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收到讀者的郵件說「姐姐,我發現我是一個非常自卑的人,我討厭在人群中抬不起頭來的自己」或者「姐姐,我很迷茫怎麼辦?我每天都無所事事,我恨這麼不努力的自己」,更或者是「我每天在學校插科打諢,花父母的血汗錢,我想要報答他們,可我什麼都做不了。我為現在的自己感到可悲」,其實,每次收到這樣的消息,我心中都是有所竊喜的,她們在這麼小的年齡就開始對自己不滿意,並且有意向把這種不滿意變成向上的動力,希望有人可以幫助他們完善自己,是何等的幸運啊?我從來都不覺得一個討厭自己的人是不會和自己相處的人,而是相反,覺得他們對自己的現狀有敏銳的觸感,會漸漸地成為一個對自己有要求的人。因為討厭自己,是變得更好的開始。
回想自己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對自己不滿意的呢?好像比他們都要遲很多。雖然之前的很多年裡,都有零星的對自己有敵對情緒的時刻,但是24歲這一年,我對自己的無所適從卻讓我感覺到了從未有過的壓力。
這一年,我從生活了二十幾年的山東來到了從未想到要來的杭州,雖然只是一個南北城市的變動,但對於心思細膩的我來說,不啻於兩種生活方式的變動。山東人樸實、勤勉,對功成名就或者事業有成似乎有著使不完的勁兒和渴望,所以山東歷來是高考大省,大家一聽到山東考生,都聞風喪膽;而杭州呢,是一個講究生活質量的城市,小資情調很濃,商品意識發達,他們對未來生活的選擇很多元、很自由。
這兩種生活方式一起擺在我面前時,我從自己的無數次地輾轉反側中感覺到了我對自己的反思和不滿。我知道根深蒂固的、為了前程不惜放棄生活的思維模式很不好;我知道為了考高分,讓自己沒有時間旅遊、沒有時間戀愛、沒有時間和朋友聊聊天的習慣是有問題的;我知道只把自己對未來的選擇框定在一條道路上也是不聰明的,但也只是「我知道」,我根本完不成這種轉化,這種向「現代性」思維的轉化。
我用了差不多半年的時間來討厭自己,一天天地去發覺自身的思維定式多帶來的劣根性。但有一點是:我堅信我現在對自己所有的焦慮和批判,只是為了完成自己華麗的轉身,這比什麼都重要。之前的二十幾年,我都沒有機會意識到這些問題,而到現在,這些問題排山倒海而來時,我覺得是上天在給我變好的機會。
這一年,我要去很多城市辦了新書分享會,但我不敢穿高跟鞋、不會搭配衣服、髮型也亂糟糟的。這麼多年,我一直以為自己很漂亮,但當有一天,我看到別人鏡頭中的自己時,覺得醜爆了。朋友帶我去見了專業的髮型師、色彩搭配師,我還記得他們問我「你對自己的髮型有什麼期待?」時,我的手足無措,我不知道,因為我從來沒有意識到髮型問題也是我需要考慮的;也不會忘記色彩搭配師問我「你覺得自己適合穿什麼顏色的衣服?」時,我的一臉茫然,說「黑白吧」,搭配師笑笑沒說什麼,直到測試結果出來,她告訴我—我最適合秋季的顏色。
是的,24歲這一年,我從內心到外表都深深地討厭自己,覺得以前那個自信的自己無比的可笑,一個依靠固定的思維模式生活了二十年,一個連自己適合的髮型都不知道的人,有什麼資格談認識自己,談相信自己。但也就是這一年,我有了突飛猛進的變化,身邊的每一個人都能感受到我改變過後的能量。不再偏執、不再給自己設框,願意去挑戰自己;能夠很自如地穿高跟鞋,衣服搭配地讓人稱讚,把頭髮保護得每次和朋友約會都被質問「是不是剛從理髮店出來」,一切都變得美好起來,這個時候的自信,有種實打實的踏實感。
對自己不滿意、討厭自己不可怕,可怕的是對自己沒有要求,隨波逐流,得過且過過。
著有《這世上的美好,唯你而已》《這世上沒有毫無道理的橫空出世》
微信號:suoyisuoyisuoyi
微博:@蓑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