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晚報掌上長沙7月31日訊(全媒體記者 鄧豔紅 通訊員 唐麗莎) 在長沙的公安隊伍中,有這樣一群人:曾經,他們在軍營揮灑青春,如今,他們在警營續寫年華。走出軍營投身警營,他們依然不改忠誠本色,日夜守護百姓安寧。在「八一」建軍節來臨之際,今天,記者走近一位軍轉民警,聽聽她的心裡話。
52歲的李麗葉,有著21年軍齡,13年警齡,如今是芙蓉公安分局湘湖派出所的一位社區民警。
「脫下那身軍裝,說實話很不捨得。」回憶起轉業時的情境,李麗葉說,因為警服和軍裝很接近,她主動要求進入公安系統。「崗位變了,守護群眾的熱情不會變。」從警13年,一直在基層的李麗葉用熱情的態度服務每一位群眾,轄區內的不少居民和她成為了朋友,親切地叫她「李姐」。
循著英雄哥哥的腳步參軍入伍
年過5旬的李麗葉身體依然俊朗,這得益於她在部隊裡養成的鍛鍊習慣,她每天5時20分準時起床,然後晨跑8公裡。說起即將到來的「八一」建軍節,她爽快地和記者談起了在部隊的往事。
李麗葉出身於望城的一個貧苦家庭,她的心目中從小就有一個英雄,那就是她當兵的哥哥。1979年春節,當了4年兵的哥哥首次回家探親,他拉著李麗葉的手說:「你一定要好好學習,以後我教你開車。」看著哥哥臉上洋溢的笑容,李麗葉對部隊的生活充滿著憧憬。
天有不測風雲,1979年,李麗葉11歲,她的母親去世,兩個月後,她的哥哥在一次戰鬥中英勇犧牲。李麗葉一直不敢相信哥哥沒有了,在接下來的日子裡,她一封一封地往哥哥所在的部隊裡寫信,讓她感動的是,部隊裡一直有人給她回信。
1986年,年滿18歲的李麗葉循著哥哥的腳步參軍入伍。當時部隊裡有一位政委說:「有一位烈士的妹妹這麼多年一直給部隊寫信,一直嚮往著部隊……」甚至派人來尋找李麗葉。
在部隊裡,李麗葉從事醫護護理工作,後來她還考上了一所醫科大學。部隊培養了李麗葉,心存感恩的她總是用真誠的微笑面對每一個病人和傷員,有一位懷化藉的病人被她真誠的態度所打動,從那時起和她成為朋友,友誼一直延續到現在。
「我來自雷鋒的家鄉——望城」
當別人問李麗葉老家是哪裡時,她總是脫口而出:「我來自雷鋒的家鄉,望城。」
2007年從部隊轉業時,李麗葉原本被分配到望城的衛生部門工作,但她主動要求去公安系統工作。就這樣,李麗葉成為了一名為群眾辦理戶籍的窗口民警。
初入警營的她沒有公安系統的工作經驗,於是她一邊向同事學習,一邊用真誠的熱情迎接每一個前來辦事的群眾。越是那些不理解民警工作而刁難的人,李麗葉越熱情,並且會留下他們的聯繫方式,找時間跟他們好好的溝通。
遇到群眾有困難,李麗葉會想盡辦法幫助他們。有一次凌晨4時多,一陣急促的手機鈴聲響起,是一位出差在外的群眾打來的,他出差途中不慎遺失了身份證,又趕上家父在老家出了車禍,命懸一線,急需在長沙購買機票回老家,問她能不能幫個忙。李麗葉二話沒說,穿上衣服沒有驚動家人出了門,一路「飛奔」到派出所開了證明交給這位群眾,讓他順利購買了機票。
身為雷鋒的家鄉人,李麗葉以雷鋒為榜樣,2011年她收留了一名孤兒,今年這名女孩大學已畢業。李麗葉不是親生母親,勝似親生母親,甚至她的親生兒子都嫉妒媽媽對自己不如對收養的妹妹好。
「我學過醫,讓我來護送隔離人員」
2019年,李麗葉的工作進行了調整,從原來的戶籍民警轉為社區民警。她的家人對此很不解,認為而社區民警要累得多,而她則勸服家人說:「工作是累不死人的。」
剛轉為社區民警第三天,她就遇到了一則糾紛:濱湖嘉園小區一樓一對70多歲的夫婦在房前的空地栽了一棵桂花樹,用來遮擋臥室,可物業在修剪時把這棵樹「腰斬」了,只剩下一根光禿禿的樹杆。老兩口很生氣,和物業工作人員發生了肢體衝突,要求賠償。李麗葉得知後,先後3次上門做工作,最後工作人員補種了兩棵樹,雙方皆大歡喜。「李姐很用心,非常熱情,我父母從那時起就和李姐成為了朋友。」老人的兒子蘇強告訴記者。
今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李麗葉多次主動請纓,守護群眾安全。
她有3個社區工作群,每天睜開眼的第一件事,就是在工作群和朋友圈問早並發表狀態:「各位親朋近鄰,抗擊疫情我們在一起」,期間,李麗葉收穫群眾涉線索舉報38條,她進行了實地查證並給予了回復。
每當排查出重點地區人員,需要送往隔離點時,李麗葉總會毫不猶豫站出來。「讓我去吧,我在部隊學過醫,多少懂點醫學防護知識,能夠更好地開展工作。」就這樣,李麗葉不懼危險送了一批又一批的隔離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