽馬會資助建立的學校、醫院、公共文化、體育康樂設施等等,遍布香港各區。例如賽馬會獎學金,自成立來,先後資助400名學生,在各領域追逐夢想。
再如賽馬會的小區計劃,香港是個多元族群社會,不同種族,不同宗教的移民來到這裡謀生,落地生根。香港社會雖然兼容並包,但是少數族裔與華人群體之間依然存在一條無形的鴻溝,帶來一系列社會問題。賽馬會通過小區足球運動,促進少數族裔融入社會。
一曲東方之珠,唱盡香港人的家國情懷。作為香港最具影響力的非牟利機構之一,二十年來,賽馬會一直都是香港與內地交流的重要橋梁。
2008年8月9日至21日,備受矚目的北京奧運會馬術比賽於香港成功舉辦。來自4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200多名馬術高手參與競逐。首場賽事就吸引了超過一萬名中外觀眾入場觀看。
然而,香港協辦這次馬術賽,起初並非一帆風順。
2010年,第十六屆亞運會在廣州舉辦。憑藉之前協辦奧運馬術比賽的經驗,賽馬會再次參與設計廣州亞運會馬術場地,並協助廣州建立了中國內地首個「無規定馬屬動物疫病區」,讓廣州有條件迎接國際馬匹到來、競賽,從此打開了中國內地與國際馬術的交流之門。
香港,作為亞洲心臟地帶的國際樞紐城市,一直是國際社會認識華夏文明的重要窗口。無數膾炙人口的中文歌曲,中文電影從這裡走向世界。
2016年年底,賽馬會捐款35億港元支持成立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讓香港市民受惠的同時,向全世界推廣中華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