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是自己走的,腳上的泡也是自己好的。」——《到阜陽六百裡》
看電影《到阜陽六百裡》時,聽著片尾曲《回家》,想起它的宣傳語:
「人生為了回家終究離開家」
在離家很遠繁華很多的城市的街頭突然就會想哭…
中國人關於「回家」的故事有很多,一年一度的「春運」,全球最大規模的人口流動,這已是不斷顯現的「中國特色」現象…看看銀幕上,關於春運回家的電影不在少數,還有很多是以喜劇的形式上映,比如《人在囧途》、也有《歸途列車》這樣的社會真實記錄,不過在在一片喧鬧中,《到阜陽六百裡》的氣質格外冷靜,仿佛將一盆冷水澆到滿地堆積的行李上。
它告訴我們:無家可歸時,不如不歸。
對於很多中國人而言,中國夢就是回家,可惜的是,這個夢和其它的一樣,都破碎不堪。
《到阜陽六百裡》借著賣回阜陽的汽車票,描畫出底層人民生存的眾生相。
三條線索鋪陳,四個人物,婚姻和生意失敗的曹俐,鐘點工阿姨謝琴,努力為弟賺學費的啞巴九兒和一心掙錢的狗子,每個人都有不可言說的心酸和不易,只有家是他們相同的牽絆。
在家這個複雜的課題下,華人文化裡實在有太多優秀的題材和故事。
本片選擇了一個非常有趣的角度,平淡的呈現卻是生活的本貌。
影片中的四個人,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在上海打工的阜陽人。
啞巴九兒因為弟弟要考大學,他沒有一技之長,靠著上街發傳單也無法承擔日常開銷,所以他希望能夠得到狗子的幫助,只不過狗子也不是活雷鋒。後來兩人合作把一輛廢舊的公交車從車場搞出來讓人去維修,這個時候腦子靈活的狗子有了想法,他覺得過年回家稍一車回阜陽老家的老鄉豈不是賺翻了?
於是開始找做過生意的曹莉(在深圳做服裝廠生意失敗後,到上海投奔老鄉狗哥做起了KTV的清潔女工,寄住在做保姆的同鄉阿姨謝琴家)幫忙做買票的工作,向外宣稱是豪華大巴。
這個時候電影的主題呈現出來,與《人在囧途》一樣都是回家,只不過《到阜陽六百裡》講述的出發之前的故事,而《人在囧途》則是在路上的故事。
對於那些想要回家的阜陽人,有這麼一輛車當然是最好的,不必在春運的時候過於擁擠,所以車票的銷售工作很順利,狗子也希望曹莉能夠回家過年,就告訴曹莉,說她的父親每年過年都會守在村口,從早到晚,為的就是怕女兒回來不認識路了…但曹莉還選擇不回。
最後是鐘點工謝琴,謝琴本來是不想回家的,可是因為過世的丈夫一家為了分拆遷補償款和她鬧掰,自己的情人也偷走了與自己合住的曹莉身上的錢和手機,女兒又成了別人的情婦,接連的三重打擊,謝琴決定回家,她告訴曹莉讓她給自己留一個座位。
最後,阿姨們大包小包的登上豪華大巴,慢慢悠悠的離開上海。
影片到此就結束了…
短短的一個多小時,電影講述了普通人的痛,裡面有曹莉對孩子的思念,對父親的思念和對家鄉的思念;還有狗子的圓滑世故;九兒的耿直;謝琴的苦命,情人的背叛,丈夫家人的欺辱和孩子的墮落。最後都因為「回家」戛然而止,說明故鄉永遠在他們心中有著重要的地位。
影片故事很簡單,但是每個人物和細節很飽滿,其中秦海璐飾演的曹莉更是很多底層人民的代表。
阜陽,一個離上海只有六百裡的地方,對於曹莉來說確實是回不去的地方,她因為年少未婚生子與家人鬧翻,為了逃避家人離家出走,一去不回,她不回去的原因也是因為家人們漸漸都不在了,父親去世、兒子也看不到,更沒有歸屬,家在她轉身那一刻就不復存在了。
前段時間有一個很火的話題:「背井離鄉,離家千裡是為了什麼?」
這個問題引起了很多遊子的共鳴,年輕人是為了去追逐自己的夢想,而父母老一輩人則是為了後代能有更好的生活,對於中國現在的社會來說,很多人即便去了大城市,也顯得格格不入,因為家永遠是最安逸最牽掛的地方,對於很多中國人來說:離家,都是為了更好的回家。
上海到阜陽的距離,對於很多人來說就是:到不了,回不去。
新世紀以來,阜陽這座皖西北中心城市在傳播媒介中以負面形象出現居多,當媒介帶著標籤式的固化眼光傳遞過多負面信息時,有關阜陽這座城市負面形象的刻板成見也隨之烙印在大部分觀眾心中,但這並不代表阜陽這座城市本身沒有正面形象,作為皖西北中心城市,它的人民勤勞勇敢、正直善良,這座城市也有其輝煌先進、發展進步的地方。
阜陽是人口大市,也是全國五個人口超千萬的地級市之一,戶籍人口1061.5萬(2016年數據)。阜陽也是「全國農民工輸出地」五大源頭之一,幾乎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上海便是阜陽人外出打工的首選之地,所以電影《到阜陽六百裡》聚焦在上海務工的阜陽人身上。
2011年上海電影節《到阜陽六百裡》獲「亞洲新人獎」單元最佳導演獎、第48屆臺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原著劇本,被金馬獎評委評為:「以生活化的內容寫盡大城市裡異鄉客的孤獨寂寞,觀察入微,體貼細膩。」
然而僅有專業領域的認可,阜陽正面銀幕形象的意義建構是不完整的,必須著力激發阜陽銀幕形象的升華。想感慨的不是這部電影把阜陽拍的有多窮,而是導演拍出了那份現實感和接地氣。
那些很多年前出去的早期的阜陽人,真的很不容易。
如果非要說守法的問題,其實這麼些年阜陽外出打工者因為不好的名聲所受的地域歧視早該引起我們深思了,不光是阜陽還有河南、東北等地,都深受地域歧視的困擾。一個個體討厭另一個個體可以簡單地說出原因,但是一群人為何會對某一地域的人所產生的厭惡甚至敵視的態度,情況就要複雜許多。
人們對特定地域人群的形象是經過長時間才構建起來的,並且深化為較為固定的社會記憶。
地域歧視如此普遍,是因為它根植於人性。地域歧視屬於一種「刻板印象」。
如果要說從一個城市到另一個城市的距離有多遠?
那就是人與人之間的隔閡那麼遠,少些偏見,多一些理解,我們之間就沒有所謂的距離。
世間皆苦,其實生活哪有那麼多光鮮照人的一面,更多的只是底層勞動人民的生活心酸。
同樣都是中國人,不必為了這些有的沒的說辭來否定自己,只有互相理解了,才會越來越好。
漂在大城市的人的那種無奈,真的只有經歷過才會知道。
《到阜陽的六百裡》是送給那些出門在外打工的普通人,是一份心酸卻有著溫暖的心靈雞湯。
最後以一句名言結尾:
自從離家,故鄉只有冬夏,再無春秋。
影片最後一幕
文原創,圖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