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回歸20年紀事之「馬照跑、舞照跳」

2021-02-19 鳳凰衛視

香港,一個令人著迷的地方。

1997年以前,大家對它的印象,是燈紅酒綠、花花世界,是一個可望卻難以觸及的神話。

回歸祖國以後,越來越多的人來到這裡,認識這裡,香港不再那麼神秘,而成了大家的購物天堂、美食天堂、度假的好地方。

香港還有一個非常獨特的現象,早在上世紀80年代中英開始談判香港前途的時候,當時的最高領導人鄧小平就用一句「馬照跑、舞照跳」來表示對香港實行一國兩制、保持香港生活方式不變的承諾。

這個「馬照跑」,說的就是在香港盛行百年的賽馬文化。香港人對跑馬的熱愛,以及香港賽馬會的運作模式,還真是全世界獨一無二的。

究竟這個賽馬文化和賽馬會是怎麼在香港落地生根?

又是怎麼成為香港的一部分?令人好奇!

2017年是香港回歸祖國20周年,古人說年屆20就要行弱冠之禮,以示成年,香港特別行政區到了成熟的歲月,馬在香港照跑了20年,也是香港特區成長的一個寫照。

今天,我們就從賽馬出發,回顧香港特區20年來的發展,也一同展望未來香港的機遇與挑戰。

香港是集多個「國際中心」為一體的城市,國際金融中心、國際服務業中心、國際航運中心,而在這些最為世人所知的身份之外,香港的另一獨特地位,就是國際賽馬中心。

每周兩次的賽馬日都是名流巨賈、職業馬迷和普羅大眾的集體嘉年華。

香港賽馬會從1884年開始經營,1971年從業餘轉為職業賽馬機構,從此致力於提供世界最高水平的賽馬、體育及博彩娛樂。香港賽馬歷史已有逾170年。

在香港,賭馬和打麻將是極為普及的通俗文化,合稱「禽獸文化」。

有統計說,香港700多萬人口裡,馬迷約佔三分之一。香港賽馬素以獎金豐厚享譽世界,馬匹在一分半鐘內決出勝負,全場成千上萬人盡情叫喊,忘我刺激。

馬主、練馬師、騎師、上千匹賽馬和一片草地,組成了香港最大的單一財富製造體系,每周不停的製造百萬、千萬甚至億萬富翁。

海洋文明孕育出英國人的商人特質,這使得他們的每一個決定都服務於一定的目的與利益。清朝末年,向中國傾銷鴉片是為了平衡中英貿易逆差;發動鴉片戰爭是為了打開中國市場。

那麼,英國人在遠離馬匹產地的香港引入賽馬又是出於怎樣的考慮?

英國人將賽馬帶到香港,也帶來了貴族私人會所文化。當時,只有在香港有較高社會地位的歐洲人才能擁有馬會的會籍。那時的賽馬會,是英籍官員與歐洲富商名流的社交場所。

直到1927年,港督金文泰才授意賽馬會吸納華人望族成為會員。上個世紀六十年代 ,常駐東亞與香港的澳洲籍記者,Richard Hughes寫了一本書,名為《香港,借來的地方,借來的時間》書中提到:

香港這個殖民地的管理者是賽馬會,怡和洋行,滙豐銀行和港督。

他把賽馬會排在了第一位。直到今天,賽馬會會員依舊是香港社會各界的賢達精英,名流巨賈,在社會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

香港,一百多年來從不間斷的「馬照跑」,其實早已超越了這項運動本身,它已不再是簡單的體育或博彩,而是成為了融入城市血液的一種生活方式。每周兩次的賽馬,成全了香港人各自不同的心理,也讓賽馬成為了香港人的全民運動。

而這項最初屬於英國上流社會的高級運動,後來為何會開放給華人,直至普羅大眾?賽馬又在香港人心目中佔據著怎樣的位置。

上世紀80年代,面對前途變化,為什麼一句「馬照跑」就好似吃了一顆定心丸?

八十年代的香港,經過十幾年的高速發展,已躍升為亞洲四小龍,生產總值2600多億港元、人均38939港元躋身世界第十位,排名直追日本,超過了許多大國。

這個僅有500多萬人口的城市,成為世界上最引人注目的發達經濟體。面對制度的差別,香港社會大眾擔心香港的資本主義制度和國際金融中心地位無法維持,恒生指數隨即大跌。

與此同時,社會瀰漫的憂慮情緒觸發香港人移民潮,部分社會精英與專業人才外流。有人選擇離開,而更多的人在迷霧中看到了香港未來的機遇,對香港未來抱有信心。

經過數輪激烈談判,1984年9月,中英雙方正式籤訂《中英聯合聲明》。聲明指出,中國政府於1997年7月1日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一國兩制」原則下,香港本身的資本主義制度和生活方式維持「五十年不變」。時任國家領導人鄧小平說:

1997年7月1日零時,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與香港特別行政區區旗在香港灣仔會議展覽中心準時升起。自此,香港的發展進入一個嶄新的時代。回歸後的香港,依舊馬照跑。

與跑馬一樣不變的,還有很多香港人保持了多年的生活方式,比如「速度快、搭配多、價錢平」的茶餐廳。茶餐廳奶裡奶茶照喝,馬場上馬照跑,而且跑得更快。

1997年,香港賽馬投注額達到破紀錄的923.5億港元。

回歸二十年,香港經歷風雨考驗(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2003年非典、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等),香港人發揮優勢,靈活應對,經濟累計名義增長81%,2016、2017連續兩年被評為全球最具競爭力經濟體。世界舞臺上,東方之珠更加亮眼奪目。

2017年7月1日,賽馬會舉辦了第20屆回歸杯賽馬。二十年時間,賽馬會與香港這座城市一起經歷了無數高低起伏,見證了一個個難忘時刻。

有人說,香港人的集體記憶裡,賽馬會永遠佔有一席之地。那麼,賽馬會跟香港又有怎樣的故事呢?

香港賽馬會一直以非牟利的形式經營,二戰後把慈善捐助正式納入業務範圍。它是香港最大單一納稅機構,香港最主要僱主之一,以及香港最大的慈善捐助機構。

回歸二十年來,馬會捐款總額達到321億港元,惠及各個領域各個階層。從繁華的城市中心,到清幽的離島村落,香港賽馬會資助建立的學校、醫院、公共文化、體育康樂設施等等,遍布香港各區。例如賽馬會獎學金,自成立來,先後資助400名學生,在各領域追逐夢想。

再如賽馬會的小區計劃,香港是個多元族群社會,不同種族,不同宗教的移民來到這裡謀生,落地生根。香港社會雖然兼容並包,但是少數族裔與華人群體之間依然存在一條無形的鴻溝,帶來一系列社會問題。賽馬會通過小區足球運動,促進少數族裔融入社會。

一曲東方之珠,唱盡香港人的家國情懷。作為香港最具影響力的非牟利機構之一,二十年來,賽馬會一直都是香港與內地交流的重要橋梁。

2008年8月9日至21日,備受矚目的北京奧運會馬術比賽於香港成功舉辦。來自4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200多名馬術高手參與競逐。首場賽事就吸引了超過一萬名中外觀眾入場觀看。

然而,香港協辦這次馬術賽,起初並非一帆風順。

2010年,第十六屆亞運會在廣州舉辦。憑藉之前協辦奧運馬術比賽的經驗,賽馬會再次參與設計廣州亞運會馬術場地,並協助廣州建立了中國內地首個「無規定馬屬動物疫病區」,讓廣州有條件迎接國際馬匹到來、競賽,從此打開了中國內地與國際馬術的交流之門。

香港,作為亞洲心臟地帶的國際樞紐城市,一直是國際社會認識華夏文明的重要窗口。無數膾炙人口的中文歌曲,中文電影從這裡走向世界。

2016年年底,賽馬會捐款35億港元支持成立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讓香港市民受惠的同時,向全世界推廣中華文化。

相關焦點

  • 馬照跑,舞照跳
    馬照跑,舞照跳。97年鄧公對於香港的承諾和期許,在當下這個情境有點諷刺。作為香港本土名利場的資深混子,狐Sir今天來個大家分享幾個小故事吧。這是一個關於香港本質的故事。02 魚翅湯與工人飯狐Sir曾供職的一間本土藝術機構,每年年尾是要開一場「慈善拍賣」的。名義上是賣藝術品支持機構運作,其實就是免費給本土名流開一個派對,提供一個拍照發ins的場所,結局通常是盈利還沒有花費多。
  • 1997~2017,香港回歸20年!
    這對於所有中國人來說都是值得紀念的日子相信大家當時激動地在電視機前看回歸直播的情景還歷歷在目▼時光荏苒,如今香港已回歸20周年。1897年電影開始傳入香港,在1997年回歸之前,香港已發展成為華語世界以至東亞電影的製作基地之一。幾十年來,無論在創作觀念、多元化風格、影像技術處理還是市場營銷等方面都居於亞洲先鋒地位。
  • 香港回歸20年 | 重溫1997
    1997年7月1日,香港結束了長達100年的屈辱殖民史,東方之珠正式完璧歸趙,成立了香港特別行政區。這一天,註定將是被中華名族記載史冊的日子。20年後,四季更迭,時光荏苒,在你心中,對於香港的記憶是什麼呢?今天,香港回歸20周年,微微就和大家聊聊關於香港的那些事兒。1842年,南京條約籤署,清政府將香港島割讓給英國。
  • 香港回歸20年特輯 |1982年6月,一張照片震動了香港大陸兩地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香港回歸祖國的願望順利達成,並最終實現。二十年來香港社會在「一國兩制」實踐中平穩運行,保持了持久的繁榮穩定,這一成果來之不易。香港的回歸是歷史使然,也是人力所推動,不僅有社會各界的協同努力,也有鄧小平時代兩地政商精英的合作推動。
  • 「馬照跑」,升鬥市民「馬經」照讀做「功課」
    香港的賽馬運動長達170多年歷史,看賽馬、買馬彩深入民心。張老先生還清晰地記得上世紀「80年代,鄧小平先生用『馬照跑』這個說法,來解釋回歸後香港人的生活方式可以保持不變,我當時在報紙上看到後感到非常安心。」因為看賽馬和買馬彩早已是不少香港市民生活的一部分。  20年來,香港賽馬會(馬會)保留每星期舉行兩次賽事的傳統。
  • 一天敗光,中國最顯赫家族落幕,他在香港只剩下「馬照跑」
    ,「馬照跑,舞照跳」。他滿頭白髮從車窗裡久久回望香港金鐘中信大廈,這個他奮鬥了20年的地方,令人唏噓不已。十二年前的那一場「澳元投資風波」,榮智健一天虧掉了155億港元,被趕出家族一手創建的中信泰富,另外,他還要接受香港商業犯罪科的調查,一直到2017年,才裁定榮智健沒有從事市場失當行為,這樣遲來的翻案已無法改變榮智健黯淡退場的事實。
  • 皮娜都曾為她深深感動,這位華人舞蹈家五十年不變舞照跳
    推文福利:廣州大劇院9月7日梅卓燕傳記式舞蹈作品《日記 Ⅵ:謝幕~五十年不變舞照跳「五十年不變舞照跳」,她就是年近六十的香港舞蹈家:梅卓燕。第一次看到小梅老師,也是這部獨舞作品專場,在2010年的廣州,那時候,她五十歲。
  • 回歸的東方之珠!老侯
    一個問題出現了,回歸前的香港是什麼樣?我見過回歸前的香港,為了見證它殖民地的模樣,回歸前八個月,我到了香港。香港的回歸,人們有諸多隱憂,但港貨造假不是選項。雖然鄧小平一再說,馬照跑,舞照跳,五十年不變。但是,移民潮依然洶湧。一首歌也開始悄然流行。第一次聽東方之珠是在從珠海九州港前往蛇口的船上,我的左側是伶仃島。
  • 華人練馬師羅富全:疫情下香港「馬照跑」是種精神勉勵
    中新社香港12月7日電 題:專訪華人練馬師羅富全:疫情下香港「馬照跑」更是種精神勉勵中新社記者韓星童「關於馬匹最初的記憶,是在上水雙魚河畔。一些馬匹在那裡放草,休養。」1981年,羅富全在讀中三時,透過賽事見習學員計劃加入馬會。他經過了一年多的訓練成為見習騎師,1987年更晉升為騎師,在他擔任騎師期間,合共贏了27場頭馬。然而,在發展勢頭正勁之時,羅富全忽然決定退役,轉到幕後發展,成為一名練馬師助理。
  • 《細路祥》:1997年的香港是另一副面孔
    阿芬是偷渡客,也就是所謂的「小人蛇」。再次相見於維多利亞港時,祥仔站在熱鬧的人群中不知所措,他不懂香港回歸意味著什麼。                   當時的祥仔,茫然的穿過歌唱歡呼的人群,一眼看到了艾米,衝過去擁抱著她。
  • 是誰令香港不能「馬照跑、舞照跳」?
    他表示,雖然現時周末才有示威活動,但認為連串示威對香港的經濟及發展造成一定影響。來自廣州的黎小姐就說,尊重及理解取消國慶煙花匯演的決定,明白是出於對公眾安全的考慮,認為看不到煙花也沒關係。香港煙花匯演。
  • 《快樂大本營》致敬香港回歸20年 經典永不落俗
    原標題:《快樂大本營》致敬香港回歸20年 經典永不落俗   本周六7月1日晚,張智霖、容祖兒、宋茜、劉愷威、耿樂、劉憲華、魏大勳等嘉賓將做客湖南衛視《快樂大本營》,二十周年特別企劃環節「不好意思讓一讓」,將再現香港經典影視片段,致敬香港回歸20周年。
  • 騏 越 | 香港往事:從「總督」到「行政長官」
    這個造福香港市民的計劃,由於受到房地產利益集團的阻撓而無法落實。至2017年,即香港回歸20年之後,香港市民的住房自有率僅為49%,人均居住面積只有15平米,而內地家庭住房自有率則高達80%以上,人均住房面積則為40平米左右。此外,如對國家安全絕對必要的「23條立法」,有利於增進國家認同的「國民教育」計劃,以及這次「闖下大禍」的「逃犯條例」等,特首均無力推動。
  • 香港回歸20年,聽聽港人怎麼說
    香港回歸20年來,在「一國兩制」制度安排下,香港與祖國同進步共繁榮。今日之香港,經濟穩步增長、市場繁榮、貿易活躍、就業穩定,往來於內地與香港之間的各界人士對此都深有感觸。近日,半月談記者走到他們中間,傾聽他們講述香港回歸20年間的發展變化,記錄他們心中的「香港印象」。(點擊文末【閱讀原文】,查看《我的香港,我的二十年》。)
  • 香港回歸20年 這樣的香港你應該沒見過
    對於很多人來說,香港就是這樣一個溫暖的家。走過回歸二十年的香港,依舊充滿活力,散發迷人魅力,吸引不同的人以之為家,為之奉獻。央視新聞頻道推出系列報導《家在香港》,首期走近土生土長的香港人——黎熾明。他用一雙巧手,將記憶中的家鄉濃縮在一件件的微縮景觀中。微縮景觀,指將現實世界存在的場景按照等比縮小,並用材料製作出來的模型。
  • 驚動半個香港娛樂圈的女富豪,還有一個神秘的身份
    在看香港老電影時,我們經常會看到香港人賭馬的情節:一群人激動地對著電視機上的賭馬場面,口中喊著:衝啊,衝啊……香港的賽馬運動可是有年頭了,它始於1841年,中英鴉片戰爭結束後。當時,英國開始對香港實施殖民統治,既然他們接管了,肯定要把自己的生活方式帶過去。英國人剛到香港,就清理了在跑馬地的一片沼澤地作為馬場之用,這也就是後來的跑馬地賽馬場。
  • 香港回歸20年:從「香港製造」到「後繼無人」,香港電影失落的20年
    今年是香港回歸20年,以現在的眼光和香港電影的境遇很難想像出當年,香港電影的繁盛之姿,香港回歸之後的香港電影,年產量幾乎不再突破100,而與之相對應的曾經被看作是華人地區最具影響力的香港電影金像獎的落寞,如今的金像獎,從入圍名單起,就有許多不具說服力的影片入選,到得獎名單,也沒有了行業標杆的代表性,多的應該算是香港電影人在這個時代,所發出的唏噓和感慨。
  • 香港何去何從?一個新加坡人的幾點建議
    極力推薦大家關注「木鐸警聲」1997年香港回歸中國時,大陸還沒有全面開放,賢明的領導人為了要讓這個東方之珠能夠繼續燦爛,決定在香港實行一國兩制,使幾百萬香港人可以繼續過著原有的生活。舞照跳,馬照跑。外國人可以繼續當法官,學校依舊用粵語授課,親西方的老師可以在高等學府繼任教授,甚至擔任重要大學的校長。中國採用如此寬鬆的政策,可能有幾個目的:一,改變臺灣人的恐共思想。希望以香港為例,消除臺灣人怕被大陸併吞的擔心,而願意接受和平統一。二,實行民主選舉制度。把香港做為中國未來的模範城市,實行中國式的民主選舉制度,以便國內各大城市可以借鑑。
  • 回歸20年,這些電影帶你看不為人知的香港
    今天是2017年7月1日,香港回歸20周年,又恰逢休息日。在這樣一個特殊的日子裡,作為你的電影閨蜜怎麼能不貼心的送上一份視覺大禮呢?下面的6部電影,帶你去看那個不為人知的香港。女人本色導演: 黃真真編劇: 梁鳳儀 / 黃真真主演: 梁詠琪 / 薛凱琪 / 林子祥 / 鄭嘉穎 / 聶遠類型: 劇情上映日期: 2007-07-05(香港)安利這部電影是因為它是一部完全意義上的獻禮影片。2007年作為「喜迎回歸」的主旋律電影被中聯辦欽點,在人民大會堂舉行全球首映。本片由《閨蜜》的導演黃真真指導,梁詠琪、薛凱琪兩大女神主演。
  • 【專題】香港回歸20年:乒羽領銜體育成就,大慶之日懷念霍英東
    2017年7月1日,是香港回歸祖國懷抱的20周年紀念日。香港在這20年裡於各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足以讓全世界矚目信服,在體育事業上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