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傳至今的阜陽小吃 居然與這位廬州知州有關

2020-12-25 騰訊網

曾經當過廬州知州的南宋著名軍事技術家陳規是從順昌(今阜陽)府知府任上轉任的,他先後參與了順昌之戰和廬州大捷兩場抗金大戰。至今,枕頭饃、糊辣湯、鹹淡麻糊這些美味小吃背後,都有著抗金英雄們的神奇傳說,都深藏著百姓們的家國情懷。

一、餓時吃、困時睡的枕頭饃

民以食為天。在中國,但凡叫得響的小吃,幾乎都有歷史典故,都與名人有瓜葛。但有些實屬牽強附會,有些則是捕風捉影,要說到阜陽的枕頭饃絕對有真實的歷史出處。

枕頭饃是阜陽特產,阜陽人又稱大饃或大卷子饃。每個長約1-1.5尺,寬約0.5-0.8尺,厚約0.3-0.5尺,重約2-6斤,饃焦金黃,饃瓣潔白,層層相包。吃在口中,香酥柔潤,雖幹不燥,耐嚼而又鬆軟。存數日之久,不黴不硬,堪稱饃中之王。

枕頭饃工藝並不複雜,關鍵是壓面活兒要好,據說從饃坯到上鍋要揉368下,直到面坯變得柔軟有韌勁,不再有一片硬皮方可。其次是蒸功夫,既不能蒸糊蒸焦,又不能面生不熟,這裡面有個拿捏時間的問題。

傳說以前沒鍾計時,老輩們就點燃一炷大香,香燃盡饃就差不多蒸透了。剛出鍋的饃,白白胖胖,圓圓墩墩,符合阜陽人質樸憨厚的性格,又像一群剛出浴的小白鵝,惹人憐愛。

「金黃的饃底配上雪白的饃,切開兩片,夾上剛出鍋的滷牛肉或是香酥的粉蒸肉,一口下去,滿口留香,讓人吃後還想吃。」阜陽市潁東區文化旅遊體育局局長李景波笑著說,「更重要的是,當年,枕頭饃還成就了抗金的勝利。」

阜陽古時又稱順昌,南宋初年,金兀朮率十餘萬金兵冒犯。順昌府知府陳規和守城將領劉錡率領的八字軍卻只有不到兩萬人。兵力如此懸殊,他們卻以少勝多,阜陽百姓皆稱,餓時吃、困時睡,枕頭饃立下了大功。

潁泉區商業中心繁華地段有座清潁公園,上面刻有枕頭饃的傳說。

順昌之戰時,城內存糧雖有數萬斛,但石磨加工有限,麵粉供應不及,有些部隊只得將小麥煮熟吃,以致疾病流行,連足智多謀的陳規和劉錡也束手無策,深為憂慮。

一天晚上,傳說金軍已到白沙窩。陳規和劉錡一道去城牆上巡察,看看防禦工事,看看守城的崗哨,不讓人驚動躺在地上睡覺的士兵。正在走著,見一位士兵臉朝下啃枕頭,好生詫異,便俯身悄問:「你吃的是什麼?」

那士兵翻身坐起,把一個形如枕頭的東西遞給陳規道:「這是我爹送來的寶物,既能枕著它睡,又能啃著吃。」

陳規接過來湊近燈光一看,原來是個大饃,掰一小塊嘗嘗,味道好極了,連聲贊道:「好、好、好!」

那士兵見知府如此稱讚,就說:「大人如果不嫌棄,我讓俺爹也給你蒸兩個送來。」

陳規大笑:「多多益善!」

這個士兵名叫劉柱,家住城東劉家寨,參軍離家時,父親怕兒子受餓,蒸了這種枕頭饃,讓他卷進被包裡,沒想到真的派上了用場。

城中百姓聽說後,家家都用剛收的新麥磨麵,蒸成枕頭饃,肩挑手提送到宋軍營中。晚上困了枕著睡,白天餓了就切下一片吃,將士們士氣大增。

陳規和劉錡見此光景,滿心歡喜說:「百姓如此助我,金兵必敗無疑!」

枕頭饃成就了順昌抗金的勝利,成就了阜陽歷史的輝煌,也註冊了自己光榮的「身世」。從那以後,做枕頭饃便成了阜陽人一樁獨特的手藝,流傳至今。

二、糊辣湯助嶽家軍敗金兵

「來阜陽,一定要喝一碗正宗的糊辣湯。」

說起當地的風味小吃,李景波對糊辣湯讚不絕口。

的確,早餐無論吃什麼麵食,搭配一碗糊辣湯是老阜陽人必不可少的。高湯中放入糊辣湯料、胡椒、辣椒等,大火燒開,再放入羊肉、麵筋,燒至湯汁變稠時,放入粉條、蔥、精鹽、味精、醬油,文火熬製5分鐘,起鍋盛湯,依據個人口味放入適量香油、醋,味道上口、營養豐富。

糊辣湯之所以如此受歡迎,李景波說,美味是一方面,更因為,它寄託著百姓對抗金英雄陳規、劉錡、嶽飛的崇敬,寄託著待百姓如親人的嶽家軍的敬愛。

據專家考證,糊辣湯最早起源於酸辣湯和肉粥。《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在宋代流傳甚廣,在食物中加入辛溫香燥藥物,估計是當時的社會潮流,糊辣湯便是在這兩種食物的基礎上進行改進而成的。酸辣湯可以醒酒、消食,加入肉類適應更多層次人眾的口味,補氣補虛,再輔以生薑、胡椒、八角、肉桂等調料辛香行氣,舒肝醒脾。

因為正宗的糊辣湯湯料由多種天然中草藥按比例配製而成,百姓中便流傳著抗金英雄們食用糊辣湯後,風寒不藥而愈的故事。

當年,嶽飛前來阜陽增援劉錡前夕,路途勞頓,偶感風寒,不思飲食,幾天了都不見好。隨軍廚師姓胡,想起自己小時候感冒,母親端上親手做的雜燴湯,總是能勾起自己的食慾,便憑著記憶,也熬製了一鍋。嶽飛吃了一碗後,胃口大開,出了一身大汗,第二天身輕體健,傷風竟不知不覺地痊癒了,恢復了元氣。稍事休息,便提槍上馬,率領嶽家軍一舉大敗金兵。

考慮到天氣寒冷,嶽飛將此雜燴湯作為軍中將士驅寒暖胃的必備,因為湯呈糊狀,口感微辣,此湯便被稱為糊辣湯。

這種既能果腹又能驅風寒的美食傳到了陳規手裡,他在順昌府廣為傳播。後來他來廬州任知州,又把糊辣湯帶到了合肥。坊間傳聞,陳規在合肥去世前,還讓家人燒了一碗糊辣湯。

三、百姓自造馬奶糊弄金兵

在阜陽人早晚的餐桌上,常能見到麻糊的身影。對性格豪爽的阜陽人而言,踏實放心的一天,是從一碗熱騰騰的麻糊開始的。

麻糊有鹹淡之分,一個色澤橙黃,一個顏色濃白,相互扶持,構成了阜陽麻糊的菜單,滿足著這片土地上人們挑剔的口味。

麻糊,無論鹹淡都受到阜城人們的追捧,成為阜陽人舌尖的寵兒。而關於這種美食的起源,比較流行的有兩種說法。

李景波介紹說,2年多前,潁州晚報「美食館」欄目曾在全市徵集麻糊線索,太和縣一位70多歲的老人李善雨打來電話,告知,他曾在古籍中看到過關於麻糊的一則傳說。

傳說南宋年間,金國名將金兀朮與嶽飛在朱仙鎮大戰之後南下,大將韓昌帶領金兵駐紮在舊縣鎮(原太和縣老縣城)。金國軍士多是來自北方遊牧民族,愛喝馬奶,但阜陽地區屬中原農耕地區,馬奶貧乏,無論金兵對當地老百姓如何威逼利誘,也難以搜集到足夠多的馬奶。

面對金兵的無理要求,富有創造力的百姓們決定創造一種「馬奶」。剛開始,他們用豆腐製作,但做出來的「馬奶」色黃味苦,口感不好。於是,他們嘗試以大米為原料,用小石磨精磨,過濾去渣,再用地鍋的大火熬煮,最終做出的食物粘稠純白,香氣四溢,而且沒有馬奶的腥味,在金兵中大受歡迎。

不過,雖然吃得很滿意,但這些挑剔的金兵嘴上卻說「馬馬虎虎」,由於「馬虎」與「麻糊」讀音相似,後人便稱之為麻糊。

如今,太和縣老縣城裡,仍有老人記得這段傳說。但李景波坦言,由於年代久遠,其真實性已經難以考證。

還有一種說法,麻糊是陳規的家廚發明的。

有一次陳規發燒不想吃東西,手藝高超的廚師使出渾身解數也引不起陳規的食慾,情急之下便以黃豆粉與糯米粉充分混合,然後取少許的開水將粉化開調成麵糊狀態,鍋中加入大約八成的水將其煮沸,把麵糊緩緩倒入進去,再加上用水焯熟的芹菜段和豆角,並撒上一點炒好的白芝麻,陳規聞到香味,胃口大開。病好之後,他又推薦給同僚們,漸漸在順昌府百姓中流傳開來,成了今天皖北一帶的美食。

□洪欣 李雲勝

相關焦點

  • 安徽競賽亮相阜陽第三屆名小吃評選現場 賦予滷味新時代的「鮮」
    12月12日,阜陽第三屆名小吃評選活動轟動阜陽,吸引了35 家滷豬蹄、22豆雜麵的知名小吃品牌參與其中,安徽競賽食品有限公司就是其中一家以生產的原匠植滷的食品企業,此次評選活動中原匠植滷再次大放異彩。近年來,阜陽名小吃漸漸被阜陽人更加喜愛。因為阜陽人的生活水平、生活質量在快速提升,由此帶動了阜城一大批餐飲業、食品業快速發展壯大。安徽競賽食品有限公司就是在阜陽融入長三角、高鐵全覆蓋這一發展歷史機遇來臨之前,快速發展起來的知名品牌。
  • 好吃到哭的合肥美食小吃,拿走不謝!
    合肥美食是徽菜的重要組成部分,其講究的是原汁原味,口感醇香,合肥小吃更是蘊含著當地獨特的風味,吃貨朋友們必不可錯過。接下來小編為大家帶來了合肥必吃美食攻略,看看合肥十大特色小吃都有哪些?一、李鴻章大雜燴李鴻章大雜燴,是合肥名菜,此菜風靡全國,是採用多種食材一起烹飪而成的,因此菜跟李鴻章有關,故名李鴻章大雜燴。相傳李鴻章在訪問美國期間,曾宴請美國賓客,因中國菜可口美味,深受歡迎。
  • 安徽板面出自阜陽太和,外地人:名氣不及隔壁淮南牛肉湯
    這兩天刷手機的時候居然還給我推送了安徽板面為什麼在省內並不知名,省外(特別是石家莊)為什麼如此的普及?其實太和板面你說有多好吃,那也就是一碗麵,之所以能夠在省外遍地開花,那是因為它出自阜陽太和縣,阜陽可是安徽省的人口輸出大市,走出去做生意的多了,自然就把家鄉的小吃給帶了出去。不難看出石家莊是阜陽外出人口的一大聚居地。
  • 融創阜陽攜手德雲社,年終大戲笑鬧阜陽!
    歲末年終,融創阜陽傾情聯袂德雲社,邀請德雲大咖空降阜陽,上演一場原汁原味的德雲相聲,掀起一場德雲相聲的歡樂熱潮。在郭德綱的帶領下,「德雲男團」更是讓相聲走近年輕人,讓傳統相聲在現代有了更好的傳播和發展,坊間流傳的「一個德雲社,半部相聲史」便是對德雲社最切實的讚譽。現在的德雲社,演出場場爆滿,一票難求,不亞於一線流量明星演唱會的搶票難度,也引發一眾網友的笑言,稱「搶德雲社門票這事是一門玄學」,雖是笑言,也能從中看出如今德雲社的火 熱程度。
  • 安徽合肥10大美食,個個居然來頭都不小,去旅遊一定要嘗嘗!
    1、李鴻章大雜燴李鴻章大雜燴,是一道傳統名菜,屬合肥菜,相傳與晚清名臣李鴻章有關。李鴻章雜燴選用雞肉為主料,佐以水發海參、油發魚肚、水發魷魚等輔料烹製而成。此菜是將多種原料合配燒燴而成,故有多味,具醇香不膩,鹹鮮可口的特點。
  • 阜陽十二時辰來了!不好意思,阜陽人的一天都在吃...
    提到美食就不得不說最會吃的阜陽人了如果要拍一部《阜陽十二時辰》那麼大概是這樣的:早◢說起來吃,阜陽人的格拉條是能從早吃到晚~格拉條對於阜陽人,不可一日無他,甚至可以承包早中晚三餐,以及所有的閒暇時光。亳州味道偏家常口味點幾個小菜喝杯小酒,生活美滋滋~開了20年的九中巷小吃招牌是豬蹄和燒雞環境一般,生意卻很火爆不提前預定根本吃不到!
  • 合肥本地特色小吃九大菜餚,沒吃過別說你來過合肥
    【廬州烤鴨】廬州烤鴨是漢族著名的安徽菜系。原來是宮廷的御膳佳餚,明時流入豪門到民間。本品選料嚴謹,加工考究,香味濃鬱,皮酥肉嫩,鹹淡適中,肥而不膩,口味鮮美,膾炙人口。一九八四年,合肥市政府支持市食品公司建立以「大眾早店」為基礎的「廬州烤鴨店」。廬州烤鴨選用巢湖、肥東、肥西地區生產的小麻鴨,深受食客的喜愛。
  • 舌尖上的阜陽 身為阜陽人,你知道「麻糊」的來源嗎?
    關於食材的選擇,最好選取阜陽本地顆粒飽滿的大黃豆,因為少了這些土生土長的黃豆,絕對做不出正宗、溫潤的淡麻糊。看似簡單的綠菜頭中也暗藏阜陽人關於時節的智慧,冬天放芹菜,夏天放豆角。清淡的淡麻糊是許多小孩和口味清淡的食客的心頭好,舀一勺淡麻糊,挑幾粒黃豆,加幾粒豆角給炎熱的夏季以清新和溫軟。    相對淡麻糊而言,鹹麻糊滿足了「重口味」愛好者關於鹹鮮的要求。
  • 轎夫原來是知州的父親,一家人悲歡離合的故事
    有位旗人出任徽州知州,太夫人長年素食禮佛修道,聽得齊雲山是中國道教四大名山之一,供奉真武大帝,便要拜山進香,為丈夫祈求死後之福。這天,到齊雲進香,在山腳下休息時換了上山乘坐的轎子,而太夫人的轎子正巧是那個轎夫所抬。當時已經仲春,氣候轉暖,眾轎夫因為登山勞累,汗流浹背,都打著赤膊,而那個轎夫因為抬的是太夫人的轎子,不敢脫下外衣。
  • 「饃中之王」阜陽枕頭饃製作全程揭秘
    作為農業大市,阜陽每年產糧超過100億斤,優質的小麥養育了這片土地上的人們。當地以麵食為主,枕頭饃是其特色美食。枕頭饃,因其形似枕頭而得名,又稱大卷子饃。每個饃長約1至1.5市尺,寬約0.5至0.8市尺,厚約0.3至0.5市尺,重約2至6斤,堪稱「饃中之王」。枕頭饃製作歷史悠久,從饃坯到上鍋要揉368下,這樣便有了許多層次,吃起來很勁道。饃入鍋後,用文火蒸近兩小時,這樣便焦厚香濃。
  • 【視頻】合肥廬州公園樂跑俱樂部:生命不息 跑步不止
    您的瀏覽器版本過低,為了正常觀看視頻,請您 點擊這裡升級瀏覽器 編者按:「五月五,是端午」,作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之一,端午節各地的習俗大都跟體育有關合肥廬州公園樂跑俱樂部,成立於2017年9月,目前有100多名成員,其中年紀最大的有60多歲,最小的23、24歲,跑團成員的平均年齡在35~40周歲,考慮到成員們大多是上班族,該跑團每周日早晨在合肥廬州公園約跑,「廬州公園樂跑俱樂部」即得名於此。廬州公園樂跑俱樂部團長黃文熙說:「這是一股強大的民間跑步力量,潛移默化帶動越來越多人加入到跑步這項簡單卻有效的健身運動中來。」
  • 阜陽版《好想你》走紅 女孩手拿尤克裡裡唱遍該市鄉土元素
    女子手拿尤克裡裡在阜陽街頭縱情歌唱「想要帶著你去阜陽旅行來遇見好風景想要告訴你潁城的changing真的太了不起每天騎著小綠逛東逛西從城南到城西劉錡抗金的傳奇故事一定讓你著迷潁州西湖的千年美名是我們的底氣……」日前,一曲阜陽版《好想你》在網絡流傳,以耳目一新的形式訴說著阜陽的美。
  • 浦發銀行阜陽分行開業
    在阜陽分行開業之際,阜陽市人民政府和浦發銀行合肥分行籤訂了戰略合作協議,打造政銀企長期共贏合作關係,精準服務實體經濟發展。阜陽市人民政府副市長鄧劍軍,阜陽市地方金融監管局黨組書記、局長李文志,人民銀行阜陽市中心支行行長齊元禮,阜陽銀保監分局副局長王超,浦發銀行合肥分行黨委書記魏強,副行長苗周,浦發銀行阜陽分行行長劉海雷等領導和其他機關單位嘉賓均出席開業慶典。
  • 阜陽一村民家中頻發「無名火」 原因至今是謎
    至今,宮付義一家屢屢自燃的現象依然是個謎。  目擊>>  屋內家具均「發過火」  昨日,記者趕到潁州區西清村李大莊,在村子中間坐落著一棟二層的小樓房,這座自建的樓房就是宮付義家。還沒進門,記者就發現門口擺放著一隻沙發,沙發的座椅中間有一處被燒焦的痕跡。
  • 68家阜陽吃貨才知道的地道小店,都是幾十年老味道!
    當有外地朋友問你阜陽有哪些地標美食時如何優雅而不失帥氣地證明自己很專業?小編已經幫你整理好攻略!優選68家種阜陽街巷美食老店個個都超過十年以上!上桌就要快速吸溜入肚怎麼吃都不過癮薦王大毛拉麵地址:鋪街婦幼保健院老區右側大鬍子拉麵館地址:河濱中路與潁上北路交叉口東南50米宋君拉麵地址:潁州區潁河西路488號東關亮子牛肉拉麵地址:東關美食街內05蒸麵條蒸麵條是阜陽街邊小吃的一絕
  • 阜陽人——半橛子
    對年齡較小的男孩子,阜陽人不像南方人、山裡人稱男娃,而是習慣叫「半橛子」。對年齡稍大的男性青年,阜陽人也不像北方人、城裡人叫小夥子、小青年、而是習慣不論名姓、不分高矮胖瘦地直呼「半橛子」;半橛子們每當聽到大姑娘,小姐們如此呼喚,無不欣喜若狂,走起路來好比牛犢、馬駒兒、美滋滋地一連幾個蹶子。半橛子,意味著體現青春蓬勃,象徵陽剛之美。
  • 這樣的阜陽,你見過嗎?
    清爽宜人的秋搭配著色彩斑斕的景色阜陽註定美不勝收!當藍天白雲成為日常當繁星閃爍時長相伴我們也見證了阜陽蝶變!阜城顏值不斷提升的背後離不開所有阜陽人的努力!丨鏡頭三:致敬阜陽最美的一抹「橙、紅」阜陽街道整潔的的背後同樣離不開這兩種顏色橙色是城市美容師——環衛工紅色是無私奉獻的志願者
  • 到阜陽六百裡——讓阜陽人都落淚的電影!
    故事片《到阜陽600裡》用半紀實的方式敘述了一群在上海的阜陽保姆過年回家的故事。這是一部近似紀錄手段的影片。片子裡的每一個人物都無比真實。它講述了在上海的阜陽籍底層小人物們的生活現狀,準確地說,是活著的樣子。生活和活著是兩個概念。
  • 阜陽:生態園 熊貓「樂生」要走了 市民捨不得
    【摘要】 「現在已經開始辦理航運等有關手續,下月底,阜陽生態園裡的大熊貓『樂生』將啟程回四川。」在阜陽生態園,大熊貓正在館舍內走動。
  • 阜陽本地家族繁衍千年的實證(圖)
    在阜陽,有不少居民談起自己的祖輩,會認為是明末從山東棗連莊移民遷過來的。而阜陽博物館珍藏的一件文物,則印證了阜陽本地的一些家族,千百年來定居在這片土地,世代繁衍生生不息。這件文物就是北魏「延和元年」銘鎏金銅佛。  這件鎏金銅佛像為銅質,通體鎏金。軀體立於仰覆蓮臺座之上,高肉髻,飾圓形頭光,著通肩大衣,手做無畏與願印,背光飾火焰紋。