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7月11日晚8點,從解放戰爭一路走來,歷經雷馬屏67載滄桑巨變的老革命馬喜龍永遠的離開了我們,享年89歲。子女們從他的遺體中找到了三枚特殊的彈頭,它們與馬老的骨骼融為一體,陪伴他走南闖北60多年,成為他生命的一部分;這三枚彈頭,不僅書寫了馬老的革命生涯,也見證了雷馬屏監獄的發展變遷,更傳承了監獄人民警察堅守的初心。
彈頭
書寫出生入死的革命生涯
1930年2月,馬喜龍出生在河北武安的一個貧困農家,家裡有4個兒子,他是長子,從8歲起就拾柴拾糞,幫助父母幹農活。為了活命,父母把僅有的地賣給了地主,三個弟弟先後送人。17歲那年,在地主家當僱工的馬喜龍毅然報名參軍,從此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渡江戰役
馬喜龍參軍後,歷任戰士、副班長、班長、副排長、副連長,1948年10月光榮加入中國共產黨。從挺進大別山到決戰淮海,從渡江佔領南京到進軍大西南。
解放戰爭時期的
馬喜龍
馬喜龍在戰火中出生入死、奮勇殺敵,三次負傷,三顆彈頭深深嵌入他的身體,從此伴隨他一生,因此導致身體功能性障礙,被評定為二等殘疾。
在成都戰役中,馬喜龍負傷住院治療,傷愈後原部隊已調往貴州,在老領導的關懷下他留在了四川,這一留,就和新中國的勞改事業結下了一生的不解之緣。
彈頭
見證雷馬屏監獄的發展變遷
西進雷馬屏
1952年8月,正任瀘縣公安局(今四川省瀘州市)看守所長、勞改隊隊長的馬喜龍奉命帶領6名幹警,押解著一個中隊的300多名罪犯,從宜賓向雷馬屏墾區進發。
瀘縣時期的馬喜龍
50年代的雷馬屏監獄大門
當押解隊伍來到大巖洞到下河壩路段時,突然遭遇山體滑坡險情。右邊陡峭的山坡上飛石不斷,左邊懸崖下金沙江湍急咆哮。馬喜龍急令隊伍停下,派出幾組觀察員沿途觀察險情,把隊伍分成若干小組快速通過,戰勝萬般險阻順利到達指定位置。
50年代的馬湖大隊
馬喜龍被分配到最偏遠的馬湖大隊永盛中隊工作,他帶領幹警罪犯開荒種地、修路建房,為開闢墾區嘔心瀝血。從中隊長到大隊長,他在不同的崗位上為農場的發展貢獻力量。由於日夜奔波操勞,加上戰爭時期槍傷的影響,他的身體受到嚴重損害,肺結核、腸炎等疾病時常困擾著他。
馬喜龍和妻子陳汝慧
1970年,剛剛從文革「牛棚」中解放出來的馬喜龍奉命到條件更為艱苦的羊子坪大隊任大隊長。羊子坪大隊地處馬邊縣的偏遠山區,氣候潮溼,道路艱險,著名的「24道腳不幹」(可行路段基本都被溪水覆蓋,忽左忽右,一路走下來要脫24次鞋,故名「24道腳不幹」)路段就位於夏溪到羊子坪的行程中,長約五六公裡。這條「路」馬喜龍也記不清脫了多少回鞋。就在馬喜龍一次次脫鞋穿鞋的兩年多裡,軍人的意志讓他一步步克服千難萬險,把羊子坪的工作開展得如火如荼。
馬喜龍工作舊照
羊子坪在變,而馬喜龍的身體也在變,肺結核、腸炎更嚴重了,一遇下雨天,槍傷也讓他疼痛加劇。
雷馬屏監獄水泥廠
考慮到馬喜龍的身體原因,1972年,場黨委安排馬喜龍到農機廠(直屬大隊),先後任教導員、大隊長,農機廠負責管理場辦工業,涉及電力、水泥、採煤、機修等方方面面。這對馬喜龍來說是個全新的工作領域,但他有一股子倔勁,撲下身子虛心學習,很快掌握了管理的門道,為雷馬屏的經濟發展作出了的貢獻。
雷馬屏場部舊照
臨近離休,馬喜龍又到總隊老乾科擔任科長,為全隊離退休老幹部傾情服務。
1990年,參加革命44年的馬老光榮離休。人雖然離開了崗位,但他的心仍然在雷馬屏發展建設上,他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教育子女和傳承革命初心上。
彈頭
傳承監獄人民警察的初心
離休後的馬老不忘自己是一名共產黨員,窗臺上隨時放著一本黨章,每天有空都要藉助光亮看上幾頁。無論身體情況如何,黨支部的組織生活他從不落下,認真參加學習,積極發言。馬老堅持按時交納黨費,還提醒兒子交納黨費,如果兒子因為工作忙,在外出差,他就主動替兒子把黨費交上。
馬喜龍曾經工作的馬湖大隊
馬老有一個獨生兒子馬曉林,馬曉林自小便隨著父親東奔西走,多次搬家,年幼的他曾抱怨:「爸,我們為什麼老是搬家?」父親的一句話深深的觸動了他:「我是一名黨員,黨需要我到哪兒去,我就到哪兒去!」
馬喜龍和兒子馬曉林
在父親的影響下,馬曉林也成為了一名光榮的監獄人民警察,與父親一起堅守大山,從一名普通民警成長為副監獄長。在分管監獄財務工作期間,馬老時常提醒他,你是領導了,要按章辦事,為監獄管好「錢袋子」。
馬老去世後,一位白髮蒼蒼的老太太來到馬曉林家,流著淚堅持要給馬老磕頭燒香,原來老太太是原馬湖大隊一名幹部的愛人,當年家裡十分困難,馬老得知情況後,自己掏錢買好米麵油送到她家裡,解了她家的燃眉之急。老太太一邊流淚一邊說:「馬老的恩情,我們家一輩子都不會忘。」馬曉林知道父親一輩子艱苦樸素,捨不得吃,捨不得穿,衣服鞋子都是十幾塊、幾十塊在小攤上買來穿。他時常說,吃的穿的,過得去就行了。但同事家有困難,他總是能幫就幫、從不吝惜。
馬喜龍一家合影
2013年,馬老住進峨眉山市人民醫院,他遙望窗外,對身邊的兒子馬曉林說:「遠處的幾個山包,當年打成都戰役的時候我都跑過,我左肩裡的這顆子彈就是在夾江黃土鎮打仗留下來的。」馬曉林明白父親的意思,他是在告誡自己不要忘記過去,要守好父輩創下的基業。
馬老的孫女馬媛園警校畢業後,也沿著祖輩的足跡加入監獄人民警察行列,一家三代為黨的監獄事業堅守初心。在成都病犯監獄工作的孫女每次回家來看望爺爺,馬老都要把她叫到身邊,詢問她的工作情況,囑咐她要踏實做事、踏實做人。
彈頭恆久遠,一片赤子心。如今,這三顆彈頭已放進雷馬屏監獄歷史陳列館,它是無聲的教材,必將教育和激勵後來人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傳承紅色基因,再創監獄事業新的輝煌。
編輯部製作
四川省雷馬屏監獄
忠誠尚法|厚德育人
求實敬業|自強卓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