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娜都曾為她深深感動,這位華人舞蹈家五十年不變舞照跳

2021-02-19 絕對不好野

推文福利:

廣州大劇院9月7日梅卓燕傳記式舞蹈作品

《日記 Ⅵ:謝幕~五十年不變舞照跳》首演門票

看官在公眾號回復 「日記」二字,獲取拿福利的方式!

「五十年不變舞照跳」,她就是年近六十的香港舞蹈家:梅卓燕。

第一次看到小梅老師,也是這部獨舞作品專場,在2010年的廣州,那時候,她五十歲。轉眼又快十年。

遊園驚夢  photo by Yvonne Chan

小梅老師出生於廣州,後隨家人移居香港,十四歲開始學習中國舞。1981年加入香港舞蹈團成為香港第一代專業舞者。

九十年代她離開舞團專注獨舞創作發展,多次赴美隨名師學習現代舞,她創作的獨舞糅合大量中國元素,風格融會中西。代表作有《遊園驚夢》、《獨步》、《日記》系列等,被譽為「遊走在傳統與現代,東方與西方」的華人舞蹈家。

獨步 photo by Yvonne Chan

小梅老師是香港舞壇標誌性人物,先後獲得「舞蹈家年獎」、「舞蹈年獎」、「傑出成就獎」、「香港演藝學院院士」及「香港特區政府行政長官社區服務獎狀」等榮譽,表揚她在海外的卓越成就及對舞蹈發展孜孜不倦的投入與貢獻。她於2013年起出任香港藝術發展局舞蹈委員會主席,推動舞蹈的承傳與發展。

小梅老師也是少數享譽國際的華人獨舞家,曾被邀到世界各地重要舞蹈節演出。她與舞蹈劇場大師皮娜包什惺惺相惜,其作品就被邀請在皮娜舞團廿五周年及三十五周年紀念節中演出,此外她還參演了皮娜的《春之祭》,更被邀為皮娜的舞蹈孵化基地福克旺舞蹈團編排新作品。


獨步 photo by Yvonne Chan

  日記VI 片段 & 採訪 


從1986年從《日記I:我出生於中國…》開始,小梅老師運用舞蹈、音樂、文字與錄像,以《日記》系列書寫了六篇圍繞她身邊跨越三十年的人和事。

2009年,小梅老師正值五十歲,面臨更年期及收到好友接連離世的消息,她遂把五十歲看成一個契機,通過《日記VI》的創作,坦然面對更年期對身心所造成的變化,挑選了自己二十歲、三十歲和四十歲時創作的獨舞作品作為骨幹,回望她的舞蹈創作心路歷程;同時追思離世的好友,感悟人生悲歡離合的無常。

演出中,小梅老師以一段由她親手為皮娜與大野一雄拍攝的私藏視頻,獻給兩位已逝去的大師,也激勵自己和每一個熱愛生命的人,好好活在當下。作品由內到外湧現 「一期一會、難得一面、世當珍惜」 之感。

遊園驚夢  photo by Yvonne Chan


《日記VI——謝幕:五十年不變舞照跳》自首演以來,轉眼快十年。小梅老師期待步入人生第六十個年頭之前,回到廣州老家跟觀眾一起再審視這個五十歲的創作,感受生命的奇妙。「謝幕」對小梅老師來說,不是落幕,是對五十年來支持她繼續跳下去的人和事表示謝意。

人,還是要活下去,舞,還是要跳下去。


閱!讀!原!文!可直接進入9.7-8廣州大劇院演出場次購票通道。


主創人員:

概念/文字/編排/演出:梅卓燕 

排練總監/舞臺指導:  邢  亮 

戲劇構作:                   黃大徽

舞臺美術:                   伍宇烈

燈光設計:                   陳焯華

投影設計:                   陳德昌 *已故

 

票務信息:

演出場地:   廣州大劇院-實驗劇場

演出時間:   2018年9月7日20:00(70分鐘,無中場休息)

                      2018年9月8日15:00(70分鐘,無中場休息)

票價:          80/180/280/380VIP 

購票方式: 廣州大劇院票務管家(微信)

                     廣州大劇院官方網站、廣州大劇院售票中心


小鴨過往文章相關聯內容的推薦閱讀:

他顛覆英國時尚界,又用20年功力編成一臺現代舞

歐洲舞壇新寵,包辦編舞和編曲的以色列搖滾男神

紅遍朋友圈的法國編舞,用道家哲學編了一出《無為》

集戲劇電影編舞於一身!他與皮娜鮑什劇場的新作二

終於來了!法國「反重力」編舞家的兩臺全版神作

相關焦點

  • 「她用了幾十年的時間,一直在好好跳舞.」 | 梅卓燕分享會招募
    小梅老師1985年獲獎學金到紐約學習現代舞。回港後開始投入獨舞創作。1991年再赴美國學習接觸即興及後現代舞蹈。過去二十多年來,除了為香港主要舞團編排作品外,小梅老師更多次應邀到世界主要城市演出,包括布魯塞爾、裡斯本、倫敦、柏林、巴黎、威尼斯、哥本哈根、裡昂、紐約、東京、臺北、北京及廣州等地的重要藝術節,成為少數享譽國際的華人獨舞家。
  • 【演出推薦】皮娜•鮑什《春之祭》《穆勒咖啡館》
    皮娜·鮑什(德語:Pina Bausch,1940年7月27日-2009年6月30日),1940年生於德國的佐林根,少年起開始在福克旺舞蹈學校Folkwang School學習古典芭蕾和現代舞,19歲時到了紐約跟隨約斯·林蒙林、保羅·泰勒等現代舞大師學習,以後在1963年回到德國。
  • Muzine雜誌周周看 書報攤:《皮娜.鮑什——為對抗恐懼而舞蹈》
    香港導演林奕華說,「她像舊情人教我『戀愛』真諦」;畫家陳丹青評價她與藝術家博伊斯、電影導演法斯賓德齊名;年齡長於皮娜•鮑什的戲劇導演林兆華則稱她是「一個真正的導師」,自己願做皮娜劇場的學生;而由於她的舞蹈對自己創作的影響,舞蹈藝術家沈培藝更一直稱她為「皮娜•鮑什媽媽」。
  • Pina Bausch | 許多人在世界各地為皮娜·鮑什跳這段舞,是因為......
    / 阿維尼翁 說起皮娜·鮑什烏帕塔爾舞蹈劇場(The Tanztheater Wuppertal Pina Bausch)的代表作,1982年首次公演後就再也沒「封箱」過的《康乃馨》(Nelken)實在是繞不開的絕美經典。
  • 天津|德國現代舞第一夫人皮娜·鮑什最珍貴盟友和靈魂搭檔的雙人舞《晨頌》
    法國當代著名舞蹈家、編舞家被皮娜·鮑什視為最珍貴的盟友靈魂搭檔的——多米尼克·莫西Dominique Mercy 皮娜·鮑什過世之後他在1972年受邀參加薩拉託加夏季藝術節,在那裡他遇到了皮娜·鮑什,隔年加入了烏帕塔舞蹈劇場並完成第一個演出季。
  • 痛又何奈,舞而無憾,在劇院裡與皮娜·鮑什同生共死
    她開創的舞蹈劇場和美國後現代舞蹈及日本舞踏並列為當代三大新舞蹈流派。2009年6月30日,皮娜•鮑什在德國烏帕塔爾市逝世。兩天前,她與舞者們還在為舞蹈電影的開拍排練——而五天前,她剛被診斷出患有癌症。在時光的風中,她如同一隻候鳥,四海為家。背負著太多頭銜和全世界的崇拜,她如何帶著遺憾輕盈飛走,想到就很惶恐。
  • 「德國現代舞第一夫人」——皮娜·鮑什的《穆勒咖啡館》(內含視頻)
    《月光下的碎玻璃》這部劇其中有一個鮮明的主題是「很有愛,傷得起」,那個時候剛20出頭的我,聽這句話覺得很深刻,卻不明白其中的意思,我現在回想畢竟那個年紀愛與傷都經歷的太少了吧。        那個時候的自己雖然有些茫然,但卻有一個虛心學習的態度,我想可能伊立導演也看出了我的認真與執著,我記得當時我們一起坐在北京繁星戲劇村的凹劇場閒聊時,她跟我說看見我的樣子,讓她想起很多年之前她剛走出大學校園時她的樣子,這種聯繫也讓我們後來成為了親密的好朋友和好姐妹,這種默契就是即使很久不聯繫,再聯繫也覺得很親切。
  • 香港回歸20年紀事之「馬照跑、舞照跳」
    香港還有一個非常獨特的現象,早在上世紀80年代中英開始談判香港前途的時候,當時的最高領導人鄧小平就用一句「馬照跑、舞照跳」來表示對香港實行一國兩制、保持香港生活方式不變的承諾。2017年是香港回歸祖國20周年,古人說年屆20就要行弱冠之禮,以示成年,香港特別行政區到了成熟的歲月,馬在香港照跑了20年,也是香港特區成長的一個寫照。
  • 「2016雙城記——兩岸青年舞蹈家計劃」
    臺北藝術大學 舞蹈學系畢業生簡珮如在瑪莎格蘭姆舞團 主演《春之祭》瑪莎.葛萊姆舞團許芳宜、簡珮如;荷蘭舞蹈劇場(NDT)吳孟珂皮娜.鮑什舞團餘採芩、田採薇 英國候菲胥舞團張建明英國的阿克朗舞團林燕卿、羅瑋君美國比提瓊斯舞團劉奕伶……還有雲門舞集95%的舞者,都來自臺北藝術大學舞蹈學系
  • "德國現代舞第一夫人"——皮娜·鮑什
    這位大師雖已離開人世,但為我們留下了非常寶貴的舞蹈作品。皮娜·鮑什生於1940年的德國,15歲起在著名的Folkwang School福克旺舞蹈學校跟隨早期的德國舞蹈大師Kurt Jooss庫特·尤斯學習舞蹈。
  • 18個訪談片段,了解一個完整的皮娜·鮑什
    賣麵包的大媽都認識她,『那個姑娘呀,話很少,好像一直都沉浸在自己的思緒裡,可是一看就知道她不是尋常的學生。』皮娜·鮑什做學生的時候去參加入學考試,總是被當場錄取。我們的校長尤斯說:皮娜·鮑什是他至今為止見過的最有才華的舞者。1966年,我很迷茫,又沒錢,不知道將來要做什麼。那時候,我經常去皮娜·鮑什家邊旅店下面的酒吧,一直呆到關門。那時候她有空就陪著我,靜靜的。
  • 79歲陳愛蓮每天練功3小時,永遠年輕的女神舞蹈家!(值得收藏)
    轉頭,回眸,一顰一笑,都是風情。有人質疑她年齡太大,演不好林黛玉,她卻用實力證明:如今的自己是扮演林黛玉的最好時間。     1939年陳愛蓮出生在上海,10歲時遭遇一場突如其來的家庭變故——父母因病雙亡,從千金小姐一夜淪落為流浪孤兒,風餐露宿、飽嘗冷眼的陳愛蓮和妹妹一起被送進了上海的孤兒院。
  • 馬照跑,舞照跳
    仿佛什麼都沒有發生過。馬照跑,舞照跳。97年鄧公對於香港的承諾和期許,在當下這個情境有點諷刺。作為香港本土名利場的資深混子,狐Sir今天來個大家分享幾個小故事吧。作為香港四大家族最受寵的兒媳,徐子淇走的是王妃人設 -- 出門6個保鏢傍身,林鄭月娥見她都禮讓三分。慈善、投資與時尚是名媛三寶。土著王妃必須也是慈善積極分子,還必須幫助那種最窮最虐心的。
  • 從綿陽到紐約,她是葛蘭姆舞團少見的華人女首席
    在舞團,一切都要靠實力說話。突破種種不適應,有過紮實舞蹈功底的辛穎進步很快,她心裡清楚,「只要我再努力一些,就一定能進一團。」 2012年初,來紐約一年半,辛穎被舞團一團錄用,但這並不意味著萬事大吉。舞團通常會舞者給一個角色,跳得不錯,再給一個。憑著《天使遊戲》裡「紅色天使」一角的出色演繹,辛穎拿到接下來一個又一個通關的籌碼。
  • 舞技出眾的舞蹈家趙青——在電影《金色的夢》中捆綁攝影機跳紅綢舞
    她利用一切機會偷學舞蹈,藝術指導被她勤奮好學的精神所感動,經常利用業餘時間對她精心指教。一次,歌舞團主要演員美玲因故誤場,藝術指導派陸丹頂上去,她和曉風合演《霸王別姬》獲成功,從而成了一名正式的舞蹈演員。華達對這一事實不能理解和接受,他以離家出走相威脅,夫妻終於分居了。美玲出於嫉妒心,經常藉故辱罵陸丹。陸丹為了舞蹈事業默默地忍受著。
  • 華人「舞蹈劇場」界,你應該認識這些人
    這是中國第一個現代舞團的第一張合影曹誠淵與皮娜·鮑什淵源頗深。他曾撰文專門介紹過皮娜·鮑什和她的舞蹈劇場,最為推崇她以愛為題材的《1980》;廣東現代舞團被皮娜·鮑什邀請到德國,參加由她操刀策展的現代舞藝術節;廣東現代舞周也曾向皮娜緬懷致敬,放映她的自傳式舞蹈錄像電影《與皮娜有約》(Coffee With Pina)。
  • 《流浪者之歌》首登大陸 曾讓皮娜-鮑什落淚
    搜狐演出訊(文/CLL)作為臺灣編舞家林懷民最珍視的作品,《流浪者之歌》首演17年來,足跡遍布18個國家52個城市,演出超160場,感動無數觀眾,這其中就有已故的世界舞蹈大師皮娜-鮑什。皮娜-鮑什當年看完《流浪者之歌》,在觀眾席上痛哭半小時。
  • 舞蹈家金星曾娶美國妻子十年,後嫁漢斯為妻,他們都經歷了什麼
    在舞蹈方面,金星的造詣很高,她曾獲首屆中國舞「桃李杯」少年組第一名,獨創男子足尖舞。1991年,金星還遠赴美國深造現代舞,之後更是移居歐洲,1990年,金星在美國與第一任「太太」肯波琳結婚,十年後離婚。1995年金星在北京醫科大學整形外科醫院做變性手術,實現了由男人到女人的轉換。她曾在自傳裡自爆,這場變性手術,讓她大出血近4小時。
  • D.LAB協辦 兩岸青年舞蹈家計劃
    臺北藝術大學舞蹈學系畢業生簡珮如隨瑪莎葛蘭姆舞團主演《春之祭》臺北藝術大學舞蹈學系,成立於1998年,前身是由林懷民成立的舞蹈系。教學目標以東西方身體語彙為鍛鍊基礎,加以人文素養課程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能力,創造出多元豐碩的風格和傑出之專業表演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