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張杰
我現在位於阜陽界首高新技術開發區的天能電池集團安徽有限公司生產基地,在這裡每天超過18萬隻電池下線,也就是說平均只有2.27秒,就能生產一隻我手裡的這種電池。與我們固有對鉛冶煉企業印象不同,這裡採用密閉式、自動式、流水式的生產模式,更加注重環保,所有廢棄物都實現了循環再利用。這種把綠色發展理念直接應用到生產過程各個環節的做法,也讓這裡成為了首批國家級綠色工廠。
先進的清潔生產的理念是少耗用資源,公司每年將近花3億的投資,降低能耗,減少排放,走綠色發展之路,才能提升我們企業的競爭力,引領企業長久不衰。
工業經濟
已經成為
提高阜陽綜合經濟實力
拉動國民經濟快速增長
主要動力源
阜陽市經信局黨組書記 局長 高文軍
70年來,在黨的堅強領導下,阜陽工業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阜陽工業由高速增長邁上了高質量發展之路。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年均增長26.7%,高於規上工業增加值15.3個百分點,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年均增長29.2%,高於規上工業增加值17.8個百分點。
在太空遨遊之後,這批種子隨同飛船一同返回地球,最終回到市農科院。種子上天走一遭,只是完成航天育種的第一步,隨後還要經過農業專家幾年的地面培育、篩選和驗證。
阜麥8號小麥種子經過太空遨遊後
就變成了阜航麥1號
並在太和縣淙祥現代農業種植合作社示範基地
進行了試種
今年夏天
來自安徽農業大學、
安徽省農科院等高校、院所的
小麥專家
對「阜航麥1號」進行了現場測產
測產結果:畝穗數為42.4萬/畝,穗粒數39.3粒,千粒重按45克計算,理論產量為749.8公斤/畝,折合實產637.3公斤/畝。這個數據是1949年阜陽小麥平均畝產90斤的14倍。
過去像我種這1000多畝地,光行管人員就得幾十個,現在就我一家來進行管理,就咱三四個人,全部機械化了,相當方便。農業改革帶來的效益,從傳統農業走向現代農業的發展,我們現在根據習總書記講,發展生態農業,觀光旅遊農業,優質高效農業,與世界農業接軌,我們認為來講,後勁是相當足,黨的政策相當好。
70年滄桑巨變
變化同樣體現在人們的生活水平上
這段時間
阜南縣中崗鎮移民遷建小區
居民正在準備節目
慶祝新中國成立七十周年
以前我們住蒙窪地區經常被水淹,現在我們生活也有保障了,搬到這小區裡跟城市一樣。現在我們正在排練節目,表達對國慶70周年的祝福,願我們的生活越來越好。
阜南縣中崗鎮南街村居民 李大影
感謝黨的扶貧政策好,不僅讓我們搬了新家,又在家門口找到了穩定的工作。幸福的生活,是靠我們勤勞的雙手,我相信我們的日子以後越過越紅火。
通過各方努力,我們現在異地搬遷了。通過產業扶貧和就業扶貧,使他們有固定的收入,爭取在2020年脫貧致富奔小康。
70年櫛風沐雨
70年春華秋實
金秋十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將迎來70華誕。70年披荊斬棘,70年昂首奮進,阜陽人民的智慧和汗水正匯入國家富強和民族振興的壯麗史詩。在新時代的中國故事裡,每一個阜陽人都是主角。讓我們踏著新時代的節拍再出發,一起用奮鬥定義未來。
記者:張杰 郭瑞 劉超然
通訊員:閆偉 劉輝 董振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