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點擊上方"涪陵女性"↑免費訂閱本刊
上世紀二十年代,旗袍開始在香港流行。在六七十年代,女士們可是上街買菜都會穿著旗袍。相信你一定對王家衛電影中的旗袍搖曳,路燈昏黃印象深刻。應該說,旗袍承載了幾代香港女性的記憶。今天我們一起從旗袍文化來看香港回歸20年的風雲變化。
(電影《花樣年華》王家衛)
擁有近百年歷史的美華旗袍坐落在香港上環,店鋪掌柜簡漢榮師傅每天笑容可掬地招呼著他的新老客戶。美華旗袍是那種老式旗袍鋪子,客人做一件旗袍需要通過選款式,買布料,量身,試身,修養縫製等幾個步驟才可以完成。
(簡漢榮師傅正在為客人試身)
作為店裡的第三代「掌柜的」,簡師傅見證了上世紀40年代至60年代港人穿著旗袍的黃金時代,也不得不接受現如今「穿旗袍的少,做旗袍的更少」的現狀。即便旗袍的需求大不如前,鋪裡的做袍師傅從三十多位銳減到兩位,簡師傅還是秉承傳統手藝人兢兢業業的做袍態度,一針一線都馬虎不得。甚至對有些客人的三圍尺寸,簡師傅都熟記於心。他的願望很簡單,就是希望在這個世界上能夠有更多的人知道中國的傳統服飾。
其實,譚燕玉(Vivienne Tam)正在實現著簡師傅的願望。她將旗袍的元素納入時裝設計,把中國傳統服飾帶到紐約秀場。譚燕玉是香港培育出來的國際著名設計師。24歲那年,她獨闖紐約,不到10年就建立了以自己英文名字命名的服裝品牌。
兒時陪母親逛長衫店,譚燕玉訝異於母親穿著旗袍的優雅,也好奇於旗袍的獨到設計。擁有了自己的品牌之後,她將旗袍推陳出新,設計出了西方人、年輕人也喜愛的旗袍。
(Vivienne Tam 的時裝設計結合了東西方女性對旗袍的不同偏好)
在剛剛過去的紐約秋冬時裝周,Vivienne 將世界的目光集中在了香港。小小的士、七彩霓虹燈、紀念回歸20周年的標識等等,這些香港元素連同旗袍元素都被納入到她的新系列,讓世界了解中國,了解香港。
其實說到香港的旗袍,小編不得不提到一個人,即將在7月1日正式就任的香港首位女特首林鄭月娥女士。
(2016年大紫荊勳章授勳儀式)
這幾年,她成為旗袍的忠實粉絲,每一次正式場合,都會穿著旗袍出席。據香港媒體統計,在2016年特區政府年度授勳儀式上,她分別換了兩套旗袍,上午她穿一襲白色旗袍配黑色高跟鞋,下午便換上橙色旗袍配香檳色高跟鞋。據說,她曾是中環一間旗袍店的熟客,每年平均要做七、八套旗袍。7月1日的就職典禮,讓我們拭目以待吧。
來自 中國日報
記者 鄭宛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