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部近似紀錄手段的影片。片子裡的每一個人物都無比真實。它講述了在上海的阜陽籍底層小人物們的生活現狀,準確地說,是活著的樣子。生活和活著是兩個概念。
封面是本片劇照之一。正如傑西卡選的封面,這部片子是群戲。一大群人,而不是一個人。其中的每一個人,都有我們的影子。
這是本片的三版海報。我其實也讀了很久,「人生為了回家,終究離開家」是否有語病我到現在也不知道。我願意把它理解為,人生為了回家,但終究還是離開了家。
故事片《到阜陽600裡》用半紀實的方式敘述了一群在上海的阜陽保姆過年回家的故事。該片不僅在2011年上海電影節「亞洲新人獎」單元大放異彩,最終獲得最佳導演獎,並獲得第48屆臺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劇情片,第48屆臺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原著劇本,唐群獲第48屆臺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女配角 ,秦海璐獲第18屆北京大學生電影節和第13屆華語電影傳媒大獎最佳女主角。
影片是導演從紀錄片開始的副產品,啟用了非常多非職業演員。攝影方式也是類似紀錄片式的,幾乎沒有什麼花俏。演員幾乎都是裸妝上陣。
春運也是拍爛了的題材。但這片子只是拿春運做線。春運也並非是主要情節。
這個片子2011年就上映了,我在學校時就聽說了這個片子。一直沒看過。前兩天無意看到一個雜誌推薦。又翻出來看。
秦海璐飾演的曹莉年輕時跟一個混混生下孩子後,混混不知所蹤,曹莉父親也同她斷絕了關係。曹莉隻身去廣東打工,開了個小成衣廠。只有四個人。生意失敗後重回上海。主宰唐群飾演的中年婦女謝琴合租一間閣樓。同鄉狗兒和啞巴翻修了一輛破舊的公交車,打算哄騙在上海的阜陽人乘車回家,同時賺一筆錢。狗兒找到曹莉,希望曹莉賣票。
賣票的過程中穿插進了幾個阜陽保姆的人生一角。這些人拼湊起了整部影片。
照片上的女演員叫做唐群。她憑藉此片獲得當年金馬獎最佳女配角。
我想說,實至名歸。
謝琴前夫因醉酒騎摩託出事故去世,謝琴帶著女兒匆匆改嫁,為了女兒的上海戶口。但沒想到夫家是為了多一個拆遷補助的名額,夫家人想侵吞這筆拆遷款。片中謝琴被夫家人圍毆了之後秦海璐飾演的曹莉和謝琴喝了一頓酒。謝琴說,自從女兒爸爸走了之後,她從沒喝過。
謝琴的情人是個上海男人,我想兩個人也許是有感情的。但即便在床笫之間,謝琴也要說你不要往我這裡跑,現在我這裡住了人,被傳到介紹所去我的飯碗就沒了。
底層人的生活永遠都是苟且著。
這個男人偷了曹莉的錢和手機。謝琴一咬牙,沒有多餘的話,拿了錢放到曹莉手上,這件事就不要再提了,我們兩個相處的蠻好,不要傷了和氣。
我不知道這是一個自強的女人的尊嚴作祟,還是對這個男人的感情支撐,使謝琴做了這樣的選擇。唐群的表演幾乎就是在告訴我們,底層小人物的生活中,談尊嚴的代價是如此的大。
我不知道唐群心中,是否有對這個男人的恨。或者對命運的恨。
所以她一心一意希望女兒嫁個好人家。而當她在去給人家做保潔的時候居然開門看見女兒身著浴巾在客戶家中,竟沒有一句臺詞。攝影師一個長鏡頭就表達了所有情緒,甚至連她的臉都是模糊的。她只是調頭走開了。
全片她最精彩的表演,就是她騎著自行車在上坡路的大橋上咬著牙蹬車。一個臃腫的曾經漂亮過的中年婦女,她大概丟失了最後一點在這個城市的生活的念想。而她居然無力反駁,也許連她也不知道女兒選擇這樣的路,與她這樣大半生靠自己奔波受苦,哪一條更正確。
她最終選擇了回家。在所有人都不上車質疑舊車的時候,她第一個上了車。在車上她流著淚吃了一個饅頭。
後來我看了一個她的採訪,唐群說這是她自己加的。她覺得既然決定回家了,吃點東西應該是個安慰。
這是謝琴在大橋上騎車的一個鏡頭。人很渺小。
這是秦海璐在本片的劇照。她能不能演戲這個問題似乎不用討論,尤其演小人物,幾乎是手到擒來。這也是天生的老天爺賞飯吃的演員。從《榴槤飄飄》開始就會演戲。
曹莉這個人物的裝扮幾乎是影片所有演員最時髦的,也只有她和狗兒沒有口音和方言。但從各種高領毛衣還是能看出來這個人物從農村像城市過度的尷尬。她是無數想靠自己去大城市打拼的女人的縮影。她想用自己的雙手過的體面。
但是她失敗了。不得不回到上海,和謝琴擠在一個幾平米的閣樓上。撞到謝琴和情人,也只能迴避。
曹莉最精彩的戲份都集中在賣票的過程。她自己知道這輛車沒有營業執照。但是為了錢她沒有再多說。她用本子一筆一筆記下老鄉們的電話,收好錢,在推銷的過程中不遺餘力,也處處掩飾著尷尬。在和狗哥和九兒喝酒的一場戲裡,提起和自己斷絕關係的父親,她還是淚流滿面。不過她依然沒有選擇回家。
最後一張照片她手裡握的麻繩是同鄉保姆小月決定離開上海回家時給她的,小月說,老家捆麥子的,結實。曹莉拿著它,不知所措。也許不知道是謝意更多,還是惆悵更多。
影片的最後曹莉拿著自己的提成錢一千多塊在閣樓裡徘徊無措。閣樓的另一端,謝琴也已經走了。
狗兒這個角色也是每一個在我們身邊的縮影。他們勤懇勞動,但是不乏很多鬼心眼。狗兒讓屠夫扮成警察嚇走了維修工,省了一筆維修費。他出主意讓曹莉給拉客人給她提成。底層人物的生存智慧有時候大大超出我們的預期。你覺得他可愛或者可恨都不重要。他們都是真實存在著的群像縮影。
精彩的另一個配角是小月。小月的戲只有一兩場。她也是阜陽保姆之一,因為客人夫人指責她勾引老公還要鬧到中介所去而決定回鄉。那場和同鄉在灶臺旁邊的對話讓我記憶深刻。同鄉說,你一天沒吃飯了,人不要跟自己過不去,麵條吃一碗吧。小月端起面,同鄉說,給你加點辣椒,紅紅火火。
這就是底層老百姓的生活哲學,日子總要過下去。
我們每個人都是這樣活著,不管你情願不情願。也許我們沒有狼狽到片中人物的程度,但片中人物在窘迫的境遇下的悲慟、無奈、狡黠、尷尬、捉襟見肘,存在在我們每一個人的生活中。生活就是不管你願意不願意,都得繼續活著。也許那句話說的對,中國人的信仰就是活下去。
影片尾聲,阜陽保姆們上了破舊的公交,準備回鄉返程。一位阿姨從遠處跑來,操著方言讓車上的同鄉捎一個用紅布包著的盒子回老家。是骨灰盒。
連下葬都不能回老家辦個正經儀式。你難說這生活是苦澀的還是麻木的。阿姨抹了抹眼淚,車開走了。
這些讓人只能沉默的情節,就是這些外鄉人活著的樣子。
這些背影裡面,也許有你也有我。
文章來源:本文轉載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告知小編刪除;
本期編輯 · 鵬迪(QQ:935470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